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_T5027-2019泛能微网供冷、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ICS27.100
F 04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 13/T 5027—2019 泛能微网供冷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2019-07-04发布2019-08-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原廊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河北省泛能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2012豪门盛宴
本标准起草单位:新奥泛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祯、马春秋、范家法、金圣喆、沈佳慧。
泛能微网供冷、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泛能微网供冷、供热管网设计的建设条件、供能介质、管网形式、管网水力计算及布置敷设方式、监测与控制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下条件泛能微网的供热管网、供冷管网和冷热共用管网的设计:
a)供热热水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2.5 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200 ℃;
b)供蒸汽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1.6 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350 ℃;
c)供冷水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2.0 MPa,设计温度大于或等于4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6-2018  工业锅炉水质电视指南推荐电影
GB/T 29044-2012  采暖空调系统水质
ttp
GB 50736-201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CJJ 34-2010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HG/T 20507-2014  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范
DB13/T 2031.1-2014  泛能微网技术标准体系第1部分:基本定义及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DB13/T 2031.1-2014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DB13/T 2301.1-2014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泛能网 Ubiquitous Energy Interne t
一种具有区域分布性、由能源网、物联网和互联网构成,利用能源和信息技术,将天然气和多种可再生能源高效转换为冷、热、电等不同种类和品位的互联网能源,形成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对称、平等参与、自由多边的智能分布式能源网络。
[DB13/T 2031.1-2014,定义2.1]
3.2
泛能微网 Ubiquitous Micro Grid
DB13/T 5027—2019
微网的一种,是分布在用户侧、由单个或多个泛能站、用能负荷及控制系统构成,能够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对区域冷、热、电、气等多种能源和信息进行高效集成的小型智能化网络。可作为泛能网的一个基本单元。
[DB13/T 2031.1-2014,定义2.2]
3.3
泛能站 Ubiquitous Energy Station
在用户侧建立的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可将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结合,通过分布式能源高效集成,将多种能源转变成冷、热、电,并与终端用户的能源利用系统协同耦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多能互补、清洁高效”能源系统,可作为泛能微网的组成部分。
[DB13/T 2031.1-2014,定义2.3]
4 建设条件
4.1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城市建筑集,在技术经济论证可行、资源节约效果显著、具备规划建设管网条件的情况下,可设置泛能微网供冷、供热管网:
a)城市建筑集需要长时间集中供冷、供热,供能量大且连续;
b)城市建筑集中建筑业态较多,且供能时间有互补性,供能品位相同或相近;
c)城市建筑集中有可再生能源、余热(冷)等资源,且分布不均匀。
4.2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工业园区,在技术经济论证可行、资源节约效果明显、具备规划建设管网的情况下,宜设置泛能微网供冷、供热管网:
a)园区企业有相同或相似的用能需求,同时园区内建设有多个泛能站;
b)园区部分企业有大量稳定的余热(冷)资源,且周边企业有需求。
5 供能介质
5.1 供能介质的选择
5.1.1 承担民用建筑物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负荷的泛能微网应采用水作为供热介质。
5.1.2 同时承担生产工艺热负荷和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热负荷的供热泛能微网,供热介质按下列原则确定:
a)当生产工艺热负荷为主要负荷,且必须采用蒸汽供热时,应采用蒸汽作为供热介质;
b)当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为主要负荷,生产工艺又必须采用蒸汽供热,宜通过技术经
2013全国初中数学竞赛独享体罚之秘密济对比,确定水作为供热介质或水和蒸汽同时作为供热介质。
5.1.3 承担民用建筑空调冷负荷的泛能微网,应采用水作为供冷介质。在采取保温措施后仍有冻结风险的,应考虑掺入防冻液。
5.2 供能介质参数
5.2.1 泛能微网供冷、热水管网的最佳供、回水温度,应结合具体工程条件,考虑冷热源形式、供热管线长度、末端用户用能形式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DB13/T 5027—2019
5.2.2 当不具备条件进行最佳供、回水温度的技术经济比较时,泛能微网热水供、回水温度按下列原则确定:
a)以热泵为主的泛能微网热水管网,供热温度不宜高于60℃,供回水温差宜介于10℃与15℃
之间;
b)以锅炉为主的泛能微网热水管网,供热温度不宜低于80℃,温差不宜小于20℃。当采用直接
供暖时,供回水温度宜符合GB 50736-2012,5.3.1的规定;
c)当泛能微网范围内,有大量余热可以利用时,供热温度应根据余热品位、输送介质等因素确
定;
d)当末端有多个供水温度要求时,应优先满足最高水温的要求设计供水温度,其他供水温度要
求可通过换热或者混水等方式满足;回水温度的设定不应高于末端最低回水温度的要求。
5.2.3 当不具备条件进行最佳供、回水温度的技术经济比较时,泛能微网冷水供、回水温度按下列原则确定:
topmodel
a)采用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供冷时,供冷温度不应小于5℃,有条件时,宜适当增大供回水温
差;
b)采用吸收式冷水机组供冷时,供冷温度不宜小于7℃;
c)采用冰蓄冷、水蓄冷系统时,宜采用低温供冷方式,供冷温度不宜高于6℃且不低于4℃,供
回水温差不宜小于9℃;
d)当泛能微网范围内,有大量余冷可以利用时,供冷温度应根据余冷品位、输送介质等因素确
定。
5.2.4 当泛能微网冷热水共用管网时,应根据负荷,确定冷、热水供水温度及温差,使管网流量与管径匹配。
5.2.5 当泛能微网中多个泛能站联网运行时,各泛能站的设计供、回水温度应一致。
5.2.6 泛能微网蒸汽管网中,蒸汽参数按下列原则确定:
a)管网中蒸汽宜优先选择过热蒸汽,以减少管网冷凝损失,进入管网的蒸汽过热度可以不同;
b)泛能站出口侧最高蒸气压力宜一致,并具备出口压力调节能力,以调整负荷分配;
c)蒸汽参数应满足末端用户的需求。
5.3 水质要求
5.3.1 以泛能站为热源的热网,补给水水质应符合CJJ 34-2010表1中的规定。对于蒸汽锅炉等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项目,水质要求应符合GB/T 1576-2018的规定。
5.3.2 以泛能站为冷源的冷网,循环水水质要求应符合GB/T 29044-2012的规定。
5.3.3 以泛能站为热源的蒸汽网,由用户热力站返回热源的凝结水水质应符合CJJ 34-2010表2中的规定。
5.3.4 当泛能微网采用不锈钢设备时,供热介质中氯离子含量不应高于25 mg/L,否则应对不锈钢设备采取防腐措施。
6 管网形式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56: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59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泛能   供热   管网   微网   供冷   介质   能源   文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