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WHO淋巴肿瘤分类修订解读

2016版WHO淋巴肿瘤分类修订解读
自2008年第4版世界卫生组织(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以下称2008版)发布以来,淋巴组织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取得巨大进展,有些类型的淋巴瘤需要重新定义,同时也报道一些新的亚型。2016年5月15日,2008版的主编Swerdlow等在Blood杂志发表了新分类(以下称2016版)的修订说明。在此基础上,我们查了相关文献,通过对比2008版,对上述2016版分类修订说明中的主要更新内容进行了如下解读,以飨国内读者。
一、成熟B细胞肿瘤
(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CLL/SLL)
2008版诊断标准:达到以下3项标准可以诊断:(1)外周血B淋巴细胞计数≥5×109/L; B淋巴细胞<5×109/L时,如存在CLL细胞骨髓浸润所致的血细胞减少,也可诊断CLL。(2)外周血涂片中有特征性的表现:小的、形态成熟的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其细胞质少、核致密、核仁不明显、染质部分聚集,并易见涂抹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不典型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55%。(3)典型的免疫表型:CD19+ 、CD5+、CD23+、CD10-、FMC7-、CD43+/-、CCND1-;表面免疫球蛋白(sIg)、CD20及CD79b弱表达(dim)。
2016版更新诊断标准对第一项'B淋巴细胞<5×109/L,如存在CLL细胞骨髓浸润所致的血细胞减少,也可诊断CLL'修改为'如果没有骨髓外病变,在淋巴细胞<5×109/L时,即使存在血细胞减少或疾病相关症状也不诊断CLL' 。
2016版还强调'增殖中心(proliferative centre, PC)'的临床意义:一些典型的CLL/SLL患者可见PC,30%的PC可伴有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表达Myc蛋白。多项研究表明,伴有大的融合型或高增殖指数的PC是CLL/SLL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同时提出认识TP53、NOTCH1、SF3B1、ATM和BIRC3基因突变的潜在临床意义。
(二)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增多症(MBL)
2008版诊断标准:MBL是指健康个体外周血存在少量的单克隆B淋巴细胞。诊断标准:(1)B细胞克隆性异常;(2)外周血B淋巴细胞<5×109/L;(3)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所有淋巴结长径均<1.5 cm);(4)无贫血及血小板减少;(5)无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CLPD)的其他临床症状。根据免疫表型分为三型:CLL表型、不典型CLL表型和非CLL表型。对于后二者需全面检查,如影像学、骨髓活检等,以排除白血病期非霍奇金淋巴瘤。
2016版变化:诊断标准仍不变,但强调需区分低计数型MBL和高计数型MBL。如果外周血克隆性B淋巴细胞<0.5×109/L,则定义为低计数型MBL,如果克隆性B淋巴细胞≥0.5×109/L则为高计数型MBL。两者生物学特性不同,低计数型MBL很少进展,如果没有新的疾病进展证据,不需要进行监测。而高计数型MBL生物学特性与CLL Rai 0期患者类似,这部分患者应该每年常规随访。
2016版提出'组织型MBL'的概念,即'小淋巴细胞淋巴瘤'侵犯淋巴结,但没有明显的淋巴瘤进展特征,如某些实体肿瘤中可见淋巴结的'小淋巴细胞淋巴瘤'侵犯。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如果SLL/CLL侵犯的淋巴结但没有发现'增殖中心' ,且CT扫描淋巴结直径<1.5 cm,此时诊断为'组织型MBL' ,而不诊断为SLL/CLL。
(三)滤泡淋巴瘤(FL)、原位滤泡肿瘤(ISFN)、儿童型滤泡淋巴瘤和其他相关淋巴瘤
2016版诊断标准未对FL诊断标准做修订,但提出2个特殊亚类以及2个独立疾病分类。
1.原位滤泡肿瘤:
ISFN即之前所谓'原位滤泡淋巴瘤' ,改为ISFN是因为强调其极少发展为真正的FL。ISFN
罕见进展,但常在其他淋巴瘤的基础上出现或同时合并其他淋巴瘤,组织学上需要与FL部分侵犯淋巴结相鉴别。ISFN染体拷贝数异常较局限型侵犯的FL少见,但ISFN也可出现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重排外的继发性遗传学异常,目前推测其发生机制为外周血中伴t(14;18)(q32;q21)异常的B淋巴细胞在生发中心停留,形成非增殖中心,此时甚至可能尚不可肉眼识别,逐渐发展为明显ISFN(组织学可见)。有研究提示外周血中伴t(14;18)的细胞越多,ISFN进展为FL的风险也越高。
2.十二指肠型FL:
指局限于十二指肠黏膜或黏膜下层的低级别FL,不同于其他肠道FL。部分十二指肠FL可自愈,绝大多数不需要。十二指肠FL病理学特征更类似于ISFN和MALT淋巴瘤。
3.儿童型FL:
'儿童FL'在2008版中作为FL的暂定亚类存在,其病理特征为淋巴结中可见扩张的高增殖滤泡,细胞形态学常为明显的母细胞样滤泡中心细胞,而非典型的中心母细胞或中心细胞;肿瘤细胞缺乏BCL2重排,但可以有BCL2蛋白表达,无MYC和BCL6基因重排。因此,缺
乏BCL2重排和细胞增殖指数高是其与典型FL鉴别的主要指标。儿童FL常常局限,预后良好,不需要。儿童FL也可见于成人,两组病程和预后无差别,故2016版分类统称为'儿童型FL' 。但儿童型FL需要与FL-3级鉴别,特别是在成人病例中。
4.伴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异常的大B细胞淋巴瘤:
也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年轻成人的淋巴瘤,在2016版中作为暂定亚类呈现。常常发生于韦氏环和(或)子宫颈,一般为早期病变。形态上可出现FL 3B级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样的滤泡性、滤泡和弥漫性共存、呈弥漫性生长。细胞强表达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MUM1)/IRF4,同时表达BCL6及伴高增殖指数。BCL2和CD10表达于半数患者,少部分表达CD5。细胞常为生发中心起源。大部分病例有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IRF4重排,或同时有BCL6重排,但无BCL2重排。有些病例没有IRF4重排,但IRF4/MUM1强表达也归入此类。这类淋巴瘤较儿童型FL侵袭性强,但对反应良好。在年长患者中,应注意和CD10-/MUM1+的FL鉴别,后者常预后不良。
(四)套细胞淋巴瘤(MCL)、白血病型非淋巴结性MCL和原位套细胞肿瘤(ISMCN)
MCL的诊断标准在2016版分类中未做改变,但将MCL明确分为两型:经典型MCL和白血病型非淋巴结性MCL(即所谓惰性MCL)。两者在细胞起源上不同,经典型MCL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基因未突变或少部分突变,同时表达SOX11,常侵犯淋巴结和其他的结外组织,伴t(11;14)之外的继发遗传学异常。白血病型非淋巴结性MCL则常为IGHV突变型,不表达SOX11,常侵犯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临床过程多为惰性,继发遗传学异常较少,但如果出现TP53异常,可表现出非常侵袭的临床病程。
2016版分类中强调了细胞周期蛋白基因2(CCND2)易位[常与免疫球蛋白κ或λ轻链基因(IGK/IGL)易位]在cyclin D1/t(11;14)阴性MCL诊断中的作用,大约50%的cyclin D1/t(11;14)阴性MCL存在CCND2易位。
另外,此次分类将原来的'原位套细胞淋巴瘤'改称为'原位套细胞肿瘤' ,强调其相对良性的疾病特征。ISMCN指cyclin D1+细胞局限于滤泡套区的内套层,并未达到MCL的诊断标准,需要与套区生长模式的'显著性' MCL鉴别,低增殖性的套区生长模式MCL也可表现相对惰性的病程。ISMCN常常偶然被发现,有时与其他淋巴瘤共存,其发生率较ISFL低。ISMCN可呈播散性表现,但很少出现进展。
巴拉贝鲁姆弹
(五)毛细胞白血病(HCL)
2008版认为HCL无特征性遗传学异常,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NGS)的发展,目前已经证实BRAF V600E突变见于几乎所有HCL患者,而不见于变异性HCL和其他小B细胞淋巴肿瘤。BRAF V600E不见于使用IGHV 4-34片段的HCL,但这部分患者70%伴有MAP2K1突变,MAP2K1突变也见于变异型HCL。
(六)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及其相关性疾病
2016分类认为,由于MYD88 L265P突变在LPL/WM中发生率高达90%,MYD88 L265P突变对于LPL/WM与其他伴浆细胞分化形态学表现的小B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至关重要。但该突变并不是LPL/WM所特有,MYD88 L265P突变也可见于少部分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部分IgM型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30%的非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半以上的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以及多数免疫豁免部位DLBCL(睾丸和中枢)。因此,MYD88 L265P突变是LPL/WM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而非特异性指标。
八三版射雕基于MYD88 L265P突变的研究,已进一步明确单一性淋巴浆细胞的细胞形态对LPL/WM病奥巴马复旦大学演讲
理诊断比组织形态更具有价值。如果细胞形态为单一性伴浆细胞分化的小B细胞,即使伴有淋巴结结构完全破坏或存在显著的滤泡克隆,也应考虑LPL,而之前认为的所谓多形性LPL和LPL样γ重链病不再诊断为LPL。
因为多数IgM型MGUS伴有MYD88 L265P突变,而IgG/IgA型MGUS、浆细胞瘤不伴MYD88 L265P突变,目前认为IgM型MGUS与LPL和其他B细胞淋巴瘤类似而不同于浆细胞瘤。因此,2016版分类将MGUS分为两型:IgM型MGUS和IgG/A型MGUS。
(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1.细胞起源(COO):
小朵朵和大魔法师2008版分类中提到应用基因表达谱(GEP)可将DLBCL区分为生发中心来源(GCB)、活化B细胞来源(ABC)和少部分不能分类型。但由于GEP尚未普遍开展,基于免疫组织化学(IHC)的COO分类与GEP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符合率,因此该版分类未强调进行COO分类。近年来由于众多研究表明COO分类对预后及指导至关重要,因此2016版分类中要求对DLBCL进行COO分类。由于GEP仍不能在临床常规开展,可考虑应用IHC的分类法进行替
刘桂苏代,其中基于CD10、BCL6、IRF4/MUM1的Hans分法是最常用进行COO分类的IHC方法。
2.其他临床相关的重要表型、分子/细胞生物学特征:
DLBCL近年来一个重大的进展即是对伴MYC异常DLBCL的认识,MYC重排见于5%~12%的DLBCL非特指型(NOS),常常与BCL2重排同时发生或少部分与BCL6易位同时发生,即所谓的'双次打击'或'三次打击'淋巴瘤,这部分患者在2016版分类中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分类呈现,即伴MYC和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HGBL)。
MYC蛋白表达在DLBCL NOS中发生率更高,达30%~50%,其中20%~35%与BCL2共同表达。大部分MYC/BCL2蛋白表达的患者并不伴有MYC/BCL2染体改变,因此被称之为'双表达淋巴瘤(DEL)' 。其中MYC阳性的判读界值通常为40%,而BCL2阳性界值报道不一,推荐以>50%阳性细胞为BCL2阳性标准。DEL虽然被多数研究认为是预后差类型,但比HGBL预后要好。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26: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609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细胞   淋巴瘤   分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