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贫困》唐正东解析

哲学的贫困》唐正东
  19世纪40年代下半叶,当不少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开始转向用效用等因素来解释价值问题的时候,马克思却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的魄力坚定地认可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相对科学性,并通过对它的批判性研究,达成了自己在哲学观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变革。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哲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的相互关联性。但这并不等于说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成熟之时就是其经济学观点的完善之日。事实上, 1846年的马克思在具体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面还是相当有限的,李嘉图的观点对于马克思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从现实物质生产的领域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法上,而不是因为马克思发现了劳动价值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通约性。这尽管并不影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其完善的哲学观点,但一旦马克思立足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那么,上述这种状况便会表现为马克思具体的经济学观点与他的经济哲学观点即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之间的不完全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构成了马克思思想中强大的内在张力,它不仅促使马克思在经济理论方面不断地向科学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方向发展,而且,在我看来,随着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上的深入,马克思的哲学历史观也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充实"众所周知,《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用
成熟的哲学观点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一部著作,我们用上面的这种思路来对这部著作做一些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5哲学的贫困6在经济哲学观点与具体的经济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哪些不完全一致性。价值问题是蒲鲁东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核心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哲学方法的指导下,马克思十分明确地指出了交换价值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性特征。这是贯穿整个《哲学的贫困》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不仅标志了马克思对蒲鲁东的超越,而且也标志了他对李嘉图的超越。但是,在对价值规定的具体理解时,上述后一个超越却尚未明显地表现出来。与李嘉图一样,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可能生产它的最低限度的时间来确定的,并说“李嘉图已指出这个事实”这也就是说,在马克思此时的经济学思考中,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还只是以最一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还没有凝炼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尽管这两个概念都标志了对劳动的一种抽象,但它们之间还是有根本性的区别的。与前者相对应的是创造不同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与后者相对应的是舍掉了不同特点后的劳动,即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从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上面,我们还无法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区别
于其它私有制社会形态的根本特征。对于李嘉图来说,这一概念跟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永恒性的理解是直接相协调的。而对马克思来说,对价值问题的这种理解显然与他已经具有的关于价值的社会历史性观点不相一致。如果再与马克思后来在《1857—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下列观点即价值/是资本本身的和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最抽象的表现"价值概念泄露了资本的秘密,相对比一下,那么,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哲学的贫困》在对价值的理解方面的“滞后性”。工人的工资问题是与商品的价值问题紧密相关的"既然马克思此时在价值问题上还尚未深入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层面,那么,他当然也就不可能从“劳动商品”深入到“劳动力商品”的理论层面。一旦在这一问题上不能很好地贯彻社会历史性的原则,那么,既然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可能生产它的最低限度的时间来确定的,劳动商品的价值即工资当然也必然是由可能生产这种商品的最低限度的时间来确定的,这种劳动时间具体表现为生产维持不断的劳动即供给工人活命和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物品的劳动时间,因而,它当然表现为一个固定的量。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持的就是这种最低工资理论。这种观点在包括重农学派在内的许多古典经济学家那里都有。很显然,它是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哲学观点不相一致的。在后来的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改变了这种观点。  在谈到重农学派的最低工资理论时,马克思说,“他们错误地把这个最低限度看作不变的量,在他们看来,这个量完全决定于自然,而不决定于本身就是一个变量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这里,我们当然也注意到了马克思此时在理解价值问题时与李嘉图的不同。马克思没有把商品价格的上下波动理解为偶然现象,而是把它视为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基础。但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还尚未从这一思想中得出在价值问题上的新的观点。货币理论是价值理论的直接结果,有什么样的价值理论就有什么样的货币理论。仅仅从凝聚在商品中的具体劳动的角度来理解商品的价值,那么,必然会把货币仅仅看成是流通手段"李嘉图和大多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坚持的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基础就在于此。而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持的也是这种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在一切商品中,只有作为货币的金银不是由生产费用来确定的商品;这一点是确实无疑的。因为金银在流通中可以用纸币来代替”。与此相矛盾的是,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事实上已经对货币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作出了十分明确的界定, “货币不是东西,而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正如个人交换一样,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应当说,上述这两个方面之间的不协调性是真实存在的。在地租理论上也是如此。一方面,在历
史唯物主义经济哲学方法的指导下,马克思已明确地指出了地租问题的社会历史性,并且还批判了李嘉图把地租概念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国家的土地所有权的错误观点,但另一方面,马克
思却还是认可了李嘉图的级差地租理论。把土地当作一种原有的!自然的东西是李嘉图只承认级差地租而不承认绝对地租的思想基础,如果把土地视为一种具有现实的社会历史内容的东西,那么,就应当承认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土地所有权依然具有独立性,它依然参与对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割,这样一来,绝对地租的存在就显然是一种历史性的事实。尽管不能要求马克思在刚刚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1847年就得出这种绝对地租的理论,但这毕竟说明了《哲学的贫困》在地租问题上的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哲学观点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正象我们在前面所说的,这种“距离”和不协调性构成了马克思思想的内在张力,它促使马克思不断地超越李嘉图经济学的水平,直到达成科学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由《哲学的贫困》而联想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在马克思1847开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丰富和发展问题。《哲学的贫困》在经济学方面的内在张力导致马克思最终在1857年确立了剩余价值的核心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在1846年达成的哲学历史观有没有获得充实和丰富,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得出剩余价值概念之前,一般意义上的交换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哲学思考的经济学基础。“交换价
值”所展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形式,这一概念本身并不包含历史主体被物化的理论视角。因此,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6年底致安年柯夫的信中从个人本身力量的角度来理解生产力,从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角度来理解交换形式,并把人类历史明确地阐述为生产力和交换形式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历史的时候,马克思所进行的是从客观规律的角度,从客体的视角对人类历史的科学研究。尽管在《形态》中,特别是在其第一卷第一章最初所写的几个手稿中,马克思也谈到了社会关系的物化和异化问题,但我以为这并没构成一个理解人类历史的新的理论视角。在这一章的最后的誊清稿中马克思明确地强调对人类历史的研究必须具有真正实证的科学的角度,其原因也正在于此。当然,必须十分明确的是,对人类历史的客观规律的阐述已经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成熟的内容。
下面再来看看“剩余价值”概念所蕴含的哲学视域。与“剩余价值”相对应的是劳动者不再作为人而仅仅作为劳动力商品而存在。人被抽象化为物,工人要想生存就必须甘心成为物,把自身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资本表现为一种天命。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在外在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恰恰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历史,而只是资本这一物的历史。这是一种错乱和颠倒,但马克思在《1857—58经济学手稿》中却把这种错乱和颠倒称为“真实的,而不单是想象的”,正是这种“错乱和颠倒”的现实社会的历史发展才不断地凸现出人类自由个性状态的实
德鲁兹现。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这种“颠倒”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崇拜,人被自然所奴役。显然,马克思这里所采用的是从主体批判性的视角对人类历史的理解。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条线索所面对的是人类历史的现象的层面,它只构成对《形态》中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内容的丰富和充实,而不是什么对人类历史的另辟稀径的研究,因为,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马克思这一条思想线索的基础恰恰是《形态》中已经阐明的对历史本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角度的研究。
注省略。
气体内能
< 上一篇    下一篇 > 
返回 
机构简介 - 网站介绍 -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5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经典理论 经典理论 国外
马克思主义 国外马克思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经典理论 经典理论 新马学派 新马学派 新韦伯主义 新韦伯主义 迈向21世纪的大融合时期 迈向21世纪的大融合时期 中国问题研究 中国问题研究  欢迎您访问实践与文本网站!
特别推荐
 
工作论坛
我中心将举办“第三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我中心将举办"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学术笔谈
魔镜、女人不在与苦等戈多——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象》解读
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中的非常性实验
大唐营养师
文本推荐 
《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
刘怀玉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阅读全文...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象》
作者:张一兵
商务印书馆
阅读全文... 
学人文库
陈先达 唐正东
新媒体环境
刘怀玉 张一兵
韩震 刘森林
何萍 韩庆祥
汪信砚 邹诗鹏
张盾 王金福
赵家祥 黄楠森
more   
网刊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lgkg70第四期
  网站访问量: 190570次
价值:探讨异化范畴的新视角   
作者: 舒也   
2006-04-17 
价值:探讨异化范畴的新视角
降冰片烯 舒也
    自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于1932年发表以来,异化问题成了国内外学者研究马克思的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异化问题的探讨早已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潜藏着一个内含深厚的价值体系,通过这一潜含的价值体系,马克思树起了一面激扬的人文之旗,而异化正是价值的异化,体现与人文精神的对立,马克思正是从对“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开始,走向了劳动价值理论并最终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确立起了一个全新的人文价值体系。
        一
    德语的“异化”(entfremden)一词是德国古典哲学中颇为流行的术语,原意是疏远、疏情、绝交和窃取, 其名词形式为“Entfremdung”,直译是疏远化或冷淡化,是一个带有动态性概念的抽象名词。费希特在其所谓的“自我的现象学说”中首先将“异化”概念引进德国古
典哲学,到了黑格尔那里,“异化”成了其“绝对理念”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异化被视为一种逻辑的中介:一切生命物体为了达到充分满足,都必须服从“处于自我对抗”的必然性,一切生命物体只有与它的本质分离,变成异于自身的“另一个存在物”,才能克服自我对抗,最终超越分离返归“绝对理念”。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外化”(Ent@①usserung)和“异化”一词有时混合着使用, 两者基本上属于同一范畴,尽管“异化”较之“外化”稍具评判的意味,但两者并不具有价值批判的意义:“异化”较之“绝对理念”尽管是一种相对低级的存在,但它又是必然的、合理的、充实的,它意味着一种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中介,事物只有变成另一个,接受这一“另一个存在物”,即借助这种“异化”,才能够成为自身。布鲁诺·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德国思辨哲学家亦在黑格尔辩证法“转化”的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认为:“上帝的人格性,本身不外乎就是人之被异化了的,被对象化了的人格性。”(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67页。 )这儿费尔巴哈将“异化”和“对象化”作为同等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虽然没有在价值批判的意义上使用“异化”一词,但已具备了“异化”作为价值批判范畴的思想内核。空想社会主义者赫斯在其为《德法年鉴》撰写的《论金钱的本质》一文中,则有过“被颠倒了的世界的实践生活中的金钱,犹之乎理论生活中的神:这是人的被异化的力量”的论述。其“异化”的使用已具备十分明显的价值批判彩。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3:20: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38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价值   哲学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