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翻译专业硕士教学中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设计研究

理工科院校翻译专业硕士教学中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设计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 理工科院校 MTI培养
  论文摘 要:本文以燕山大学翻译专业硕士课程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为例,着重探讨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可行性,提出以技术资源为保障的实训平台建设、以工程技术为特的翻译专业语料库和术语库的建立、以项目为依托的翻译实践平台建设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对口翻译实践培养模式,以适应理工类院校翻译专业硕士培养和发展的需要。
  一、引言
  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是指利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将一种自然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与将文中的词语用软件作简单过程处理的机器翻译不同,计算机辅助翻译能够利用数据库功能和翻译记忆程序,为翻译人员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这样便能够有效节约翻译时间及成本,同时确保翻译品质和风格的一致性。CAT技术的核心是翻译记忆技术,也就是当译者在前台进行翻译工作时,CAT的后台同时自动进行语言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
  谷氨酸受体CAT在国内作为一门硕士研究生课程最初是按照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要求,设立在翻译方向
课程体系下的一门选修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大纲的设计,还是授课方式上,该课程均以课堂理论讲授和掌握翻译软件原理为主,真正与实践结合的翻译活动不多,考核方式也均以给定的翻译语篇为主,学生毕业后仍然无法真正领会和展现应有的翻译技能和方法,甚至造成了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一些误解和偏见。自从2007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来,翻译专业硕士在多所高校蓬勃发展。作为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一种全新模式,CAT也成为MTI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俞敬松、王华树(2010)以北京大学为例,探讨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中课程设计定位和教学计划的设定,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思路。王立非、王进铨(2008)着重介绍了panaconc软件在翻译语料库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计算机辅助方法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张霄军(2010)以英国四所大学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工具和资源课程为例,讨论了我国MTI教学中相关课程的问题。在我国现有批准开设MTI培养工作的高校中,大多数理工类院校专业英语开设时间相对较晚,与校内强势学科相比普遍较为薄弱,但理工类院校专业的大背景恰好为MTI新语文学习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条件。如何能充分挖掘理工科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优势,使得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真正能够发挥其优势,这是本研究所探讨的问题。
  二、理工科院校的传统优势与CAT课程设计
  燕山大学于2011年正式招收翻译专业硕士,在此之前,学校已开设学术型翻译方向硕士课程多年,并在科技翻译与文学语料库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由于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如何既能发挥学校已有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科研积累,同时又能借鉴学校在工科领域的强势研究特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之初,我们已充分意识到依托校内强势学科在工程技术领域研究的雄厚基础的重要性,努力挖掘二者之间合作的接面,而CAT是相比其他MTI课程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一门课程。因为,一方面它具有能够借助英语专业语言翻译优势和翻译辅助软件快速处理大批量翻译文本的强大功能,为理工类项目提供专业而准确的翻译服务;另一方面又能够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课堂项目模拟训练逐步使学生真正参与项目的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和熟悉项目整个流程及岗位职责,为将来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尝试设计适用于理工类院校MTI教学大纲中CAT课程大纲的总体思路和培养目标。课程首先应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CAT软件供应商所提供的软件所涉及的处
理翻译相关任务的高级技能,全面了解并深入掌握至少一种国际通行的机器翻译工具的用法,通晓机器翻译和CAT的工作机制。通过前期选修语料库语言学课程,让学生熟悉其基本原理,逐渐掌握借助语料库语言学技术与工具进行翻译工作的技能,并依托专业语言服务商和校企合作项目所提供的真实产业实践语料,突出科技类文本翻译实践的比重,了解计算机术语管理的原理,学会并自主创建具有理工类特的双语术语库和翻译语料库。
  由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对于教师基本素质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有熟练的双语交际能力,而且还需要掌握包括最新网络和数据库等技术在内的多种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及其他工具(俞敬松、王华树 2011),而纯粹的英语专业教师由于缺乏理工科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胜任课程实际要求,因此,我们参照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专业建设中的经验(俞敬松、王华树 2011),在课程授课过程中阶段性地聘请我校及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突出实践环节。这种以实例讲解为核心的授课方式充分整合了理工类院校传统优势与计算机辅助翻译资源,符合MTI培养目标的高级翻译人才的需要。在具体实施环节,本文提出适应理工类院校的CAT课程的培养模式,即以技术资源为保障的实训平台建设;以工程技术为特的翻译专业语料库和术语库的建立;以项目为依托的翻译实践平台建设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对口翻译实践培训。
  三、理工科院校CAT课程的培养模式
  (1)以技术资源为保障的实训平台。目前,国内大型语言供应商和软件开发企业在针对CAT技术开发方面,尤其是适应MTI教学需要的具体软件开发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例如云计算辅助翻译技术的应用,突破性地实现了翻译、审校的并行工作模式,并且可以在同行的WORD文档中实现自由翻译,不必单独运行任何程序。同时自动断句,支持网络辞典聚合功能。具备翻译协同功能,使译员之间,译员与审校之间实现实时交流与协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国内主流的CAT系统提供了实训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中创建自己的教案,在课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提问、答疑的方式进行在线交流,实现互动式教学过程。学生对自己翻译的句子没有把握的,可以提出求助,老师将实时看到并可给出指导和改正。求助、指导和改正将自动以不同颜字体显示,而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做出面向全体学员的回复。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对任务素材进行扩展,制作新的任务素材并导入实训平台。任务素材导入时,教师可以参考岗位等级设置素材的难度等级,从而系统帮助老师根据岗位等级筛选对应的素材。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分析单个学生翻译的以往成绩,这样既可以了解全班教学情况,也可以掌握单个学生的成长轨迹。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内容进行查询与分析,了解学生的翻
译情况,针对教学数据进行统计。在语料库和术语管理系统设置方面,国内成熟的翻译软件开发商所设计的语料管理系统提供专业的建库工具套件,具备术语语料文件上传、术语语料文件导入和导出、术语语料编辑、术语语料审核、语料检索、术语检索、用户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等功能。通过引进适用的CAT设备资源并进行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实训平台为整体课程的教学及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保障。
  (2)以工程技术为特的翻译专业语料库和术语库。目前市场上对翻译人员的各行业专业要求及翻译速度、翻译实战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利用国内大型语言服务提供商与高校共同建立的翻译实验室,将外语教学和相关企业项目实践活动结合可为老师提供更多鲜活的教学素材,而翻译产业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平台以及多年积累的翻译项目的管理经验也可使学生熟悉和了解从业必须掌握的辅助翻译工具和软件。根据我校在机械制造、材料工程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科研实力,我们鼓励CAT从业教师和学生联合申请有关科技类别语料、术语项目建设等科研课题,联合专业翻译公司与高校合作共建课题组,为课题的实施提供各种语料工具。通过联合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不但会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文献和论文提供翻译服务平台环境,逐渐创建以工程技术领域项目为特的专业语料库和术语库,提高我校各学科学术论文外文翻译水平,各学科外文文献利用水平,而且必将
促进学校对外学术交流和学科研究中外文文献利用,使其成为面向学校教师和学生应用的语言翻译服务平台。
  (3)以项目为依托的翻译实践平台。翻译实践平台应充分发挥理工类院校现有的教学和实验资源,以CAT软件供应商所提供的相应模拟项目翻译平台为支撑,结合项目对翻译任务进行详细的流程设计和任务分解,以实际翻译项目处理流程和翻译团队成员为参考,针对翻译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特点围绕团队的核心成员,设计整个流程,重点突出翻译活动的生产及管理环节上。翻译活动中的非核心流程和成员则可先由项目翻译平台系统通过情景模拟和虚拟角完成。这样既保证了实训的针对性,又保留了翻译场景的完整性。我们将现有产业项目纳入到翻译教学环节中来,以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设定不同的角进行演练,并参考翻译团队的实际分工,让师生通过扮演特定角,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了解该角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角的分工和协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技能等职业技能。通过创建不同的项目组合模式和流程,我们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如何在纯商业模式下进行翻译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使学校外语教学、翻译课程教学、软件辅助翻译工具教学相结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体系。我们通过加强学生在软件辅助翻译学习中对翻译流程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翻译的技能,
为社会培养既胜任外语翻译工作又懂得信息化应用的复合型翻译人才。经过一个阶段的模拟项目实践,该翻译实践平台可依托我校工程技术领域的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真正有机会以团队成员的身份参与进来。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而且为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翻译技术支持。
江苏交通广播网
  (4)以就业为导向的对口翻译实训与实习。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师生比例失衡,学生缺乏足够的指导,教材和课后练习内容有限,学生得不到足够的锻炼以及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等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就业上面临很大压力。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而设立的,因此MTI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巧并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仲伟合 2007)。CAT课程的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因此,翻译实训与实习应基于理工类院校在工程技术领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以及校企合作项目中所逐渐积累的专业素材,凭借翻译服务商所提供的专业实训教学平台,以人机模拟实训为切入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对实训平台所打造的各领域的双语稿件进行自主练习,并且采用网络版CAT工具便捷地进行翻译、定义术语、求助、查看指导信息等。在针对翻译能力的单项训练过程中,实训平台系统会根据学生当前的翻译情况给出实
时的指导供学生参考。在训练完成后,学生可以通过查看译文,原文译文,原文译文磁选器标准译文3种对照方式,对自己翻译的成果进行逐步查询,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师进行课程讲解和实践的同时,我们邀请专业项目翻译团队中的项目经理、译员、审校来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和实训活动,学生可组织模拟团队,在平台上开展团队实训。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训后,理工类院校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所建立的就业实习基地,为毕业生增强就业能力开拓更加畅通的渠道,而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岗位,对实习就业人员开展工作培训,以提高毕业生不断适应新形势的综合能力。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对口翻译实训与实习的模式的建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实习机会,同时还能使学生学到企业多年积累的先进管理经验,网络化技能应用和团队协同等工作模式,创造一举两得的机会。
  专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行业和专业特(李丽君 2011),只有立足于理工类院校的学科优势,通过打造契合时代发展的CAT课程培养模式,将翻译辅助软件与课堂教学实践充分结合,自主建设具有学科特的翻译语料库和术语语料库,大力拓展校企之间的产学研互
动,才会使学生获得更具指导性的翻译实训与实践机会。这对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化能力,加大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必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李丽君. 论翻译专业硕士在理工科类院校的发展[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120-121.
  [2] 王立非,王进铨. 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41-44.
  saibo[3] 俞敬松,王华树. 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探讨[J].中国翻译,20103):38-42.
  [4] 张霄军. 英国高校的“翻译技术”教学及其启示[J]. 外语研究,20106):76-79.
  [5] 仲伟合.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 中国外语,20074):4-6.
论文来源及知识扩展阅读:www.518lunwen/lunwen/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38: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652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学生   专业   教学   实践   课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