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图表版)

高二地理 会考
地  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太阳
组成:中心天体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共圆性。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可分为: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2、地球——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1)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存在高级生命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有液态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影响因素:纬度、天气、海拔
(3)对地球的影响:①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它是维持地表的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是人类生活所用的主要能源,目前人类多使用的能源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
2、太阳活动与地球
太阳大气结构
太阳活动
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周期11年
影响地球气候
球层
耀斑、日珥
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磁暴现象
日冕层
太阳风
作用与两极上空的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三、地球运动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
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
恒星年(3656910秒)
恒星日(2356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
平均1º/
近日点(1月初)最快
远日点(7月初)最慢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º。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 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mp3机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如图)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 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②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④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
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四、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3.内部圈层:曹韵贞教授
①地壳:是从地面到莫霍面的部分;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约33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
厚 。           
②地幔: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的部分。地幔上部有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
③地核:分为内核(固态)和外核(液态)两部分
地质与地貌
一、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1、三大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如右图)
二、地质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本身,主要是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三、内力作用与地貌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大板块又可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并处于不断营养块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边界类型
地形类型
典型实例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裂谷、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大陆板块
高大山脉、高原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
大陆板块—大洋板块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海沟、亚洲东部岛弧链
大洋板块—大洋板块
洋中岛弧、海沟
马里亚纳岛及海沟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⑴、褶皱: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分背斜、向斜两种形式
形式
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形成地貌
原因
形成地貌
原因
褶皱
背斜
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背斜成山
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向斜成谷
外力作用
向斜成山
向斜槽部受挤压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⑵、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断层
地垒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华山
地堑
另一侧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⑶、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
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
泉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成洼地,地表水汇集
道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侵蚀
作用
风力侵蚀
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流水
侵蚀
侵蚀
黄土高原的沟壑、 南方“红沙漠”、河床加宽加深、 瀑布、峡谷、V形沟谷
溶蚀
喀斯特地貌如: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如: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
作用
流水沉积
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沙垅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黄土高原)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水平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薄: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三、全球大气环流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四、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地区
东亚(东亚季风)
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  冬季绥化学院图书馆
向  夏季
西北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
东北季风(源地:亚洲大陆)
东南季风(源地:太平洋)
西南季风(源地:印度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知觉现象学过境时
阴天、雨雪、大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只出现在锋前
天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尘暴
2、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6:2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600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地球   太阳   形成   大气   作用   运动   气压   地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