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国政治现代化闸门的开启

第29卷第3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9N o.3 2011年5月J OURNAL OF GU IZ HOU UN IVERS I TY(Socia l Sc i ences)M ay.2011
辛亥革命:中国政治现代化闸门的开启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李玉胜,孙孝科
(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尽管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坛风云多变,但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辛亥革命及以后中国政治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辛亥革命;政治现代化;政治文明;民主
中图分类号:K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11)03-0117-06
辛亥革命是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最大成果。它不仅实现了国家政治制度由封建专制向现代民主政治的历史转变,更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在构筑现代政治实体中所展示的新政治理念、新的制度精神和新的政治功能给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闸门。解读辛亥革命的政治现代化意蕴,科学地评价辛亥革命,对于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1911年爆发的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不是偶然的,它既是对战争以来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艰难探索历史的总结,又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遭到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沉重打击,中国社会发展的自然进程发生断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没有产生的情况下开始的。这就使得中国的现代化,从发展上看,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从实现主体上看,既有封建统治阶级又有新兴资产阶级;从模式上看,以西方文明为蓝本;从路径上看,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0变革的三部曲。中国最早的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这次现代化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近代化的先河。但甲午一役,宣告了这种片面的、被动的、防御性的/器物0现代化的破产。因此,中国的有识之士猛然觉醒,不改革旧的政治体制,不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必然会亡国灭种。中国必须向后来居上的日本和俄国学习,发挥政治变革的枢纽作用,一时间/政治救国论0引发了/制度0现代化的时代强音。然而,晚
清政府却把建立近代政体的目标定位于/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0,与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南辕北辙,导致了晚清政治现代化的历程一波三折。晚清政府在危机面前只是对政治体制修修补补,始终迈不出制度变革的现代化步伐。
1.边缘化的政治机构调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0年第二次战争后,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称/总署0、/译署0,1901年改称外务部),并逐渐转变成了常设的正式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符合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职权分化的要求,中央政府的外交职能
#
117
#
收稿日期:2011-03-19
作者简介:李玉胜(1970-),男,江苏盐城人,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孙孝科(1965-),男,江西宜春人,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专门化,是行政机构朝着现代化方向改革的尝试,是晚清国家政治机构的一次重要改革。然而,这只是浅层次的边缘性改革,也正是因为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表现的这种保守性政治变革,才导致了经济现代化的局限和迟滞。但是,毕竟中国的早期政治现代化正在萌动。
2.政治体制的有限改良:昙花一现的君主立宪政体
洋务运动之后短短几年间,资产阶级改良派一跃成为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他们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清醒认识到,中国的弱势不在经济和军事而在制度。正如他们所言/根本不净,百事皆非0[1](P178)这里的根本显然是指封建制度,于是中国的现代化由国防现代化迈入了制度现代化。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与自上而下的士人运动共同推进的,其改革方案是仿照日本明治维新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这是一次制度创新的大胆尝试,是由君主专制向君民共主理念开放的转折点。然而,戊戌变法在政治上的变革缺乏力度,仅突破了君权专制的一个缺口,即在言论上允许官民议政,并没有制度和法律的保证。这种有限的变革距离体制化的君民共治还相当遥远,并且只维持了103天,就被腐朽的顽固守旧势力扼杀了。但是维新思潮所倡导的变革思想、批判专制思想、民权启蒙思想等通过现代传播媒介造成了全国性的政治动员,引发了国人政治理念的转变,传播了民主主义思想,影响深远。
3.近代宪政的浅尝辄止:形似代议机关的资政院
晚清新政是清政府第一次认真考虑变法图强的重大举措,此举是慈禧太后迫于八国联军的入侵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在仓皇出逃途中所决定的/改弦更张,实行新政0。改革的目的是挽救危亡国家,追求独立富强,指导方针是仿行日本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新政是清政府调整传统政治体制的一次实质性行动。0[2](P38)新政期间,设立了第一个具有议院性质的机构)))中央资政院与地方咨议局。对于传统的君主专制政体来说,资政院已经含有近代政体的意义。另外,还制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大纲)))5钦定宪法大纲6,它是日本明治宪法的仿制,大纲包括君上大权、臣民权利义务、议院法要领。从其条款可看出,君主的权力已经受到限制,司法权和行政权分离,君主不可再随意以诏令改变法律,这对于以前的/朕即法律0而言,确实是历史的进步。另外,宪法大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承认了人民的合法权利与政治地位,尽管程度有限,但毕竟向现代政治又迈进了一步。清末新政的这些变革虽然太晚而淹没于辛亥革命的疾风暴雨之中,但是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仍然产生了一定推动力,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4.用政治革命来代替社会改良:辛亥革命
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实践表明,拥有强有力的现代化国家能力和现代政府系统,是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基本前提。国家政府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化的成功。日本的明治维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美国军舰首次出现在日本海域时,日本统治者接受了中国抵抗欧洲列强失败的教训,充分利用外来侵略所激活的大和民族爱国心,使整个民族在/尊王攘夷0的口号下,刷新政治制度,从而
为日本的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环境。反观近代中国,在进入变革时代以来,虽然大清政府的合法性不断受到质疑,但是在推动现代化方面仍然是能起到领导和推动作用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正如美国学者罗兹曼在研究中国早期现代化挫折后所指出:/国家最高领导本来是可以力挽狂澜,扭转政治各方面衰败的。但清廷统治者却没有试图充分利用国家手中的现有资本,给自己发展出强大而有活力的政治机构来获取王朝或全民的目标。他们失去了这种本事。晚清统治者在危机面前是满腹狐疑,犹豫不决,穷于应付。在现代化方面实在谈不上有助于任何问题的解决0。/政治上的失败乃是解释中国现代化起步缓慢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0。[3](P276)
孙中山基于对上述中国早期现代化教训的深刻思考,清醒地认识到/不完全打倒目前极其腐败的统治而建立一个贤良政府,由道地的中国人来建立起纯洁的政治,那么,实现任何改进就完全不可能的。0[4](P88)因此,用政治革命来代替社会改良,推翻腐朽的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成为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民主、共和与宪政的选择是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
/民主规定谁拥有权力,共和规定权力的目的,宪政规定运用权力的方式。0[5](P127)辛亥革命时期,民主、共和、宪政时而水融、相得益彰;时而各行其是,形同水火,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政治发
展的断断续续、起起伏伏。尽管如此,辛亥革命不
# 118 #
李玉胜,等:辛亥革命:中国政治现代化闸门的开启
是一个结束点,而是一个现代化的开启点。
政治现代化是政治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一种目标和过程。亨廷顿认为政治现代化多种因素的变迁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维度: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化和政治参与的扩大。[6](P87)辛亥革命打破了历代王朝的循环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飞跃,/对一个社会居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神话,及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暴烈的国内变革0,[6](P87)使现代政治走向合法化、合理化、世俗化。
(一)民主共和的选择与中国政治统治合法性的革新
/合法性是对统治权利(权力)的承认,0[7](P10)即政治统治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是社会公众对政治统治权力的认可和服从。政治合法性是任何统治者都要面临的首要和根本性问题,如哈贝马斯所言,/在不求助于合法化的情况下,没有一种政治系统能成功地保证大众的持久性忠诚,即保证其成员意志的遵从。
0[8](P186)辛亥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中华民国,标志着人民主权时代的开端。辛亥革命摧毁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模式/,确立了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价值准则和概念。辛亥革命前中国行的神权政治,君主被视为天子,其命令视为/奉天承运0,并兴建天坛,定期举行祭天大典。地方官员常率百姓求雨也是这种神权政治在地方的反映。革命后,除了袁世凯准备称帝时祭过天外,国家元首已经取消了这种活动。中国政治已基本上脱离了神权政治的影响。辛亥革命不再是改朝换代的历史循环,而是在中国大地上升起了第一面民主共和国的旗帜,用/人民民主0的现代合法性取代了/天命王道0的中国传统合法性,是对中国传统政治形态的一大创新。
在政治观念上,民权主义冲破封建贵族政治网罗,明确地在中国人心目中树立起/全民政治0的崇高理想旗帜,这在中国政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人类历史上,现代政治文明是经由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而首先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和逐渐走向完备的。孙中山在深入考察欧美政治和民主共和政体、认真研究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接受了其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民有、民治、民享,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一系列进步思想,并明确提出了/效法欧美0,/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0的主张[4](P560)他强调:/我们要想真正以民为主,造成一个驾乎万国之上的国家,必须要国家的政治,做成一个-全民政治.0[4](P323),使人民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取法欧美而赛过欧美。应该指出,孙中山在扬弃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全民政治0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应当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0的政治设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政治目标上,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提出/创立合众政府0,1905年同盟会誓词中进而提出/建立民国0看,将其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奋斗、追求的目标。他在1906年的5革命方略6中,又确定了一切国民的平等参政权、普选制度、议会制度以及法律至上的原则。这是对专制主义的彻底否定,也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全意义上的现代民主国家模式。
关于国家的权力主体,孙中山指出:/国家为人民公产,凡人民之事,人民公理之0[4](P318)5临时约法6在5总纲6中开宗明义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0这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在法律上肯定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在5人民6一章中它又规定:/民国人民一律平等0;人民享有身体、家宅、财产、营业、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有请愿、陈诉、选举、被选举等权利。关于民众和官员的关系,孙中山明确将其定位为/主人0和/公仆0)))人民是主人,官员是公仆;/公仆0的职责是/为众服务0。以上这些内容,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
(二)宪政共和的实施与中国政治结构合理性的重构
政治结构功能合理化是政治现代化的外在形式和标准。阿尔蒙德指出:/政治发展在结构方面的表现就是分化,0[9](P21)政治结构分化是/政治系统面对环境变化的挑战,在系统的结构、功能方面发生离异,产生新的政治实体和关系形式,新旧部分的功能不断专门化的过程。[10](P253)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现代化中的意义,最主要的是在于它结束了/朝代国家0形态,而代之以一个/共和国家0的形态,
带来了国家政治结构千年未有之大变动。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它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制度变革是政治现代化的根本。
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一方面,孙中山针对长期以来一直甚嚣尘上的所谓中国人民知识程度低,不
#
119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够实行民主政治之谬论,予以坚决驳斥。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实现民权主义必须分步推进的主张,即经过从军阀之治的军政时期,进到约法之治的训政时期,再进到宪法之治的宪政时期的建国三时期的主张。建国三时期主张围绕直接民权、五权宪法、地方自治等内容而制定出分步实施规划,它将西方政治民主制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主张稳步、切实地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它使民权主义主张在操作路径和步骤上更加贴近于中国实际,是民权主义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维护言论自由、推动舆论监督以及建立/法治0原则、建成法治国家,是孙中山民权主义政治理论关于
建设现代政治文明、实现政治民主的两大杠杆和目标。在这两个方面,孙中山等资产阶级民主派作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正是在言论自由的政治氛围下,民国初年,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舆论环境极为宽松,成为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空前的思想解放、万马嘶鸣的时代。在法制方面,孙中山的护法战争以及新旧约法之争等,都是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建设法制国家的追求及其维护法制的决心。具体到公民个人,如1925-1926年鲁迅与章士钊的行政诉讼,则是反映当时法制思想觉醒的一个著名法律诉讼案例。¹它也反映,当时中国现代法制的建设虽尚处于初期的不完备阶段,但其存在与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辛亥革命还开创了/宪政之制0新政治传统。/宪政之制0正是中国知识精英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积极表现。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通过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6而建立南京临时政府,而临时政府参议院自开院到结束,总共一年又两个月时间,共通过了55种法律。正式国会的召开,重在立宪,这也正是以一种新观念新方法代替儒家圣皇传统的表现。
(三)民主宪政的实行与中国政治行为多元化的开启
政治行为的多元化是政治现代化的实质内容和发展归宿。区分传统国家和现代化国家,最重要的标志是人们政治行为和政治参与的多元化程度。辛亥革命政治行为的多元化表现为两个层面的互动:一是民众现代政治观念的启蒙;二是民众政治参与的扩展。中国人/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
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0[11](P211)在共和政治的倡导下,民权弥张,民权弥达,于是平等自由之风起矣。民国民主宪政的实践,致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民心,现代国家观念初步形成,自我政治实现意识开始萌生,/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于共和0,就连君主立宪政体的固守者梁启超先生也不得不感叹:/共和之局既定矣。0[12]民主共和意味着权力从君主统治者转移到人民议会手中,王室的特权逐渐受到限制和废除,议会作为最有势力的机构出现,同时伴随选举权的扩大议会的权力逐渐从贵族扩大到上层资产阶级、下层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工人。共和体制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社会政治保守、封闭和被少数人控制的状况,极大地促进了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范围,有利于充分吸纳和动员新的社会势力和社会资源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在中华民国,更多的人对国事政事发生了兴趣,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各种以人道主义、解放人权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纷纷成立,民众还通过创办报纸、杂志,组建通讯社,积极参与政治。不论从政治参与到政治沟通,从公共政策到公共管理,还是从政治精英到人民大众、从利益集团到政党,民国政治实践多元化把中国带入走向现代的历史快车道,开启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时代。
pm2.5数据三、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现代化
的实践与思考
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多重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扩展、延伸,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政治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政治而言的,其中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是现代政治的显著标志。辛亥革命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国家政权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不仅把自戊戌变法以来的制度变革推向了高潮,而且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存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孜孜以求用现代政治理念来架构政治体系,着手于国家的各项政治制度建设,并力图纳入法制化轨道。我们不能苛求辛亥革命应该带来什么,而是要看到辛亥革命带来了什么,至少它为未来政治发展营造了一个新的发展框架和发展空间,这就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宝贵政治遗产。自辛
#
120
#
¹关于鲁迅与章士钊的行政诉讼案,参见丁仕原:5鲁迅与章士钊的行政诉讼6,5百年潮62000年第6期。
李玉胜,等:辛亥革命:中国政治现代化闸门的开启
亥革命后,中国政权几经更迭,政治舞台的潮起潮落,无不体现着中国政治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震荡,这正印证了美国学者亨廷顿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时的一句名言:/现代性带来稳定,现代化
引起动乱。0[13](P24)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在政治现代化道路上艰难前行,先是经过了北洋军阀政府时期,这是中国政治发展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专制代替了民主,独裁排斥了自由,军阀政治代替了政党政治,中国政坛光怪陆离,由此引发了史无前例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就是要用/民主0与/科学0两面旗帜改变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和思想上的黑暗面貌。由于这场运动涉及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实际上这种认知已关乎到现代化的本质意义,为人们思考中国现代化挫折提供了新思路。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广泛引进了西方文化,力图再塑国民性,以达到用新观念去适应新制度的目的。但由于新文化运动的自身局限性并没有达到目的。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十月革命的有力影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20世纪20年代起,国共两党逐渐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力量,在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国民革命轰轰烈烈,国共合作成为自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一种新类型,中国有望进入政治现代化的新阶段。然而从蒋介石起,/训政0、/攘外0、/统一0都成了国民党打击排斥共产党和其他政治团体的口实,孙中山时期的新三民主义政策演变成蒋介石国民党的个人专权和一党独大,中国政坛再起风云。被迫退出统一战线的中国共产党,忠实地继承孙中山的遗志,把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并且深深认识到没有政治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工业的现代化。经过22年的奋斗,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都预
示着中国政治现代化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受国内外政治因素影响,连续不断的阶级斗争,我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一度受挫。197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0的基本路线,在与世界交流和融合中,不仅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大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从而在探索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方面取得了进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0[14]这是我党第一次明确地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列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政治现代化方面的决心,为我国政治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辛亥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帝制,迈出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至关重要的一步。在社会变革的饱和点上,辛亥革命完成了其时代使命,且对此后近百年的现代化实践影响之深,当今现代化的多方面均与辛亥革命有渊源关系,这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政治现代化的研究,我们应从中得出经验教训。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实现一定应有相当程度的非政治领域的现代化,尤其是经济领域的现代化予以支持。而辛亥革命却基本未触动或不太触动非政治领域的结构,因此其所建立的新政治结构便缺乏相应的新社会结构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形下,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民主共和的目标就超出了中国社会的承受力,甚至带有某种理想主义彩。
第二,辛亥革命一方面对移植较多,创新不足,只具有/外在形式0,而民主政治的真正核心/自由、平等0原则尚未真正成为国民的内心信念并通过完善的制度与法律得以实现。另一方面,革命废除了本国的旧制度却未创建新制度,废除科举制度却未建立近代文官制度,使民国官场之滥有过于晚清时期。公用电话
骚乱全家第三,政治变革需要一种政治理论并把这种理论转化为政治心理,从而在政治行为中体现该理论。但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革命党人对政治理论的选择缺少理智并带有急功近利性。他们虽然提倡民主共和,却企图通过煽动非理性的狭隘的反清民族情绪来迅速实现这一目的,也没有明确地、彻底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的认识同一般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的宣传给人印象最深的只有两点:一是反满,一是汉族祖先的光荣传统。0[15](P12)
从辛亥革命的政治现代化,我们总结了经验教训,以便在政治现代化中少走弯路。首先,政治的现代化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需要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实现。离开了经济,政治现代化就无从谈起。现代化
#
121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涤纶不干胶是一个有机整合的大工程,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有
步骤地进行,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其次,加强政治教育。为适应政治现代化的要求,政治教育应从权威教育向民主教育转变,不仅要使/民主、平等0的原则真正深入民心,还要把它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以民主推动政治的现代化。再次,学习和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学习和借鉴是指有选择、有目的地吸收他国的优秀成果,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须立足本国国情去学习西方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创造的优秀成果。
现代化对社会结构、政治、经济、市场化程度及文化状况都会产生影响。有意识地研究现实中影响现代化的各种因素并加以扬弃,不断调整各项具体政策,才有可能减少现代化的代价,而单纯认为国策可以代替一切的观点则有可能使现代化步入误区。
不论从何种角度看,都难否定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实现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贡献。与西方相比,中国政治现代化虽然开始较晚,并且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艰苦磨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实践正日渐深入,逐渐拉近了与发达国家距离。因此,辛亥革命正是今天现代化成功实践的开端。参考文献:麝鼩
[1]戊戌变法(二)[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
[2]丁三青.论中国传统政治在近代的调适[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1995(2).
[3][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5.
[4]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丁三青.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J].史学月刊,1996(5).
[6][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北京:
三联书店,1989.
[7][法]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8][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
版社,1989.
[9][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
曹沛霖,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10]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孙中山全集(6)[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N].时报,1912-05-07.
[13][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
1989.
[1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面[N].北京:人民日报,2002-11-18.
[1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罗晓明]
The Xi nhaiRevol uti on:The Begi nni ng of PoliticalModernizati on i n Chi na: Co mm e m orating t he100th Anniversary of t he X i nhai Revol ution
LI Yu-sheng,SUN X iao-ke
(School ofH um an ities and S ocial S cie n ces,N an ji ng Universit y of P ost and Teleco mmun ic a ti ons,N anji ng,Jiang su,210003,Ch i na)
大型浮雕
Abst ract:The X i n hai Revo l u tion is the beg inning of the politica lm oder n izati o n in Ch i n a.It advocates de-m ocracy as the po litical goa,l republican as the po litica l syste m and constit u ti o na lm ode l for governance and po li-t ica l revolution.The X i n haiR evolution established the R epub lic of Ch i n a,the D e m ocratic N ation,the Repub l-i can country and the constitutional r u le,w hich m akes the po litics i n China advance fro m t h e transitional one to t h e m odern one:the legalization o f po litical rule,the rationalization of politica l struct u re,and t h e diversificati o n of po litical behav i o r.A lthough the politica l situation i n Ch i n a after the Revo l u ti o n changes constantl y,the polit-i ca
l de mocratizati o n,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lega lizati o n have beco m e an unstoppable trend.The Revo l u ti o n and t h e subsequent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politica lm odernization shed light on the soc ialist po-litical civ ilizati o n i n Ch i n a today.
K ey W ords:the X i n haiR evo lution;po litica lm odernization;po litical civ ilization;de m ocracy
#
122
#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35: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637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政治   现代化   中国   制度   国家   民主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