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学审美

        旅游文学审美
  旅游文学语言是指旅游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体现文学性与审美性的、独具特的语言。旅游文学语言所呈现的世界是超越现实主客二分、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意象。旅游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 旅游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的反映电视剧大祠堂, 是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旅游文学语言的诗性是指在诗情画意中达到的一种身与心游、物与神游的完美; 旅游文学语言的哲理化境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性的哲思, 是一种较高级的审美境界。
  旅游文学是旅游过程中主体旅游者对客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反映所作的文学描绘,即旅游者以文学形式吟咏、记述旅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描绘壮美河山、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等方面的内容。它的种类甚多,有诗、词、曲、散文、赋、楹联、碑帖铭文、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等。在这些反映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作品中,以诗歌和游记为常见。有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山水诗,有咏叹淳朴怡静的农家生活的田园诗,有描绘塞外大漠风光的边塞诗,还有历代文人登临览胜凭吊古迹时发思古之幽情的怀古诗。游记散文在我国源远流长,历代涌现出的名篇佳作甚多,有的写景抒情,富有诗情画意;有的议论、说理,耐人寻味;也有
描述、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光彩夺目。不少著名的旅游文学作品使山川、名胜、古迹更加引人入胜,真是文以景传,景以文传,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些资源以其固有特吸引着旅游者。为帮助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大山里的土家娃,在观赏时激发起感情的波澜,产生丰富的联想,获得美的享受,就要借助旅游文学的有关知识和语言艺术魅力来满足旅游主体的审美需求,从而提高旅游活动的文化艺术水平。
  旅游文学作品作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在因素渗透到各类旅游资源之中,赋予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和人文品位。旅游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的反映,是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旅游文学语言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凭借风光、风情、风物、风俗,以探求和透视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底蕴及人生真谛。作家的人格精神使山水富有灵性和魅力,使思想、形象和意蕴在旅游文学语言中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这种人格精神投射到旅游文学语言中,是一种生活理念、崇高信仰的发散,是人的情感、心志、气质的震荡与鸣响,这种精神内涵是支撑旅游文学语言文化品格的骨质。旅游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在字里行间弥散出来,这种文化味的流动和含纳体现着作者的精神气质和理性光辉。如:
崔《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语抒写了一种怀古思今、孤寂思乡之情。这种情感本是人所共有的,作者将个人的情绪感受与人类共同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表达出一种世事无常、游子无定止的人生感叹,所以特别容易使人产生共鸣。作品所负载的“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文化内涵,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现在我们登上楼,极目远眺,看江天辽阔,烟波浩渺,除产生景悦目之感外,仍然会有一种悠远的情思涌上心头,这可能就是一种历代相传的文化情愫在触动我们。
旅游文学语言的特性是以我们感受自然的方式来描写自然,以我们的生存的方式来描写存在。旅游文学语言将具体生动的感性印象和主体经验融合一体,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神奇的魅
力高扬生命的旗帜,并不断赋予世界新的意义与形式。即“语言世界反映物理世界是经过文化世界这个中介。换句话说,语言是文化折光之下表现物理世界的。”
  文学语言的诗性是指旅游文学作品语言必须具备的一种潜在的美质和独立的品格,它笼罩着整个作品的精神内蕴和个性气质。旅游文学语言的诗性是诗与思的完美结合。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艺术的本性是诗。而诗的本性却是真理的建立。”正如清代画家石涛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于是作者就能以人之性情通山水之性情,人之精神合山水精神,从而为诗文,就能选胜探奇而神契物外,目击道存而心与天游,让山川之美化为艺术形态之美,进而与自然形态的山川之美相得益彰。如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半首写诗人泊舟枫桥之夜所看到的天空、水面、岸上的远近景物,用落月、乌啼、江枫、渔火来烘托客思旅愁。后半首写到寒山寺,与前半首形成强烈的对照,在形象上以疏取胜。采
用借声传影和以声表情的手法,间接传出寒山寺的形影,使人们对寒山寺产生更大的美感,生发出无穷的想象,达到了境界全出艺术效果,使此诗成为千古佳作。旅游文学语言立于“天人合一”,又表现“天人合一”。在自然形态与作者主观情感之间发生交接的差异,使旅游文学作品表现出壮美与优美两种审美形态。作者通过观赏与描写万象纷呈的自然物态把握宇宙生命本体“道”时,使旅游作品表现出彩、声音、空间结构等形式美特征。如: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党的性质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语描绘了一幅独特的寒江雪钓图:严寒滚滚,大雪纷纷,千山万壑,茫茫大地一片雪白。千峰之中已经灭绝了飞鸟的踪影,万条小路上已消失了行人的踪迹。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见寒江边停泊一只孤舟,一位头戴笠帽,身穿蓑衣的渔翁,正独自在那里顶风冒雪地垂钓。诗中主观之情与客观之象已完全浑化交融。分不清是触景生情,还是缘情造景,二者统一无间,达到出神入化的妙境。显示了情景高度浑融的意境,物我相融,物我两忘,具有回味无穷的艺术魅
力。旅游文学语言的诗性,马血清来自于作家对宇宙万物的感悟,来自于作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日常生活的尖锐触及,来自于创作主体精神人格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旅游文学语言不能是亦步亦趋地成为所见所闻的全真记录,也不能臣服于某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和经济驱使,它是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完美艺术结合体。
  哲理化境是旅游文学语言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在于传达出主体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思索,在对自然的观照中体悟宇宙的无限变迁与生命价值的深刻内涵。哲理化境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或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哲学精髓。自庄子以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理化境表达,在旅游文学语言中一直传承不灭,可见这一哲学精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哲理化境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刻画,因情而理,以理化情,由情返景,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情韵美,父亲的脊梁从而达到“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至上境界。哲理化境是作家在创作中把生命与自然合而观之而产生的,不仅能以我观物,而且能以物观我。这种观照既包含着对生命深挚热烈的情感,又有着冷静理智的审视,使作品产生一种深妙精微的内在张力。因此,具备哲理化境的作品具有历久弥新的意义,超越时间、空间和心间,具有独特的审美境界和艺术魅力。旅游文学的哲学化境,是个人精神力量超越于物我之上,具备一种彻天彻地、涵盖万物的品格,突破个体小我的局限,使旅游文学作品语言达到至高的审美境界。如: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言绝句是题咏鹳雀楼的诗作的上品,流传了漫长的岁月,流传成万人的口碑。首句“白日依山尽”写登楼遥望,一轮落日依着楼前,气势巍峨,连绵山在冉冉起伏,这是远处天空的景。次句“黄河入海流”,写目送流经楼下的黄河奔腾咆哮地流向大海,这是近望到黄河远去的景,也是溶合了诗人想象中的黄河入海景象。远近,上下,现实和想象构成了广阔无边、雄伟壮丽的画面。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诗人即景生意的感受,很自然地把读者视野引到更为开阔的诗境,使诗篇闪出了哲理的光辉: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人生也是这样。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在事业上取得愈来愈高的成就。
哲理化境是指旅游文学语言中所蕴含的作者对自然、社会的一种深度悟察,对历史人生的一种深邃洞见,它往往透视出人生的深层内涵、社会的深刻本质和刻骨铭心的审美体验。它是超越特定社会历史内容,是带有全人类性的,更为普遍、永恒的一种精神体验和哲理思考。
哲理化境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性的哲思,是一种较高级的审美境界。总之,旅游文学语言是人类灵魂闪烁、游荡的的空间,是人类精神发育、升腾的圣殿。它以语义的生成、情感的表现、意象的建构为表征,产生着持久而特殊的震荡。旅游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的反映,是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诗性的追求是以山水意象的方式来表现一种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表现一种历史的穿越和人生的感悟。哲理化境是作家独到的体验与审美的表达,是心性的透悟与思想超越的结果,从而达到使游者与自然化二为一的神性境界。
    3d打印课程设计旅游文学作品,尤其是名家、大家的作品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旅游目的地往往是借由旅游文学作品的流传度和影响力来设计该地的旅游宣传与促销策略,比如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旅游文学作品《滕王阁序》。重修后的滕王阁,高耸于南昌城西,赣江之滨。在第一层正厅有一幅表现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大型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巧妙地将滕王阁的动人传说与历史事实融为一体。进入厅堂,迎面的是苏东坡手书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每一层都有一个主题,亦都与旅游文学作品和阁有关。这样一种挖掘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深层次的旅游开发形式,使得文学作品的和旅游景点的很好地结合。旅游景点借由旅游文学作品扩大
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再如华山西峰顶上,有一块十余丈长的巨石被截成三节,巨石旁边插着一把七尺高、300多斤重的月牙铁斧。相传这就是当年沉香劈山救母的地方。巨石叫斧劈石,铁斧叫开山斧。当年沉香大哭的地方就叫孝子峰。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现已被搬上戏剧舞台,秦腔剧劈山救母与京剧宝莲灯表现的就是这个故事。一个神话传说故事使得华山西峰广为人知,这就是旅游文学作品的影响力。
    旅游文学作品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促销作用还体现在新型旅游产品的设计上。阿房宫是秦王朝的巨大宫殿,遗址在今西安西郊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宏伟壮丽的宫殿使旅游者总想一睹阿房宫的风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可见一斑。现旅游地根据史料及旅游文学作品的记载,再现立房宫前殿、兰池宫、六国宫、长廊、卧桥、磁石门、上天台、祭地坛等众多建筑,气势宏伟,锦绣壮观。并且每天在殿阁内外演出秦皇登基大典、横扫六合、七国宫女舞蹈等节目,秦风秦韵,使人陶醉。再如人造景点秦陵地宫,人们所熟知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仅仅是
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之一,真正的秦陵地宫并没有发掘,而史料记载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因此更使无数旅游爱好者想目睹千年帝陵封土堆下的奢华。《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探测也发现秦陵周围有汞异常反应,更是印证了史记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的记载。因此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地根据史料修建了一座人造景观秦陵地宫,以横剖纵贯的手法,再现了秦始皇帝陵陵园地貌和地宫。在上层地貌展厅,游人可一瞻当年陵冢巍巍矗高,内外城墙壁垒,建筑金碧辉煌、气势壮观的秦陵陵园。从幽迷恐怖的墓道进入底层,便可身临秦陵地宫之中,一睹千古之谜的谜底。
    各种旅游文学作品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开发也为旅游文学作品的流传以及旅游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陶母训子等历史故事,以及子欲孝而亲不待的孝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存。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不仅要在促进经济发展上发挥作用,还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47: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5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旅游   文化   文学语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