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个问题⽐解决⼀个问题更重要
来英国学习已⼀⽉有余,不时听到同学们抱怨课程“枯燥乏味”、“没有真材实料”,以⾄于为“虚度光阴”⽽唏嘘不已。
进出口许可证管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些同学不满于英国课程的哪些⽅⾯?不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仔细揣摩⼀下英国的课堂就会发现它们有如下共同点:问题居多,⼩组合作居多,个⼈思考及表达的机会居多,答案呈多元化、开放式……
再回顾⼀下在场同学的学习经历及思维模式:我们从⼩到⼤多以“坐公交车”的模式进⾏学习,由⽼师这个司机掌控着⼤家的去向和车速的快慢,我们完全不⽤操⼼,只需要做⼀个乖乖的follower就可以了,⽽现在的课堂模式,犹如给你⼀个⽬的地,再给你⼀辆⼩车,由你⾃⼰决定如何达到⽬的地,这就让⼈慌了。再加上⼤家都已是成年⼈,从⼩养成的学习及思维模式已根深蒂固,突然要⾃⼰寻、挖掘解决问题的⽅法,犹如将⼀个没有经过⽣存能⼒训练的⼈在野外求⽣,“失重感”、“不安全感”、“⽆⽅向感”等多种不良的感觉扑⾯⽽来,于是就有了对此类课堂的抵触情绪及消极应对的学习状态。
基于以上两个⽅⾯的思考,我逐渐理解了不分同学感到“不适”的原因。
纵观课堂,⼤家最为⼼虚的⼀点就是“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当然,是指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点令课堂⽓氛异常尴尬,学习的⼈也倍感窘迫和丧⽓。但,任何⼀个问题的出现都有背后的原因,对于从⼩接受中国教育背景学习的我们,为什么不善于提出问题?
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曾经说:“ 提出⼀个问题往往⽐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已,⽽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然⽽,从⼩的学习及受教育经历中我们总是直接得到“结果”,⽽很少参与最为重要的“过程”,其结果是了解的“结果”越多,就对产⽣结果的“过程”失去探索的兴趣。
换句话说,我们既然不知道“其从哪⾥来”,就不会关⼼“其到哪⾥去”。
久⽽久之,我们已经习惯了去了解答案,⽽忽视了问题才是智⼒的发动机,它将好奇⼼转变成可控的探询,它是创新的灯塔。
尊严死⼀、应试教育害死“好奇之猫”
记得⽹络上流传甚⼴的⼀个视频:⼀幼⼉园⽼师在给孩⼦们上数学课,当问到“树上⼀共有10只鸟,被打死了⼀只,还剩⼏只”的问题后,孩⼦们争先恐后地向⽼师求证其丰富的想象:有⼈猜鸟中是否有听⼒障碍、智⼒障碍;有⼈猜10只鸟是否存在家族成员关系……⼏乎每个孩⼦都举起了⼿表达了⾃⼰的猜测和想象,视频内容显⽰⽼师对学⽣的提问极不耐烦并给与消极应对的情绪回应,⽽镜头的另⼀端可以看到每个举⼿提问的孩⼦其⼤脑中的想象⼒和思考⼒都在闪闪发光,随着故事的推进,你会发现本是“喜剧”基调的剧情逐渐引发了⼤家对教育⽅式的批判和思考。什么样的教育⽅式能够真正促进孩⼦的成长?或者说,孩⼦们到底需要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得到成长。
图⽚发⾃简书App
回归现实,尽管当今考试制度在不断变⾰,且有往好的⽅向发展的态势,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任何⼀项改⾰都需要漫长的历史才能“⽠熟蒂落”,⽬前的考试制度仍以应试为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及学习⽅式仍以“背诵和记忆”居多,课堂多采取“⽼师中⼼”模式,学⽣被动接受⽼师的灌输,⽽鲜有独⽴解决问题的机会,由布鲁姆教育⽬标分类理论可以看出学习者⼀直在从事最底阶段的记忆式学习,⽽其分析、创新、综合应⽤的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发⽣真正的学习。
⼆、谨防“学会提问”两⼤陷阱
1.别让“了解“成为”思考“的绊脚⽯
美国建筑⼤师赖特曾说过:专家因为了解⽽停⽌思考,如果你了解了,你可能也就没有了提问的理由。然⽽,如果不提问,你就只能依赖专家的知识。⽽他们的知识必定是有局限性的,可能还过时了,也有可能完全错误。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教育中让学⽣直接了解知识的原理或获取理论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终⽌了学⽣的思考。由此可以看出,当学⽣想获取知识的原理或某⼀结果时,⽼师所要做的是为学⽣搭建思考和探索的平台,让学⽣亲⾃完成探索过程,得到属于⾃⼰的结果。
2.葆有“⽆知”⼼态,助⼒探索发现
能引发我们探询的驱动⼒之⼀便是,我们意识到⾃⼰对某些事物⼀⽆所知。费尔斯坦在他的《⽆知:如何驱动科学》⼀书中指出,科学发现的关键之⼀便是,科学家愿意拥抱⽆知,愿意⽤问题作为指引以获得新发现。记得有⼈曾经说过“⼉童是天⽣的哲学家及这个世界上的⼤发现家“,对此我深表认同。⼀个⼈在⼉童时期极其善于发问,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浓浓的兴趣及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善于观察,他们思维活跃,他们灵光频现,他们乐此不疲。可叹的是当我们逐渐长⼤,⼈⽣最宝贵的东西也随之消失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难道这和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关吗?
三、“学会提问”需要前提
1.质疑精神
质疑精神是建⽴批判性思维的核⼼要素。提出问题就是⼀种质疑精神,古⼈云:“学贵有疑,⼩疑则⼩进,⼤疑则⼤进。”⾃古以来,“疑”是⼈类打开宇宙⼤门及⽣命智慧的⾦钥匙。弗·培根说过:“多问的⼈将多得。”在我看来,每⼀个⼉童都有其天⽣的质疑精神和探索欲望,只要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被破坏,孩⼦就会⼀直保持质疑的源动⼒,我们所需要做的是给与⼉童充分的尊重和⿎励,若还能够在⼒所能及范围之内为其搭建更多的发展平台,就是再好不过的了。
2.批判性思维
在我看来,批判性思维是⼀种质疑和求证的能⼒,进⾏过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在⾯对问题时不会轻易接受既有结论,⽽是会进⼀步对问题进⾏深⼊思考,评估问题的深度、⼴度以及逻辑性,从⽽得出⾃⼰的见解。批判性思维对于信息的接收和甄别具有⾮常重要的意义,缺乏批判性思维容易导致轻信和盲从,为了不让我们的孩⼦成为“乌合之众”,对其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了。如何培养孩⼦的批判性思维呢?
⾸先,要培养孩⼦的阅读习惯,阅读经典,与名⼈⼤咖对话,与⼈类宝贵的思想及智慧进⾏碰撞,让孩⼦拥有深厚的⽂化积淀。
其次,加强逻辑训练,明确常见的逻辑谬误
加强逻辑训练,明确常见的逻辑谬误。我们常说“摆事实,讲道理”,即从事实中推导出观点,但同样的事实,不同的⼈得出的结论却可能⼤相径庭,因为他们的论证逻辑存在差异。
天冬酰胺第三,养成交叉、辩证看待事物的思维⽅式。任何⼀项事物都要从其正、反两⾯去看待,思考各⽅利弊,继⽽懂得权衡。同时也要从相关联的事物中寻交叉关系,有交叉、有对⽐,这样去看待问题就会全⾯、客观、准确得多了。
3.思考⼒
记得看过⼀篇⽂章叫做:你的深度思考⼒是如何⼀步步退化的,⽂章有讲到美国的⼀些⼤佬⼀起探讨关于如何解决全球化,因为全球化会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那么要如何化解80%的⼈和20%⼈之间的冲突,当时的美国⾼级智囊布热津斯基认为,唯⼀的办法,是给他们塞上⼀个奶嘴。让他们慢慢丧失热情,和思考的能⼒。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的确有很多⼈的思考⼒正在逐渐的消退。其有⼏个典型的特征:喜欢听故事、情绪化、靠直觉 、靠经验。针对以上情况,培养思考⼒可以从以下⼏个⽅⾯着⼿:追溯原因链条;追溯证据来源可靠性;追溯历史过程。
4.想象⼒
“想象⼒⽐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个时代的斯文——爱因斯坦
想象⼒也是综合智⼒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培养孩⼦的想象⼒可以从以下⼏个⽅⾯着⼿:要有良好的阅读基础;给与孩⼦⾜够的爱和⾃由;充分相信、信任孩⼦;多参加户外活动;⾃⼰动⼿参与科学实验……
四、“学会提问”的技巧及训练范式
有了良好的积淀和基础,如何学会做⼀个提问者呢?
《绝佳提问》这本书的作者沃伦·贝格尔指出:只有掌握提问的⽆穷⼒量,才能改变传统的思维⽅式。作者还研究了上百位领导、企业家和创新思考者,进⽽提出了⼀套具有指导性的探询系统,该系统由“为什么——如果——怎样”三个阶段组成,从⽽最终到强有⼒的答案。
现在,我们不妨也套⽤⼀下书中的思维精华,why /if/how
1.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OR这件事为什么很重要?
2.如果把这件事做的更好更有效果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明报>我感到了阳光
3.为解决这些问题,我需要做出什么努⼒和改变?
从另⼀个⾓度来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可以将提出问题的步骤概括为:提出问题前——事前,必须要⾃⼰尝试查答案;提出问题中——事中,正确的⼈或是正确的地⽅;提出问题后——事后,⼀定要注意对答案的吸收和内化。
在书中,费尔斯坦还写道:“⼀个好问题能激发出不同层⾯的答案,能⿎舞⼈们⽤⼏⼗年的时间去搜寻解决⽅案,能衍⽣出全新的研究领域,还能让⼈们根深蒂固的想法发⽣改变。⽽答案却在终结这⼀切。”答案⼀般是在问题提出之后,有针对性、有固定轨迹的寻求和验证,⼈们的思考领域相对被限定或制约,⽽⼀个好的问题可以引发⼈们更⼴更深甚⾄更多⾓度的思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好的问题其产⽣的价值要⽐答案⼤的多。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37: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28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问题   思维   思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