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浅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高岩峰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10306202310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简要说明了比较成本理论的思想和核心,阐述了此理论的优点与不足,说明了其现实意义,然后就其对中国贸易经济的启示给予了一定的说明。
关键词比较成本理论;贸易推动;劳动价值论;经济扩张;比较成本理论的批判
以人为本论文
1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1.1“比较成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系统的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理论。陕西公众信息网               
比较成本理论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比较成本理论的产生既是客观实践的要求,也是理论发展的要求。在李嘉图生活的年代,机器大工业正在取代工场手工业,各国的经济技术差距拉大,甚至出现先进国家比后进国家处于全面优势的新格局。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是否仍然能够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肯定的回答。                                                     
1.2“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
李嘉图全面继承了斯密的经济思想,并在诸多问题上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在国际贸易理论问题上,李嘉图十分赞同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观点,并对斯密关于一个国家应以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论点做了修正和完善,指出一个国家不仅能以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而且也能以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
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仅可以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优势时出口该商品,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劣势时进口该商品,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
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一系列简单的假定为前提。这些假定主要有: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两国间自由贸易,不存在贸易壁垒;劳动在国内具有完全流动性,但在两国之间完全缺乏流动性;没有税收与运输费用;贸易按物物交换方式进行;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完全取决于劳动成本。
    在李嘉图看来,在商品的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致力于生产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他举例说,“如果两个人都生产鞋和帽子,其中一人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另一个人具有优势,不过在帽子生产上只领先于其竞争对手1/520%,而在鞋的生产上却要领先于其竞争对手1/333%;那么,这个具有优势的人专门生产鞋,而那个处于劣势的人专门生产帽子,则对双方都有利。
      将这种认识推广到国家间的对外贸易,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
不是绝对成本,而是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在各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只要集中生产那些成本劣势较小的商品;而在各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则集中生产那些成本优势最大的商品。即国家间应该按“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就不仅会增加社会财富,而且使交易双发都能获得利益。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比绝对成本理论更全面、更深刻,它改变了人们以往关于自由贸易利益的认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特别是,这种理论曾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比较成本理论仍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完全的、不彻底的;比较成本理论本身只是一种抽象结论,与现实的国际贸易存在着距离;李嘉图和斯密一样,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一个永恒的世界,在方法论上是形而上学的。
1.3“比较成本理论”的意义
1.3.1优点
1.3.1.1贸易推动
    比较成本论在更广的范围里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开展。这一理论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从实证经济学角度科学地给出了证明: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或者低的国家,只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加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这种理论引导着更多的国家加入了国际分工体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1.3.1.2劳动价值论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坚持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这是科学的、合理的。
1.3.1.3经济扩张
    比较成本论更明显地反映了发达国家向外实行经济扩张的要求。该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分工和贸易能为各国带来实际利益,因而主张各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实际上是要求发展中国家撤除保护民族工业和民族利益的屏障,为外国商品的输入提供条件。根据国际价值规律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中一天的劳动产品可以换回别国几天的劳动产品。经济
达国家生产率水平较高,在国际贸易中获利也就较多,而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发展中国家所获利益便相对较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较成本论是发达国家的理论。
1.3.2不足
  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该理论认为世界是永恒的,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李嘉图提出了九个假定作为其论述的前提条件:1.只考虑两个国家两种商品;2.坚持劳动价值论,以英葡两国的真实劳动成本的差异建立比较成本说,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3.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4.没有运输费用;5.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它们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之间不能流动;6.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7.收入分配没有变化;8.智能建筑网贸易是按货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9.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是静态的。
  李嘉图解释了劳动生产率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该理论的一条重要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现实中,难以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一般来说,各国多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
同时,根据其结论进行推导,两国比较优势差距越大,则贸易的空间越大。那么,当前的国际贸易应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不过,该理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其所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在现实经济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2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现实意义
    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出一个国家不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不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都可以从比较成本的差异中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并据此调整产业结构,把本国资源集中于生产相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就能够获取比较利益。此外,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的利益是和谐一致的,每个国家都可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而且落后国家从国际贸易中所得到的利益更大。其实,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领域,国
家之间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充满了激烈竞争和矛盾冲突。比较成本学说掩盖了国家之间由于经济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这是其局限性之所在。
    国际商品交换的比较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动因。但是,比较利益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国民经济对外贸易效益的必然实现,更不能决定各国外贸经济利益的分配。由潜在的比较利益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是与整个经济过程相联系的。事实上,比较利益来源于比较成本比较优势,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并不就等于比较利益。正如在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但不等于作功,只有当下落时才作功,并只有当其以某种方式作用于另一物体时才产生物理效应一样,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只有正确地表现为价格差才构成比较利益,只有发生贸易才对国民经济具有影响。因此,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差是决定比较利益的直接因素,而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差既取决于相对生产力水平,也取决于价格结构本身。生产力水平、生产率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只有通过价格结构和商品结构才影响贸易利益。如果价格是扭曲的,那么由价格差所表现的比较利益也是扭曲的,由生产力水平、生产率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也就不能准确地表现为比较利益。可见,比较优势决定了潜在比较利益的存在,这种潜在的比较利益能否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关键在于价格机制。在世界市场上,在自发地分配比较利益,但其依据确是各国的比较优势和价格结构。
3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对中国贸易的启示
    根据比较成本论,造成比较成本优势的是以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要从根本上实现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就要建立以科技为核心的国家经济发展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外贸易层次和水平。
( )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然面对着要素条件、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制约。中央各部门形成共识, 密切配合,各地方党委政府把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作为当地经济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走出一条中央和地方联动共建的发展道路。为了健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创新能力、应对全球化挑战,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一种重要战略举措和保障,已成为21 世纪中国十分紧迫的任务, 因此也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http 代理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系统工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实现技术和产业的跨越发展,集中力量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 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加速高技术在传统支柱产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从 加工中心向制造
中心转移,迅速扩大高技术产业规模, 提高高技术产业产品附加价值。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坚持以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为目标培育企业,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以改革的思路抓好技术创新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环境;坚持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 ) 促进创新主体间的联合互动,推动集式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促进国家高新区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兴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集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中,科技企业孵化器承担了重要的角,是国家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公共政策平台,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科技部集成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等资源, 加大支持力度, 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建立有利于高技术成果转化的机制, 实现科技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高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价值实现的社会过程。从当前任务来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努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缩短转化周期。第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机制;监狱法全文第二,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促进高技术成果转化;第三,加大中国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的授权量,提高高技术成果转化率等等。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7:25: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36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国家   成本   理论   经济   利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