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知识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列宁科学的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848年标志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共产党宣言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青潮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现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四)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 如何做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
5. 恩格斯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6.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象。
意识是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7.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简答题)
安徽省经济委员会
(一)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更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时间、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二)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8.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9.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10.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2.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属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14. 是一事物区别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和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15.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6.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支付网关17. 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1)强化量变观念,反对急于求成(2)关注量变的方向和层次(3)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实干的精神结合起来;要把远大的目标和细小的目标结合起来
18. 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9.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20.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21.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的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通过抱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22.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以上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里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时间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3.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课题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24. 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到唯心主义路线。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尾矿库认识运动  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注意  :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是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25.真理的含义
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6.  真理的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27.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及具有绝对性的真理,直至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第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第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8.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计算机在线应用
29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30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 联系126页)
3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一种是唯心史观。
32  唯物史观的观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3  为什么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正确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的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电工技术杂志
3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律的基本要素:一劳动资料 二劳动对象  三劳动者或是渗透性要素  智力性要素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3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  科学技术在社会作用中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36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如下原则: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研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03: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708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发展   认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