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精选推荐

多元⽂化windows ce 5.0
当代多元⽂化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影响奇虎360借壳上市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此相联系⽂化多元化也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否愿意,都要⾃觉不⾃觉地融⼊其中,否则,就会失去⽣存的空间。⽂化多元主义在这⼀背景下应运⽽⽣,本⽂将着重研究多元⽂化主义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影响。
关键词:多元⽂化;多元⽂化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多元⽂化主义
⼀、多元⽂化的含义
多元⽂化主义是在多元⽂化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产⽣出来的,所以要了解⽂化多元主义,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多元⽂化。所谓多元,就是说每⼀种⽂化都有他⾃⼰的独⽴发展性,本⾝就是⼀个完整的个体。但是,同时⼜是⼀体的,就是有很好的整合性。多元⽂化是指在⼈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化的更新转型也⽇益加快,各种⽂化的发展均⾯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
霍尔式角度传感器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化。
⼆、多元⽂化主义的提出
从发⽣学的⾓度来讲,多元⽂化主义政治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的美国。那时,作为对解决民族问题的“同化论”的反叛,犹太裔美国学者霍勒斯?卡伦(Horace Kallen)提出了“⽂化多元论”。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如何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解决民族⽭盾⼀直是美国社会的⼀个重要问题。1782年,法裔美国学者提出了“熔炉论”思想;他认为⼈的⽣长和植物的⽣长⼀样都受制于周围环境的影响,美利坚特殊的⽓候、政治制度、宗教和⼯作环境会将来⾃世界不同国家的移民熔制成具有同样品质和理想的⼈。“熔炉论”的核⼼是追求美国民族在传统⽅⾯的⼀致性,⽽⼀致性的基础是盎格鲁-撒克逊美国⼈的传统和历史经历。1915年,美国学者卡伦开始对“熔炉论”进⾏批判,他认为,⼈们可以选择或改变⾃⼰的服饰、政治信仰、伴侣、宗教和哲学等,但⽆法选择和改变⾃⼰的祖先,⾎统和家族关系。他认为真正的美国精神应该是“所有民族间的民主”,⽽不是某⼀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绝对统治。1924年,他提出了“⽂化多元论”,⾸次使⽤了“⽂化多元主义”这个词。
三、多元⽂化主义的产⽣
漂泊者萧红
第⼆次世界⼤战以后,美国等西⽅国家内部的种族、民族⽭盾进⼊了⾼涨期。民权运动对传统权威提出了多⽅位的挑战。民权运动采⽤的是以种族为基础的“体⽃争”的⽅式来争取“体权利”,这种⽃争
⽅式是对强调个⼈权利的美国传统的⼀种极具创意性的反叛。民权运动迫使国会通过的⼀些法律和移民政策,使得⿊⼈、移民和少数民族可以享受平等的政治和公民权利,这为多元⽂化主义的产⽣奠定了政治基础。
多元⽂化主义虽然萌芽于美国,但真正形成是在加拿⼤。加拿⼤政府在1971年推出的“多元⽂化主义政策”,标志着多元⽂化主义的正式形成。
加拿⼤是⼀个由⼀百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来⾃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地区。加拿⼤曾先后是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地,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加拿⼤在民族问题上坚持的是民族同化政策。所谓民族同化政策,就是指政府采取法律的、⾏政的⼿段,使被统治民族或少数民族失去原有的特征,⽽被吸收、被合并于统治民族和主体民族。这种政策就是要求移民放弃⾃⼰祖国的⽂化与传统,接受英国和法国的⾏为⽅式和价值观。第⼆次世界⼤战以后,⾯对愈演愈烈的英法两⼤族裔之间的社会民族⽭盾,加拿⼤政府正式提出了以“多元⽂化”取代原先的以英法⽂化为基础的双⽂化政策。该项建议得到了政府的重视。1972年,加拿⼤政府内阁增设“多元⽂化部长”职位,具体制订了展⽰各种民族⽂化、研究各民族历史、推进各民族交流等六⼤规划,各级地⽅政府设⽴“多元⽂化⼯作部”,多元⽂化主义政策正式在全加拿⼤付诸实施。
加拿⼤推⾏的多元⽂化主义政策,迅速在欧美许多国家引起强烈反响,⽀持者纷纷撰⽂,称其为解决
民族问题的最佳途径。多元⽂化主义政策和思想在诸多国家中受宠,多元⽂化主义思潮也蔓延和发展起来,并作为⼀种政治理念和政策成为不少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个依据。
三、多元⽂化主义在⼆⼗世纪⼋⼗年代以后的发展
进⼊⼋⼗年代以后,多元⽂化主义学说作为治理国家的⼤政⽅针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运⽤和实施。在理论上,它的倡导者纷纷引经据典,著书⽴说,阐述其主张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些持反对态度的学者却开始对多元⽂化主义提出质疑,⼀时之间,在多元⽂化主义的倡导者和其反对者之间展开了⼀场学者间的激烈争论。加拿⼤著名学者凯姆利卡把这场论战称为“多元⽂化主义战争”。
这场关于多元⽂化主义的争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阶段是从多元⽂化主义产⽣⼀直到⼆⼗世纪⼋⼗代,论争的主题主要是围绕着赋予少数民族体差异的公民权利是否具有正当性⽽展开。多元⽂化主义的捍卫者们批判⾃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倾向忽视了少数民族体的价值和重要性,他们认为⼀味地强调⽂化的普遍性很容易导致⽂化压迫和专制,所以他们很强调⽂化的特殊性和独特性,主张尊重⽂化之间的差异,尊重少数民族体的⽂化价值,强调少数民族体的⽂化也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作
⽤。经过争论,⼈们逐渐认识到了尊重少数⽂化价值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少数⼈的⽂化权利。第⼀阶段的争论可以说是以多元⽂化主义者的胜利⽽告终,因为现在已经很少⼈质疑少数权利是违反正义的。进⼊九⼗年代以后,对多元⽂化主义的各种批评⽇趋增多,⽽且愈来愈尖锐。到了九⼗年代末,
在国际互联⽹上已经出现了“多元⽂化主义是新种族主义”“危险的多元⽂化主义”“为什么多元⽂化主义是错误的”等等这样⼀些专题⽹站,对多元⽂化主义展开了咄咄逼⼈的讨伐。
四、多元⽂化主义的特征
⽂化多元主义,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化⼀元主义⽽⾔的。但是多元⽂化主义作为⼀种思潮,并没有统⼀的派别,内部有激进主义的多元⽂化主义、保守的多元⽂化主义、温和的多元⽂化主义等。因此,对于什么是多元⽂化主义也就不存在⼀个共同的定义。不过,总体上看,多元⽂化主义在政治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有下列这样⼏个⽅⾯:
⾸先,少数民族的⽂化差异性。多元⽂化主义政治思想主张少数民族和边缘体的独⽴价值,主张⽂化认同和民族个性,要求主流⽂化或国家对其⽂化认同给予公共的承认。多元⽂化主义者认为,⼈是深受其所⽣长的特定的⽂化环境的影响的,在他们独特的⽂化环境中,⼈们形成了其独特的⽂化认同,这种独特的⽂化认同对他来讲是⽣存之本。⽂化少数民族在其产⽣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其独特的⽂化认同,所以不应忽视或泯灭⽂化少数民族的⽂化认同。
其次,主张少数民族的权利维护,多元⽂化主义政治思想主张各民族和种族之间的平等,反对民族歧视以及同质化的⽂化霸权,反对⽂化帝国主义。多元⽂化主义者认为,⽂化之间是没有⾼低贵贱之分的,不同的⽂化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及对好⽣活的不同理解,所以每⼀种⽂化都不是完美的,都不能把
⾃⼰的认同强加于其他⽂化之上,把任何⼀种⽂化凌驾于其他⽂化之上,也不能⽤⼀种同质的⽂化来代替多元社会中多种⽂化共存的现实。
再次,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同时发展和享⽤⾃⼰的⽂化传统;要求主流社会采取差异原则,赋予⽂化少数民族以更多的⾃由和权利。多元⽂化主义者认为,即使有些国家承认⽂化少数民族的⽂化认同与多数⽂化具有相同的意义和地位,可是在现实的制度中,⽂化少数民族往往处于弱势和劣势的地位,所以他们提出了差异的公民权理论,要求根据差异原则和⽂化少数民族的⽂化特点,赋予他们不同的权利和⾃由。
多元⽂化主义的⼀⼤预设是,⼈类社会中的各种族、各民族、各体迥异不同,但本质上⼤家只是存在差异,⽆优劣之分,孰优孰劣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元⽂化主义特别强调少数民族等社会弱势体的⽂化平等权利“承认”和“平等”问题提出了种种要求。多元⽂化主义涉及政治理论、⽂艺理论、⼥性主义、⽂化研究、历史研究、宗教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
⼆、多元⽂化主义对教育界的影响
多元⽂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研究也产⽣了重要的影响,由此产⽣了多元⽂化教育的观点。
(⼀)、多元⽂化教育的定义
多元⽂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研究也产⽣了重要的影响,由此产⽣了多元⽂化教育的观点。多元⽂化教育有多种定义。⼀般⽽⾔,⼴义的多元⽂化教育是通过学校的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公平;狭义的多元⽂化教育则是通过学校教育促进来⾃不同⽂化背景的学⽣和特殊学⽣的教育平等。多元⽂化教育⽬的在于改变整体学校的环境,使来⾃不同种族的不同性别的学⽣、⾝⼼残障学⽣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学⽣,在学校教育中享有均等教育机会。⽽且这种教育理念是⼀种理想的状态,不仅需要学校,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才可以实现。
2、多元⽂化教育在美国的实施现状
曾有数次学业成就测验研究表明,⾮裔美国学⽣、拉美学⽣及⼟著印第安学⽣的测验分数明显低于欧裔和亚裔美国同学,这与上述体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常⼀致。
现在,⾮裔美国⼈、拉美⼈及⽩⼈⼉童之间的学业差距正在以缓慢的速度缩⼩。在20世纪70年代,这⼀差距明显缩⼩。但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不同民族的⼉童在阅读和数学成绩上的差异基本稳定。同时,他们在SAT上的成绩差异也在减⼩,但速度同样很慢。
为什么⾮主流体家庭的学⽣成就测验成绩远落后于欧裔和亚裔的美国学⽣?原因有经济、社会、家庭、⽂化及学校对他们不公正的对待等。许多⾮主流体居住的社区普遍存在着长期失业、⽆业及⼯薪微薄的现象,对其家庭⽣活产⽣了负⾯影响。另⼀个不利条件是他们所能进⼊的学校,如市郊、私
⽴学校、教会学校甚⾄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佳、合格教师过少且学⽣⼈数过多。通常,少数民族学⽣之所以表现差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其⽂化背景不⼀致。⽽学业成绩出众也很可能不被学⽣所在的体认可。相关研究发现,在许多⾮裔美国学⽣中存在这样⼀种现象:他们中努⼒学习的孩⼦会被同伴指责为“模仿⽩⼈”。相反,许多亚裔⽗母都期望⾃⼰的孩⼦能够取得出⾊的学业成绩,因此会给孩⼦施加很⼤的压⼒。于是,许多亚裔⼉童在学校⾥表现⾮常出⾊。⾮裔美国⼈、⼟著印第安⼈和墨西哥裔美国⼈⼀般喜欢与他⼈合作,他们在合作条件下⽐在传统竞争条件下有更出⾊的表现。如果学⽣的母语和⽅⾔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则他们可能会降低对学校的认可度。另外,由于对⾮主流体家庭的学⽣抱有低期望,同时也是出于好意,教师或管理者将这些学⽣不恰当地安置在低能⼒组中或进⾏分轨,或让他们接受某种特殊教育。学校的低期望导致了学⽣的低学业成就。⾮裔美国学⽣、拉美学⽣及⼟著印第安学⽣的低学业成就也许只是暂时的。近⼏⼗年来,随着⾮主流体逐渐有了稳定的经济保障并跨⼊中产阶层,其后代的学业成就将有望与其他体保持相当。⽽学校这个中产阶层机构具有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的功能,它所要做的就是为贫困⼉童多提供成功的机会。学校若要提⾼⾮裔美国学⽣、拉美学⽣和⼟著印第安学⽣的学习成绩,则应实⾏全⾯的教育改⾰或采取⼀些已被实践证明的有效措施。
三、社会建构主义对多元⽂化教育的启⽰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代建构主义的⼀个分⽀,对多元⽂化教育的开展有很多有益的启⽰。他
强调个体学习在⼀定的历史社会⽂化背景下进⾏,社会可以对个体学习发展起到⽀持和促进作⽤。该理论中有四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即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它和多元⽂化教育的五个维度:内容整合、知识建构、减少偏见、公平教育、授权式多元⽂化等,是内在统⼀的。
1.社会学习
维果茨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指出⼉童的学习是通过与成⼈及有能⼒的同伴的交互作⽤来进⾏的,故主张学⽣间、师⽣间的合作学习。不同种族、民族、社会阶层的学⽣之间应该消除偏见,将学习内容进⾏整合后合作学习。因此多元⽂化教育应该倡导双语教育、公平教育,反对能⼒分班,使不同⽂化背景、不同学业⽔平的学⽣能充分接触多样⽂化的合作学习。
消费与民生
2.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介于⼉童⾃⼰实⼒所能达到的⽔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平之间。⼉童对处于最近发展区中的概念学习得最好。例如,不同⽂化背景的学⽣在⼀起学习时,他们中可能有这样⼀个同伴,该同伴能在稍⾼的认知⽔平上完成⼀项特定的任务,且在最近发展区内,则他可以帮助或影响其他同学完成⼀项他们⾃⼰单独不能完成的任务。可见,⽐起和学⽣处在不同认知⽔平线上的教师,⽔平⼤致相同的学⽣之间互相协助使得学⽣更容易在最近发展区中构建⾃⼰的知识体系,取得较快的进步。此外,不同⽂化背景的⼉童在学习中能够从多⾓度思考问题的解决⽅
式。
3.认知学徒
认知学徒是指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的相互作⽤,逐渐获得知识经验的过
程。这⾥的专家既可以是成⼈也可以是⽐⾃⼰优秀的同伴。让学⽣当⽼师的“学⽣教学”是认知学徒的⼀种形式。让学⽣在不同⽂化背景的、合作性的学习⼩组中活动,使较优秀的学⽣帮助不太优秀的学⽣完成复杂的任务。例如,来⾃亚洲的学⽣对亚洲⽂化有⽐较直观全⾯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可以向其他⾮亚洲⽂化背景的学⽣讲解亚洲⽂化并在讲解中加深对本族⽂化的理解。
4.中介性学习
中介性学习即提供⽀架的情境性学习。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应该给学⽣提供复杂的、困难的、现实的任务,然后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以完成这些任务,⽽不是只教授点滴知识,并期望某⼀天学⽣能够完成复杂的任务。情境性学习主要是指现实⽣活中、真实活动中发⽣的学习。多元⽂化教育中应利⽤学校的多元种族特⾊,让学⽣置⾝于和多种族、族直接接触的情境。⾝处⽩⼈、拉丁美裔和⾮裔为主的学校或社区的学⽣,⼗分缺乏与不同种族和社会阶层团体直接接触的机会,因此可利⽤影⽚、录像带、照⽚等替代性⽅式。另外,还可以在多元⽂化校园中举办民族集会或某个团体的特殊庆祝活动,
在学习他族⽂化的同时还能联络感情,消除成见。综合上述四个基本原理,笔者认为,实施多元⽂化教育时,在社会学习的前提下,⿎励学⽣间在最近发展区内,扮演认知学徒的⾓⾊,进⾏中介性的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进⾏内容整合、知识建构、授权式多元⽂化,以达到减少偏见、公平教育的教育⽬标。
四、结语
多元⽂化教育越来越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多民族⽂化社会关注的⼀个重要话题。实⾏多元⽂化教育的⽬的就是为了消除⽂化歧视、建⽴和谐的⼈际关系及通过⽂化教育的平等实现政治权利的平等等。总之,多元⽂化教育倡导多元⽂化、社会和谐和教育平等,类似于中国⾃古以来倡导的“和⽽不同”的⼈际观念。为了能实现上述⽬标,各国也做了很多多元⽂化的教育实践,其中美国的多元⽂化教育研究较多
笔者在分析了美国多元⽂化背景下的教育现状及来⾃⾮主流体家庭的学⽣在成就测验上的分数远远落后于欧裔和亚裔的美国学⽣的原因后,认为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等四个基本原理对多元⽂化教育有很好的启⽰作⽤。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班克斯的关于多元⽂化教育的维度相辅相成,对改善多元⽂化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及移民的教育问题及多元⽂化教育实践有⼀定的借鉴意义。
三、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应重视多元⽂化教育
(⼀)重视多元⽂化教育是基础教育基本性质和特点的必然要求
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全民性和全⾯性的特征,它是培养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是⼀项社会公共事业,使年轻⼀代⼈⼈都获得应有的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核⼼要求。⽽另⼀⽅⾯,正因为基础教育⾯向全民,社会中诸如族、阶层、性别、地域等各⽅⾯的⽂化差异和碰撞,在这个阶段就相对表现得更加复杂和突出。因此,基础教育本质上就应该是多元⽂化教育。
(⼆)重视多元⽂化教育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现实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法律上⼈⼈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但是,各种⽂化上的差异以及事实上不平等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具体来说,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有着⾃⼰特有的民族⽂化;我国是⼀个地域⼴阔的国家,在960多万平⽅公⾥的⼟地上,
⼈们为适应不同的⾃然环境⽽创造了各有特点的区域⽂化;我国是⼀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部分⼈先富起来”打破了⼤锅饭的计划经济体制,极⼤地发展了⽣产⼒,但也造成了社会成员的贫富差别;我国⼜是⼀个曾经有着⼏千年封建等级制度的国家,性别成见与歧视仍外显或内隐地存
在着。因此,应正视各种差异,通过多元⽂化教育,有利于树⽴⼈们平等的民族意识,促进⼈们尊重差异、相互理解,形成宽阔的⼼胸,以永保“中华⼤家庭”的与和谐。
(三)重视多元⽂化教育是全国建设⼩康社会,特别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党的⼗六⼤提出了全⾯建设⼩康社会的宏伟⽬标。“全国的⼩康”不仅指社会⽅⽅⾯⾯的⼩康,⽽且指全体国民⼈⼈都享有的⼩康。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建设⼩康的⽬标之⼀。当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深化到⼈的⼼理层⾯时,⼈们确认国家、社会、团体通过理性的选择历程达成共识才能称其为民主社会,因为理性选择的条件主要就是多元化,只有在多元化的条件下,才能提供选择的不同途径。学校教育被视为形成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机制,只有多元⽂化教育才能引导学⽣从多元选项中达成理性的共识。全⾯建设⼩康,就是要消除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较⼤的状况。只有改⾰当前的教育,使之成为多元⽂化教育,才能彻底实现全⾯⼩康的理想。
(四)重视多元⽂化教育是回应世界教育改⾰⼤潮的必然要求
联合国教科⽂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学⽣懂得⼈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到地球上的所有⼈之间具有相似性⽽且相互依存。联合国教科⽂组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提出了“学会⽣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共同⽣活”等思想。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都纷纷将重点放在促进多元⽂化教育上。例如,⽇本1947年制定的、成为⼆战后⽇本教育改⾰根本依据的《学校教育法》中规定,⼩学教育的⾸要⽬标就是要求“根据学校内外的社会⽣活经验,培养⼈与⼈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及同⼼协⼒、独⽴⾃主和严格要求⾃⼰的精神”,第⼆条⼜明确强调:“引导对家乡及国家的现状与传统的正确理解,进⽽培养国际协调的精神。”20世纪80年代,⽇本的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本⾯向21世纪的三项教育⽬标:①有⼴阔的胸怀、强健的⾝体和丰富的创造⼒;②⾃由、⾃律和公共的精神;③世界中的⽇本⼈。这三项⽬标都包含有多元⽂化教育的思想。英国保守党政府在1980和1981年相继发表的《学校课程的框架》和《学校课程》两份重要⽂件中要求“灌输对宗教及道德价值观的尊重,对别的种族、宗教和⽣活⽅式的认可”,“帮助学⽣了解他们所⽣活的这个世界以及个⼈、体和国家的相互依存性”,“帮助学⽣珍惜⼈类的成就和期望”。《美国2000年教育⽬标法》中也强调“所有学⽣都要了解关于本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在多元⽂化传统⽅⾯的知识”,“⼤幅度提⾼能掌握和运⽤多余⼀种语⾔的学⽣的⽐例”,“所有教师要具有进⾏多元⽂化教育的能⼒”,“每⼀位成⼈都识字,并具有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能正当⾏使公民权利并尽公民义务”。[9]美国许多⼤学的师范学院和教育学院(系)都已经开设多元⽂化教育
课程,许多州甚⾄要求师范⽣学习⼀定数量的多元⽂化教育课程才算达到合格标准。[8]倡导多元化教育还被纳⼊到学前教育之中。[10]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中,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在课程
理念中强调“⼤众化”、在课程⽬标中强调“⽂化意识”、提倡学习⽅式的多样化等等,都在⼀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多元⽂化教育的思想。但是,整体的多元⽂化教育的意识仍然体现得不明显、不充分。《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所提出的“新课程培养⽬标”仍然没有脱离开对全国发展教育分解的传统框架,尚未上升到⽂化的⾼度和全球的视野上。今天的中⼩学⽣,是祖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军,⾃信⾃强⽽⼜尊重差异、能平等交往是其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中提升多元⽂化教育,不仅必要,⽽且⼗分迫切。只有通过多元⽂化教育,才能使我国⼏千年的多民族多元⼀体的优秀⽂化不断延续,也才能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外来的先进⽂化,从⽽让中华民族的⽂化发扬光⼤。
三教育如何应对多元⽂化
教育对⽂化的发展具有反作⽤。教育既可以促进⽂化朝着多元化的⽅向发展,⼜可以促进⽂化朝着⼀元化的⽅向发展,促进⽂化侵略⾏为的肆意蔓延和⽂化保守⾏为的出现与发展。在⽂化之间的交流⽇益频繁的当今时代,在很多情况下,教育被有⽬的地作为⽂化侵略的⼯具,对⽂化侵略发挥着“显性”或“隐性”的促进作⽤。
在提出多元⽂化的主张时,教育⾯临着多⽅⾯的巨⼤挑战。那么教育如何应付这种挑战呢?具体⽽⾔,如何在教育中实现多元⽂化的理念呢?如何使教育发挥其对多元⽂化发展的促进作⽤呢?如何使教育消除阻碍多元⽂化发展的因素呢?这些都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本⼈认为,使教育回应多元⽂化的挑战,以下⼏个⽅⾯是⾮常重要的:
第⼀,开展多元⽂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任何教育改⾰的进⾏都需要理论的基础。没有理论的基础,教育改⾰可能是盲⽬的,或者是短期⾏为的,或者其结果与最初的期望是不⼀致的甚⾄相反的。回应多元⽂化的教育改⾰也是如此。⽽且,国外不少的研究表明,理论基础的缺乏给多元⽂化教育的实践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由于多元⽂化教育究竟指什么没有得到清楚地界定,因⽽⼀些教育⼯作者认为多元⽂化教育只是与有⾊种族的学⽣或⼈类的多样性相关的,这使多元⽂化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9]
新片介绍多元⽂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可以从下⾯⼏个⽅⾯来进⾏:从⼀般的⽅⾯⽽⾔,包括⽬的、性质与意义等;从其与外部社会的关系⽽⾔,包括与社会政治,经济与⽂化等领域的关系;从学校教育涉及的领域⽽⾔,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学校⽂化建设、学业评价、学校管理等;从涉及的⽂化类型⽽⾔,包括有关不同民族、种族、地域、性别⽂化的教育;从涉及的具体内容⽽⾔,包括语⾔、知识、道德、审美等⽅⾯;从教育的阶段⽽⾔,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教育等。
第⼆,树⽴多元⽂化的教育观。多元⽂化的教育观包含两个⽅⾯的含义。⼀⽅⾯是指教育中的各种⽂化要素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单⼀的或者不应该是单⼀的。教育本⾝是⼀种⽂化,⽆论是教师、学⽣、教育内容乃⾄教育活动,都是⼀种⽂化的存在。不过,
这些因素并不是单⼀⽂化形态的,⽽分别具有不同的⽂化特征。以“学⽣”为例,在多元⽂化的视野中,“学⽣”不
是⼀个普遍的概念,⽽是与具体的社会⽂化背景相联系的。不同社会⽂化背景下的学⽣,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在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基础;在进⼊学校教育之后,在⾝⼼发展⽅⾯具有不同的过程与⽬的。学校教育要根据学⽣的不同的状况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育。但是,根据有关研究,学校教育在很多⽅⾯不是多元⽂化的,⽽只是符合主流民族学⽣,或不适合⾮主流民族学⽣。从这个意义上⽽⾔,学校教育就剥夺了后者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也是导致根据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的后者学业失败的原因之⼀。因此,树⽴多元⽂化的教育观对于促进所有学⽣的发展、提⾼教育教学质量是⾮常有必要的。
另⼀⽅⾯是教育要促进多元⽂化的发展。对⽂化的保存、传承、更新是教育的重要的社会功能。根据多元⽂化的理念,教育所要保存、传承与更新的⽂化应该不是某⼀种⽂化,⽽是社会领域中存在的多种多样的⽂化。为此,在教育⽬的,课程设置、学业评价等⽅⾯要融⼊多元⽂化的理念,以切实促进多元⽂化的发展。
第三,开设多元⽂化的学校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个重要因素,它是否体现多元⽂化的理念在很⼤程度上决定着多元化⽂化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改⾰可以从两个⽅⾯着⼿,⼀⽅⾯,
开设专门的多元⽂化教育课程。这种课程以向学⽣介绍不同的⽂化及其价值、培养学⽣的多元⽂化素养为⽬的。另⼀⽅⾯,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例如在历史、社会课、语⽂课等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多元⽂化的理念,融⼊有关多种⽂化的内容。在理科的教学中也可以开展多元⽂化教育。
在学校课程的改⾰⽅⾯,⽬前国外有⼤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和运⽤。例如,美国著名的多元⽂化教育研究专家班克斯( James A.Banks)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多元⽂化课程改⾰的经验进⾏了总结与分析,认为课程中融⼊多元⽂化的理念所采取的⽅法有贡献途径、附加途径、转换途径与做出决定和采取社会⾏动的途径。[11]国内也有学者做出相关⽅⾯的研究,如有学者提出要改⾰以西⽅科学知识为核⼼的学科课程,开发以本⼟知识学习和研究为主的“地⽅性课程”。[12]
但是,有多项研究表明,在⽬前我国的中⼩学课程中,课程是缺乏多元⽂化理念的。例如,从民族⽂化⽅⾯⽽⾔,教材中的⽂化主要反映的是汉族⽂化:为了培养学⽣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只给他们讲解有关义和团、⽂天样的故事;为了让少数民族学⽣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只给他们讲“北京猿⼈”、汉、唐、宋、元、明、清的发展过程。[13]从性别⽂化⽅⾯来说,教材中的性别⽂化具有⼀些普遍的特征:从男⼥两性的性别形象来看,男性的形象多为独⽴⾃主、知识渊博、顽强进取等,⼥性的形象多为温柔、美丽、⽆知、软弱等。因此,如何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课程进⾏改⾰是需要关注的⼀个⽅⾯。
第四,培训教师具有进⾏多元⽂化教育的素养。教师是教育中的主导因素,是⼀切教育理念与教育改⾰措施的最终落实者。在教育中,如果教师没有能够有效地进⾏教育教学,那么⼀切理念与改⾰都会⽆从实现,不可能根据预期的⽬标促成教育的变⾰。在根据多元的⽂化理念进⾏的教育改⾰中,也是同样如此。但是,国外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实施根据多元⽂化的理念进⾏的教育改⾰中,由于教师没有改变教育观念或采取恰当的教育教学⽅法等⽅⾯的原因,虽然其他⽅⾯的研究和改⾰进⾏得很好,可是整个教育改⾰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结果。[14]因此,⼀定要加强对教师
进⾏相关⽅⾯的培训。
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先要明确培养教师进⾏多元⽂化教育需要具有哪些⽅⾯的素养。本⼈认为,从知识、态度与能⼒三个⽅⾯来分析的话,在知识⽅⾯,教师应该具有关于学⽣⽂化的知识、课程⽂化的知识、⽂化对学⽣学习影响的知识等;在态度⽅⾯,教师应该具有⽂化关照的态度、⽂化批判的态度、尊重与欣赏异⽂化的态度等;在能⼒⽅⾯,教师应该具有⽂化识别与批判的能⼒、跨⽂化交往的能⼒,⽂化协调的能⼒与多元⽂化的教学能⼒。其次,在教师培训的课程⽅⾯,可以设置有关多元⽂化的课程以及多元⽂化教学法等课程。再次,在教师培训的⽅法⽅⾯,使⽤跨⽂化体验等教学⽅法,让教师具有不同⽂化的切⾝体验。
1.积极改造传统⽂化,实现传统⽂化的现代转型,这是中国主流⽂化建设的精神动⼒
中国传统⽂化是中华民族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体现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和特质的观念形态及⾏为模式的统⼀体。中国传统⽂化可谓源远流长,深深扎根于民族精神之中,它以特定的⽅式影响着现代社会⼈们的观念和⾏为。传统⽂化是建构现代⽂化的基础,在⽂化建设中,必须⽴⾜于传统⽂化,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制定⽂化发展战略,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化发展模式。对待传统⽂化,我们必须采取辩证的态度对其批判和继承。抛除传统⽂化中有悖现代理念的因素,保留和继承与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相适应的⽂化因⼦,从⽽实现传统⽂化的现代转型,增强民族⽂化的向⼼⼒和凝聚⼒。
2.对外国⽂化进⾏本⼟化改造,这是中国主流⽂化建设的基本态度
“⽂化虽然因为价值取向不同⽽经常发⽣冲突,但是⽂化本⾝因为有⽤,有价值,特别是在⼀种⽂化的价值是别种⽂化所不具有的时候,它的这种价值就会为别种⽂化所吸收。”[6]在全球化背景下,⽂化多元成为世界⽂化发展的趋势,在这⼀过程中,本⼟⽂化与外域⽂化的交流与碰撞必然加剧,客观上要求我们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是积极地参与全球性的⽂化交流与整合,对于各种外域法律⽂化持有⼀种开放和平等的态度,科学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化,为我国⽂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任何⼀种⽂化体系都具有强烈的民族个性,都是特定民族⽣活⽅式、交往实践的产物,因此,对外域⽂化不应简单照搬,⽽是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对其进⾏本⼟化的改造,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先进⽂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适合本国的国情和客观需要。
3.加强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建设,这是主流⽂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教育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众化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充分发挥中国主流⽂化引领作⽤的关键措施。所以,我们必须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建设,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主流⽂化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邓⼩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民有⾃⼰的民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1:59: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688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民族   社会   学校   主义   发展   学习   国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