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宪政化历程之反思论文

中国近代宪政化历程之反思
摘要:回顾近代中国的宪政历史,“求富”、“求强”的功利主义价值诉求和“国家主义”的价值立场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影响着中国的宪政实践的得失成败。中国、德国及日本的近代宪政史表明,背离“自由主义”宪政精神的宪政实践是无法走的长远的。
关键词:宪政 功利主义 国家主义 自由主义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晚清西方宪政思想及制度传播到我国至今已有百年,然宪政之核心理念依然未能深入人心,宪政制度的改革建设更是差强人意。
中国近代宪政之回眸
(一)变法图强的功利彩
松下vs61840年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和动荡。当时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抵御和反抗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二是如何实现社会的转型,
即实现国家的近代化。然而初时执政者(清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后者的重要性。当时政府对战争失败的回应仅仅是巩固海防,以期延续闭关锁国的政策。当第二次战争再次失利时,才转而“师夷”在建船制炮方面的“长技”以“制夷”,于是引发了历时30年的洋务自强运动vissim[]。可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30声环境年的洋务成果付之一炬,自强之梦被无情击碎。此时,“朝野乃知旧法之不足恃”,由先前“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到“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举国上下开始认识到只有改革旧制,创建新的国家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愿望。围绕旧制度的不足,当时主要形成了两种意见和主张:一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革派,主张通过变法,即改革旧有的行政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则主张暴力推翻作为专制代表的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两派虽有分歧,但只是方法、手段上的分歧。目标仍是一致的,无论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反对专制,主张立宪。效益费用比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本以蕞尔小国战胜沙皇俄国,使得当时的精英阶层把立宪和图强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当时的中国,任何一项主张或举措,只要和图强联系在一起,就有了正当性和号召力。面对高涨的立宪呼声,清政府终于在爱八卦1905年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并于次年8月宣布“仿行立宪”。随后的一系列举措,包括www.13qk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制定九年为期的立宪筹备计划,都标志着清政府
已经被迫开始转变政策,改革旧制。然而,1911年武昌起义后,帝制被推翻,改革也随之中断。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2:07: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636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宪政   中国   制度   改革   主张   价值   图强   自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