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的宪政之路

论近代中国宪政之路
作者:左芮
来源:《人间》2016年第19期
颐和园教学设计
断离伤        摘要: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法,宪法是国家的母法。宪法从大洋彼岸跋涉到中国,这个过程是艰难无比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想象的,让人倍觉酸涩苦辣。郑琼现教授所著的《近代中国的宪政之痒》可以带领我们领略这一艰难的过程,所谓南橘北枳,立宪的中国之果已因水土,气候之故与西方迥异。应该说,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立宪史研究,已经取得了硕果,或厚或薄的十几本专门著述,清楚客观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过程。
铁氧化物        关键词:中国宪政;早期宪政;立宪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61-01
        一、立宪的早产性
        《近代中国的宪政之痒》这本书是由郑琼现教授所写的。这本书就是以这五个特点为目录大纲来展开综述的。第一章为立宪的早产性,首先讲了皇帝的大权绝不旁落。“在古代皇帝
即为法律,朕即国家的虚妄,独裁天下而无所制,权力格局与宪政发生。条件的残缺甚至基本不具备条件,必将严重抑制宪政的出生和健康成长。”中国是古老的,就宪政的条件而言,却又堪称年轻甚至年幼,尚不到与宪法同居的年龄,这就是中国立宪的早产性。政治上,皇权专制虽然被推翻了,但代皇权而起的军权独大或党政,军合一的个人独裁一直占据着中国的政治舞台,一元权力结构依然未见改变。经济上,中国依然是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商品经济极不发达,中产阶级势力弱小。法治的环境远未具备,军权,党权占据了法律的座位,表明近代中国宪政因缺乏保障要素而难以立足,其失败倒也在情理之中。
        二、立宪的被动性
        第二章为立宪的被动性。首先谈的是移植宪政的心态:苦涩与屈辱。“中国的知识分子陷入了一种窘境,他们在情感上执着于自家的历史,在理智上却献身于外来的价值。换句话来说,他们在情感上认同儒家的人文主义,是对过去一种徒劳的,乡愁的向往,而他们在理智上认同西方的科学价值,只是了解到其为当今的必然之势。”他们对过去的认同,缺乏知性的理据,而他们对当今的认同,则缺乏情感的强度。正义向邪恶学习的屈辱,我们被列强所瓜分侵略,到头发却要向他们学习,这样的屈辱使中国的宪政存在着一种畸形的
态势。强盗,侵略,帝国主义之类的概念在中国运用时的扩大化或泛化,进一步强化了立宪的羞辱感和被动性。简易数字频率计
石家庄化工厂爆炸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31: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636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宪政   宪法   认同   缺乏   情感   侵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