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上的责任感教育

谈中学历史学科对学生的责任感培养
上海淞浦高级中学  李玫
古往今来,大凡成就一番事业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终身奋斗和成就事业的动力。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它是一种集体力量,是一种民族精神。它表现为屈原的爱国忧民;东林党人的气节;还有梁启超、孙中山改造中国的伟大抱负;焦裕禄、周光裕的百姓情怀;还有无数的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私奉献。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贪污受贿,腐化堕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小我”意识成为“公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被曲解为“个人利益第一”。因而在生活中出现了“养尊处优”的“小皇帝”;出现了损公肥私的腐败分子;出现了伪劣假冒产品的泛滥;出现了那些置国家人民利益不顾的犯罪行为。于是,网球旋风开始有人感叹新时期道德的沦丧,精神文明的匮乏;也有人说这是物质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阶段性问题。无论如何诸如此类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尤其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中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努力学习发奋图强的进取意识,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历史学科一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新时期历史学科更是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关注中,我们领略到人类历史的浩瀚,社会发展的艰难和民族国家的变迁,同时,我们也明白了人类何以能生生不息,民族何以能代代相传的道理。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此中油然而生。
一、对“责任”“责任感”的理解
《现代汉语词典》对“责任”的解释“1)分内应做的事;2)没有做好分内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 “责任感”是“自觉地把分内事做好的心情,也说责任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责任感在现代社会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并随着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和世界观的形成发展而逐步丰富完善。道德认识是前提,简单地说就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自己“分内要做的事”,才会“自觉地把分内事做好”,才会产生一种“我应该如此”的自觉的情感。从而树立更高的道德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懈。当这种情感意识渗入到他的世界观中时,他的言行举止必然是积极向上的,他的理想必然是高尚的,是利国利民的。因此责任感的培养,首先应从对“责任”的认识理解开始。
品牌定位理论
索尼大楼
二、历史学科如何进行责任感培养
   责任感以认知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感就无从谈起。但有了对责任的是非判断,未必就能形成一种情感意识;责任感要以情感为基础。亲情、友情、爱情,有了真情才会去孝顺父母、呵护子女、善待他人;才会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经常会面临着各种考验和挑战,如何舍己为人,如何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需要极大的意志力来维持。只有坚强意志的支撑,才能在履行责任过程中抵制各种诱惑,恪守职责。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我把“道德认知”“责任情感”“个人意志”渗入历史知识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我”的责任、“我们”的责任,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食品工业科技采编平台1 我对“我”和“我的家庭”的责任。“我”是社会的主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和“我家庭”的历史是整个国家历史的缩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因此,在我的历史教学中,“我和我家”的历史成了学生们的“必修”课,我通过组织学生从调查“我和我家”的历史开始,让学生知道“我”的成长过程和“我家”的世代延续变迁。再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我”成长的环境和“我家”延续变迁的家族原因和社会原因。最后联系现实,把“我和我家”的今天和昨天作对比,出差距,分析原因。这原因中有社会原因,更有自己的先辈们直接的创造和
艰辛的努力。学生在调查分析中,已无意识地明确了自己在这个家族或家庭中的位置,从先辈们的经验中,他们已经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了。在这个家庭中,他要“承上启下”,要完成作为子女的责任,同时要使家族延续下去,又将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这种对自己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不是教师们空洞的说教能实现的,可是对学生确实是刻骨铭心的。
  2、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感悟民族的精神。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善良创造了人类辉煌的历史,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世界上多少文明古国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中。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从华夏民族形成,经历了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后,中华民族仍然生生不息,民族间的融合不断加强,形成了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相互学习、共同劳动,创造了璀璨的古代文化,使中华民族享誉全世界。到了近代,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迎来了中华民族的新生。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种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劫难而不屈,是因为它有无数的英雄儿女,在国家遇到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在外族入侵面前无所畏惧。商鞅变法以强秦,岳飞抗金忠于朝廷,戚继光抗倭维护沿海人民,林则徐广州禁烟维护民族尊严。从司马迁受辱著《史记》到徐光启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从国粹“中医”代代相传后继有人,到四大发明不断创新惠及全世界;以及中国的冶炼技术,中国的丝织工艺渗透了多少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劳动。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铸造了如此的辉煌,一种责任心,一种使命感。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艰辛和磨难中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这种民族精神弘扬开来,继承下去。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少年兴则国兴,少年亡则国亡”,中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继往开来,他们将成为振兴民族大
业的主力军。这种民族精神将成为他们发奋图强的不息动力。因此,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古代优秀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来启示他们,增强他们的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为祖国文化更加灿烂民族更加强大而奋斗。
3、在全球化的时代探索爱国的真谛 世界越来越小,竞争越来越大,在全球性的竞争中,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的,国家的实力民族的力量是参与各种竞争的后盾。古代中国为何“
蛮夷四服”?是因为中国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强大的政权力量。近代中国为何受人欺凌?是因为我们在政治和经济上落后于西方。汉朝前后“和亲”政策不同,是因为汉朝社会前后的国力不同。康熙皇帝能打退俄国人的侵略,平等地解决边疆问题;道光皇帝就只能出卖主权和领土,还是因为国家的兴与衰。同样道理,1898年我们被迫把香港“租让”给别人,1997年我们就能主动地收回。300年前澳门被人抢走了,300年后我们有把它“抢”回来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无法回避来自全球的竞争。在竞争中,一个强大的祖国不仅是种荣耀,更是一张王牌,甚至是一种无形的资本。上个世纪初,陈天华在日本蹈海自杀,孙中山回国领导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新中国成立,李四光等一大批科学家远涉重洋回到祖国。今天,多少学子继承老一辈人的传统,他乡求学,学成归来。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先生计划每年回国讲学一次。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身在他乡,也许只有他们最能体会到祖国强大的含义。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抛弃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回到祖国,建设家乡。祖国的强大更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在物欲充溢的市场经济下,在全球性的贸易环境下,热爱祖国似乎变成了一个遥远的概念,建设祖国成了换取物质利益的筹码。还是让我们在历史学习中明白爱国的含义吧。
三、责任感培养的现实意义
1、个人自我成长的需要。马提尼克岛 长高“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就比如,石头在没有被凿好,放在它们所应放的位置以前,它们是没有用处的。”②个体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引导。责任感是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社会义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一个人在认识到了履行责任的重要性时,会在履行责任后会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没有履行责任时,会引起羞愧、内疚和自责等情感体验,从而会促使自己不断去认识和完成新的职责。这是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是个人服务于社会的一种高尚情操。在生活中,那些有责任感的人总是在帮助别人获得幸福中得到满足,在奉献社会中得到快乐,而他们自己却少有索取。而没有责任感就没有自我约束力,就会行为散漫,终日无所事事,就会把个人的利害看得高于一切,眼中无人,从而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责任感是一个人健康成长中必须具备的个人优秀品质。
2、家庭社会延续的需要。《教育社会学》一书的作者在分析中国独生子女问题时,认为独生子女问题的教育责任:1、偏离“全面发展”的方向。具体表现为“重物质轻精神到重智育轻德育”的转变。后果:不负责任,乱花钱,缺乏起码的道德约束力,不爱惜粮食,看不起劳动人民,不愿做艰苦工作,图享受,图轻松,甚至出现损人利己的行为。梅山七圣2、忽视“能力培
养”的倾向。 具体表现为“生活能力替代到思维能力替代”的转变。3、偏离教育的价值准则。人类主要有两种需要:一是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如营养、自卫、繁殖后代;二是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这是高一级的需要,如对社会交往、劳动、文化、科学、艺术、政治生活等需要。就家庭和社会来说,它要存在和延续下去,就必须源源不断地准备好新一代接替老一辈退伍和死亡所发生的缺位。这就发生了如何培养新一代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进行有目标的个人社会化的问题。中国独生子女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家庭和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文明化程度越来越高,也就意味着未来的家庭和社会不是今天家庭社会的简单翻版,年轻一代要承担起创造和发展的重任。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何以能继往开来,创造美好的明天。因此,在培养下一代时,培养他们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是意义重大。
3、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需要。董建华先生在竞选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时说,他是怀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来参加这次竞选的,近七年来,香港在董建华先生等经营下出现了持续地稳定和繁荣,这不能不归因于“使命感”,董先生的使命感和全香港人建好香港的使命感。国家的本性在民族,民族的本性在个人。个体强大,体才能强大,体强大,国家民族才能强大。没有强健的个体,就不可能有强大的体,也就没有国家民族真正的强大。在
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无数个中华儿女在艰难和奋进中,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的民族尊严,用血与汗凝聚起来的民族灵魂。它赋予我们以强大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是一种使命感。他敦促我们去努力奋斗,去建设国家,去开创未来。
4、人类文化传承的需要。对文化传承的需要是人类的高级需要。任何国家都强调文化的归属性,对学校课堂教学中表现其民族特征或阶级要求显示出异乎寻常的热心,日本课堂中充溢着“大和魂”或“日本精神”的文化意识,努力表现求合作、共存亡的民族人格特点。美国课堂中特别强调美利坚合众国公民的自豪精神,大有世界公民和主人之气度。新几内亚的阿贝兰人对课堂的绘画艺术表现特别的关注,因为它具有特殊典礼的意义,是种族的神圣艺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灿烂的文化,这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用智慧和汗水浇铸出来的,它是民族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生命所在,传播和发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我们在强调文化归属性的同时,更注重文化的多元发展。各种文化之间只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有今天人类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尤其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因此,传播和发扬民族的文化即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贡献,也是人类文化共同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用狭
隘的民族主义眼光来看待其他民族和外来文化,只有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民族文化才会生机盎然,人类文化才会丰富多彩。因此,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文化,不仅需要一种科学的态度理性的精神,还需要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52: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688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民族   责任感   文化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