民国风度摘抄赏析

民国风度摘抄赏析
tp0
心无所系,精神无所寄托,你就没着没落,既无法‘安身’,也无以‘立命’,也就不在意什么,一切都无所谓,也就自然谈不上守护什么。
历史学家应该在道德压力行动起来,去恢复一个民族的记忆。
药品分类
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
国人纷纷开始“疯狂英语”了,英语水平俨然已成衡量一个人“素质”的关键标准之一,然而老先生们也纷纷离去,还有谁在怀念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美吗?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冯友兰的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治”的光荣品质。
然而何炳棣在对碑文大加推崇后,随机颓然抱憾: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未数载即开始消逝了。
东京帝国饭店,盟军最高统帅部中国联络官为梅法官举办接风宴会。宴会上,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次长兼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顾毓琇,将一柄装饰华贵的宝剑赠予梅汝璈。梅汝璈深深鞠躬,双手过顶接剑。他说:“‘红粉送佳人,宝剑赠壮士’。可惜我非壮士,受之有愧。”顾毓琇说:“你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千百万死难同胞,到这侵略国的首都来 惩罚元凶祸首。天下之壮烈事,以此为最。君不为壮士谁为壮士!”
今天,图书馆里,灰蓝封皮的《顾维钧回忆录》摆放得整整齐齐,积了一层薄薄的灰,显然少有人问津。这个人,已经成为一段传奇。
蒋廷黻认定中国知识分子太爱惜羽毛,不肯牺牲自己的清誉,对此他甚至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我国几千年来最无贡献的阶级是士大夫。我心发火的时候,不免要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鼓掌。”
邓小南感叹:“他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界风气,那时的学者坦诚相见,大家习以为常。但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 “直道挺儒林,矫俗惟凭孤剑勇。”
建筑史也许该记录这样一次有趣的饭局:上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最负盛名的两位建筑师
农村妇女肥大>吴泽恒杨廷宝和梁思成,以及他们的学生辈,在北京东安市场一家饭馆就餐。谈话间,杨廷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打量着面前的桌椅,然后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一一记录在小本上。 他说,这套桌椅只占了极小的空间,而坐着甚为舒服,所以引起了他的注意。
清华大学图书馆被视为三代建筑师“契合”的经典作品,1919 年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12 年后由杨廷宝设计扩建,1982 年由清华名教授关肇邺第二次设计扩建。关肇邺曾经回忆自己初次见到清华图书馆时的情形。抗战刚胜利,以清华园为伤兵医院的日军撤走不久,到处荒草没膝,满目疮痍,图书馆内大理石地面上满是血污,杂物狼藉,然而“外表的凄凉”丝毫不能掩盖这座建筑一二期设计浑然一体的“内质的壮美”,使人“久久不忍离去”。 关肇邺在杨廷宝的扩建设计中读出了“一种整体思想,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 这样一种理念,正是当下中国建筑和整个社会所稀缺的。关肇邺感叹: “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对不少建筑只想夸张突出自己,标新立异,不顾整体关系的抱怨。这在商业街区上为广告宣传的目的使然,倒也罢了。但这种风气已蔓延到政治性、纪念性、文化教育性建筑中去,实在不能不说是建筑学的一大误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建筑的拥有者、投资商以此来显示炫耀自己;一些建筑师也自觉不自觉地以此突显、表现自己。受害
的则是我们的城市整体形象及其潜移默化对社会思想的侵蚀作用。”
这样的日子里,他的学生记得一个场景:70 多岁的老人,用钢笔在大约一尺见方的纸上画着,是一幅精心的设计方案鸟瞰图,线条仍然稳练,但手有点哆嗦。
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有过更公允的评价:没有周诒春,就没有梅贻琦;没有梅贻琦,也就没有蒋南翔。......他还公然表示,把思想说成是马列主义的“顶峰”是不科学的,应该是发展中的一个“高峰”。
研究过春晖中学校史的张清平评价: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
历史学家应该在道德压力之下行动起来,去恢复一个民族的记忆。
晚年的梁思成常笑着对后辈说:“别看我现在又驼又瘸,当年可是马约翰先生的好学生,有
名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单双杠和爬绳的技巧也是呱呱叫的······好了,好了,好汉不提当年勇。不过说真的,我非常感谢马约翰。想当年如果没有一个好身体,怎么搞野外调查?在学校中单双杠和爬绳的训练,使我后来在测绘古建筑时,爬梁上柱攀登自如。”
潘光旦曾写过一篇《国难与教育的忏悔》,认为近代以来所谓新教育,有许多对不起青年与国家的地方,总括起来就是,教育没能使受教育的人做一个“人”,做一个“士”。中国教育没能跳出三个范围。一是平等教育和义务教育,目的只在普及,而所普及的不过是识几个字,教大众会看简单的宣传文字。二是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目的显而易见,只是教人学些吃饭本领三是所谓才人才教育,充其量只不过是培养一些专家或者文官。这三种教育和做人之道都离得很远。 潘光旦(1899~1967),字仲昂,江苏宝山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赴美留学,后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务领导。研究社会学、优生学、性心理学、民族史等,卓有成就。
其实,给予《大公报》最高评价者,恰恰是解放前的。1945年,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举世瞩目的和平谈判。期间,他曾两次约见王芸生,单独交谈甚久。后来大公报馆回请,宴会后,当场为《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
无功功率
1904年,清廷筹办“万寿庆典”,为慈禧太后祝70寿辰,林白水愤而写下一副对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湾,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
窄线宽半导体激光器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1:21: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60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建筑   中国   学生   建筑师   设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