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理论的发展

第二讲:语境理论的发展和语境学的建立
1 古代学者的语境观
1.1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的语境思想
1.2我国历史语境思想的代表人物
    1)哲学家庄子的语境思想
2)杜预(222年—285年)的语境思想
    3)孔颖达(574年-648年)语境思想
    4)刘勰(约465年-532年)的语境思想
    5)袁仁林的语境思想
2 语境理论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
  2.1皮尔士的“索引词语”揭开了“语境”研究的序幕
  2.2佛雷格的语境观
  2.3马里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
  2.4弗斯的语境理论
  2.5韩礼德的语境理论
  2.6海姆斯的语境构成因素
  2.7斯珀泊和威尔逊的认知语境理论
3、语境理论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3.1 陈望道先生的语境理论
  3.2 张志公先生的语境理论
  3.3 王得春教授的语境理论
  3.4 何兆熊教授的语境理论
  3.5 胡壮麟教授的语境理论
  3.6何自然教授的语境理论
  3.7 熊学亮教授的认知语境理论
贵州大学选课系统4、语境学的诞生与发展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思考题:
1、古代学者的语境观有那些?
2、简述语境理论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理论。
3、简述语境理论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理论。
4、简述语境学的诞生与发展。
媒介理论:关键词·语境·汉译-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再认识
[提要] 本文对以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为主的世界媒介作了语用和语义探究,发现四种理论诞生近半个世纪以来,除了对后来的媒介理论深远、至今烙印尚存之外,英语世界和中文世界对它的语用与语义多有歧见、混淆与误读。澄清了若干关键词后不难发现,如今江河日下的四种理论其实仍值得探究。我们从最新的去西方化理论中就可以发现它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对去西方化一说能否成立仍持怀疑态度。
[关键词]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libertarianismauthoritarianismtotalitarianismneoliberalism;媒介理论;去西方化
(一)概览:四种理论与媒介理论的勃兴
46年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推出了3名新闻学者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ories of the Press)一书(Siebert etc. ,1956;斯拉姆:1980)。一时间,该书和它的3名作者声誉鹊起。学界公认,它开了比较新闻学之先河,以其鲜明夺目的标题填补了大众传播的空白,揭示了新闻媒介与的关联,以至于一时间洛阳纸贵。该书不但在美英等国被当作教科书,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与争辩,并且被译成多种文字(McQuail, 2000: 153),得到美国领导团的赏识,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曾授予研究奖章(斯拉姆:1960译者的话
属于最畅销的非虚构类书籍(郭镇之,199739)。
在国内,《报刊的四种理论》薄薄182页的中译本自改革开放之初公开出版以来,对学界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芮必峰(199663~63)认为,该书的功绩在于:(1)探究不同社会制度与报刊的关系这种研究对西方新闻学研究产生了影响;(2)对各种报刊体系差异所作的根源上的探究提升了新闻学的理论层次;(3四种理论模式一直影响着甚至左右着后来的媒介理论;(4)西方推崇的社会责任理论经过该书的系统阐发得以广泛传播。
1970年代初以前,为英美学界和新闻界津津乐道的四种理论似乎没有受到学理上的挑战。1971sqlite3年,美国学者拉尔夫·洛温斯坦(Ralph Lowenstein)和约翰·梅里尔(John Merrill)在其出版的《媒介、讯息与人》一书中对四种理论作了修正,提出了他们的五种理论(芮必峰,199664~65)。10年后,美国学者威廉·哈希顿(William Hachten)在《世界新闻多棱镜》一书中提出的五种理论则对四种理论作出了较大改进,增加了关于第三世界的媒介理论(芮必峰,199766)。1983年,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在他的首版《大众传播理论》中提出了类似的六种(5+1)理论Watson,1998:90~93)。
四野档案
1984年,美国传播批判学者赫伯特·阿特休尔(J. Herbert Altschull)提出了国内有人誉之为对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重大的挑战(林珊,1989)的三种理论,但据我的看法,这种说法似乎言过其词了。而真正挑战甚至否定四种理论的,是一年后由当年出版《报刊的四种理论》的伊利诺伊大学推出的8人合著的《最后的权利:再探报刊的四种理论》。郭镇之评介说,《最后的权利》对四种理论进行了总体批判,预言了后者的死亡,指明了产生它的的终结(199740~4138)。
然而冷战的结束并没有止息西方媒介理论的。1997年芬兰学者卡尔·诺登斯特伦(Kaarle Nordenstreng)提出了媒介研究的五种范式McQuail, 2000:161~162)。尽管诺登斯特伦提出五种范式的论文以超越四种理论’”痛风茶为题,但是声称要彻底颠覆英语世界既有媒介理论的,是英国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詹姆斯·科伦教授和韩国国立汉城大学的朴明珍教授,二人主编的《去西方化媒介研究》以全新的五种理论统领全书,汇集了多国学者对包括亚、非、拉美多国和地区在内的研究对象的22篇论文(Curran and Park, 2000)。它的意义在于,该书可能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国别/社会性比较研究尝试,并且将其置于——文化背景(语境)之下,突破了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史分为冷战/后冷战的二分法。
(二)语用与语义:双语探究
批评前人,是后人的固有权利。但是我们恐怕不能忘记,后人在考察前人理论形成时,前后两种语境的变化,何况二战以来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貌所发生的变革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又是如此翻天覆地和令人眼花缭乱。
正如《最后的权利》一书对四种理论进行总体批判时所表明的那样,作为理论阐述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在中采用的概念和术语多有不周严之处(郭镇之,199740)。其实,英语世界如此,汉语世界在译介上述有关理论时又何尝不是如此。
1 关于《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封面语言
今天看来,《报刊的四种理论》从封面开始,用语与汉译就有可商榷之处。该书的第一作者是弗雷德克·赛伯特(西伯特)(Frederick Siebert),然而正如郭镇之所言(199739),《报刊的四种理论》的译者将第三作者斯拉姆(即施拉姆)列为第一作者,这可能是由于施拉姆在传播史上的地位,特别是在的知名度。但是这个看似可以理解的不当处置显然误导了中国学界。据新版《兰登书屋韦氏大学词典》(RHWCD,2000),(mass
media[(大众)传播媒介]一词出现于1920—1925年间。尽管书名中使用的是当时的人们更常用的press这个有800年历史的词汇作为名词(其语义的历史衍变为:压机——印刷机——印刷品(出版物)——报刊——新闻界,等等),但是作者开宗明义在绪论中第一段便声明:本书中所用报刊‘press’)一词,是指一切公众通讯工具(mass media)而言……”(斯拉姆,19801Siebert etc. ,1956:1)。显然,这里的press等同于mass media,但是,鉴于当时报纸在媒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报刊相对于广播电视而言的悠久历史,选择press一词自有其道理。然而将其译成报刊恐怕就不那么妥贴了。
2.关于四种理论的和中文用语
四种理论的英文和1980年译本的中文分别如下:
1authoritarian theory of the press(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2libertarian theory of the press(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3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of the press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4Soviet Communist theory of the press(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自然科学基金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24: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27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理论   语境   报刊   媒介   研究   学者   世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