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索引看先秦古籍索引的x

从《孟子》索引看先秦古籍索引的
演进与得失
—-兼论建立先秦诸子文献义理索引范式的可能性
海南师范大学潘君杰周泉根
潘君杰,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海南省海口市,571158
周泉根,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海南省海口市,5711581
指导教师:周泉根教授
中文摘要:基于时间和载体的双向视角观察中文古籍索引的演进历程,可发现文献检索长期集中在版本质量、检准率、关联度三个层面;通过模式、效度等多重标准考察《孟子》全书索引的知见版本,能看出定量分析索引缺乏与义理学、思想史建立更高对话的基本条件。换言之,以义理学为中心的文献检索可为古籍索引开辟崭新天地,主题类编与词汇排比结合当是经、子文献索引的发展法象,由此延伸,作为思想史数据的周秦诸子著述也或因之存在重新分编并且融入共时语境的可能.
英文摘要:Based on the evolutionoftheChinese ancient texts index and the observation of theachievements of the Mencius index,we find that the index of the literature search for Pre—Qin Scholars lacks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higher dialogues with philosophic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In other words, the literature search centeringon philosophicaltheory can open up a newworld for the ancient index。 The combinationof thetheme category andthe vocabulary arrangement can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of regrouping and integrating into the synchronic context for Pre-Qin Scholars’ Manuscripts.
关键词:古籍索引;《孟子》;义理学;诸子文献
一、导论
近百年来,大型古籍文本索引的出现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发展影响深远,而信息时代所见即所得的数字检索更是改写了读经校卷逐字翻寻的历史。中文古籍索引已经形成了量化字句的强大传统,探索文献检索该如何突破自身拘囿,与义理学、思想史研究相互发明是当前的必要之题。因《孟子》横跨经、子两大部类,中国孟学的曲折繁复使其兼具经、子之学的典型性,本文拟以之为例,沿着中文古籍索引史的自然演进历程正面观照该书以往通检成果的得失利弊,进而集中讨论义理学框架中《孟子》文献分编索引的理论模型,最后粗略提出建构思想史背景下先秦诸子著述索引范式的可能设想。
回顾古典时代的汉语图书索引史,文献征引是不可忽视的向度之一。从周秦诸子论辩诘难的修辞手法,到汉魏经师遍采书的笺疏体例,再至唐宋文人分类抄撰的著述范式,我们能够看出文献征引之悠久历史,及其散见于经传说林而肇兴于类书笔记的发生过程。类书乃前人汇集当代传世文献,重新编排以便检寻之典籍,于文明总结和承续大有功焉。诚如四库馆臣叙录类书时所云:“然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诸编,残玑断璧,至捃拾不穷。”[1]
随着七世纪以来篇籍范围的扩张与知识类编的需求,中国古典索引逐渐形成自家格局,明清两代《洪武正韵玉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项目(项目批准号:2)
1作者简介:潘君杰(1997—),男,浙江台州人,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三年级,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周泉根(1977—),男,江西南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经学与出土文献。本文通讯作者。
《佩文韵府》等索引专书的编纂和章学诚、阮芸台辈提出索引书、汇注经的愿景,正是这一传统蔚为学林大国之写照。章氏在《校雠通义》中大致道出了古典索引之基本法门:“校雠之先,宜尽取四库之藏,中外之籍,择其中之人名、地名、官阶、书目,凡一切有名可治、有数可稽者,略仿《佩文
南山丽景度假酒店事件韵府》之例,悉编为韵;乃于本韵之下,注明原书出处及先后篇第,自一见再见,以至数千百,皆详注之。”[2]王引之为阮元《经籍纂诂》所作之序也重申了这一宗旨:“展一韵而众字毕备,检一字而诸训皆存,寻一训而原书可识,所谓握六艺之钤键,廓九流之潭奥者矣。”[3]其中涉及关键词选择、字头编目、文献出处等问题已基本具现代索引学的雏形。然则古典索引仍长期附庸于传统目录学,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主流中仅居末端,一如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所言,“中国古代目录学之最大特为重分类而轻编目,有解题而无引得”[4]。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科学曙光照耀和古典文明转向的大背景下,传统四部之学的知识体系被现代人文社科框架取代,加之大量新材料的发现与学术研究方法的革新,传统目录学面临着编排和索引的双重困境,中国现代索引在整理国故中应运而生,且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出成就.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古典索引的形态开始由纸本向数字整体过渡,数字索引拓宽了古籍研究的固有领域,对校勘、辑佚、考据诸方面意义尤大.早在1978年,美国OCLC和RLIN就率先组建了《朱熹大学章句索引》、《王阳明传习录索引》等专书数据库,用计算机对中国古籍进行处理。随后,香港迪志公司的文渊阁四库全书数字版首创全文、部类、题名、著者的层级索引模式和文字索引与扫描图像精确关联的复合显示接口,为全书通检和图文对勘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除却四库本身在版本方面的缺陷,数字版仍有索引命中存在脱漏的遗憾.北京书同文公司研制的数字版四部丛刊在全面吸收数字版四库优点的同时也实现了版本质量和查检速度的超越。虽然如此,数字版四部尚也未呈现前人的文献
校勘整理成果。北京大学刘俊文教授主持的“中国基本古籍库”收录古今典籍一万余种,堪与素以内容全面、版本精赅著称的台湾中研院汉籍电子文献数据库比肩。在提供多重模糊索引端口、版本馆藏速查平台外,其特有的通行本全文和多个版本影像同屏比对技术也属精良。当然,如果具备新式句读标点和关联文史背景资料,那将更会是锦上添花.作为大型开放式古籍数字系统,“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在元典全文、底本影像的基础上,新增历代注释本、当代研究成果以及相同指称索引功能,大幅提高了文献使用效率。该计划因规模宏富,版本择取标准不一,文字转换讹误颇多,尚有较大完善余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汉达文库以专题形式荟萃籍,次第摩编,精取旧刻善本,兼蓄先学嘉业,涵盖范围从金文甲骨、竹简帛书等出土文献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传世经典。除此,汉达文库创建了文献字频、词汇源流乃至重文比对、用例出处的索引平台并配以纸本出版,为探索传统文献基础研究范式导夫先路,也进一步延伸了溯洄上古文明的轨迹。
以上排比陈述大致勾勒了中文古籍索引的从古典到现代、从纸本到数字的双向演进历程,从中可知文献索引的重心在于版本质量、索引命中率和文献关联度三个面向。在一定程度上,大量的资料排比和版本罗列打破了传统四部研究各照隅隙之拘囿,对推动文献校勘学、目录学以及辨伪、辑佚工作的深入研究贡献良多,但文本的生成和文明的嬗变毕竟是不可量化的,数字索引只能就字句而对应查,目前为止尚难全方位替代人工操作,也无法和思想史、义理学研究有更高层次的对接。尽管如此,当版本质量和检准率成为定数时,我们也许可以通过改进文献关联度来突破规限,发挥索引的更大成就。
mtx
下面以兼具经、子身份的《孟子》为例,分析在孟学研究中文献索引应当如何通过与思想史、义理学的对接来实现对于传统模式的超越,进而讨论在数字化时代建立先秦诸子文献义理索引范式的可能和途径.
二、《孟子》索引的历史观察
按出版时间顺序检视《孟子》索引史,主要有叶绍钧《十三经索引》(1934)、洪业《孟子引得》(1941)、杨伯峻《孟子译注·孟子词典》(1960)、北京大学《孟子索引》(1992)、香港中文大学《孟子逐字索引》(1995)、金良年《孟子译注·孟子索引》(1995)、周文德《孟子数据库》(2002)、李波《十三经新索引·孟子》(2003)、栾贵明《十三经索引·孟子》(2004)、么峻洲《孟子索引》(2009)等十种数据.本部分旨在考察《孟子》索引方式的变迁和诸家索引成果的得失,故拟从单句索引、逐字索引、词汇索引等三种类型展开讨论。
(一)单句索引
叶绍钧《十三经索引》是经学文献索引史的滥觞,《孟子》作为经之一也并峙其中。叶氏早年感于寻检经文之艰难一如牧人之侦亡畜,而后发愤着成此编,以至“乍睹经语,展卷而得其出处”[5](《十三经索引自序》)。此书以开明书店的《断句十三经经文》为底本,以笔划顺序排列的首字为标目汇集十三经中所有文句,并于索引正文注明简略出处。
《十三经索引》虽经中华书局重订,新增页次、栏数条目,但是不得不注意到,《十三经索引》在校勘异文、文字别
体、篇章句读和句中检字等问题上都没有妥善解决。
(二)逐字索引
洪业《孟子引得》系哈佛燕京学社引得丛刊之一,是首部完全意义上的《孟子》文献索引专书.此书用洪氏中国字庋撷法编排字头,前端附录阮刻十三经《孟子注疏》及校勘记且逐篇逐章编号,正文融入人名字词互见体例和篇页章次信息,又遇字有别体时,则注明互见。《孟子引得》在检索密度上弥补了叶绍钧《十三经索引》的不足,对于异文别字的处理也大有改良。考其缺失,中国字庋撷法应用不便固是一端,诸多同字别音现象也未能加以标著。
香港中文大学的《孟子逐字索引》是计算机与人工结合的成果,从文本质量到索引方式都是周遍型索引的不二之作。其白文由宋本《孟子注疏》参照阮元校勘成果和其他文献异文精校而得,并在《征引书目》中显示相关版本的名称、出处备查。《逐字索引》配备汉语拼音、笔划和威妥码对照汉语拼音等多种检字模式,以单字为纲,旁列字频,下接例句及其文中位置,且附《全书用字频数表》于书末.另外,纸本还能与汉达文库配合使用,可谓详备矣.比对《孟子引得》,人名字词互见体例的去除明显让索引更为纯粹,也无疑降低了文本的关联度,存之与否,似有商榷。
李波《十三经新索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十三经全文通检,除单字外,还有人名、地名、职官、引书和其他专有名词索引,打破了以往索引功能相对单一的局面,但因范围过于庞杂,版本参差不齐,还需对同名异称、同地异名的词条作深度整理才能发挥实际效用。
作为同类著作,北京大学《孟子索引》、幺峻洲《孟子索引》、周文德《孟子数据库》和栾贵明《十三经索引》在特征上大体不出上述三家范围,兹不赘述。
(三)词汇索引
杨伯峻《孟子词典》是氏著《孟子译注》的附编,《词典》依笔划为次详列《孟子》词汇,在简明训解词义词性的同时标注原文位置和出现频次。杨著虽论词不论字,但颇具索引规模,唯词频统计偶有漏失,训释亦嫌过简,日后王世舜的《孟子词典》在编撰思路上也同出其源而词条更为细化。如同杨著《孟子词典》,金良年的《孟子索引》也被安置在其《孟子译注》之后.本索引分为名句成语、基本概念两部分。基本概念诸词条先按音序标列,再在部类中以内容吻合度和文中位置先后次第。《孟子索引》集中罗列《孟子》的基本概念确实别开生面,惜乎未能加以训释和分析,后续工作应当有待补充。
回顾百年来《孟子》索引成果凡十种,从单句、逐字到词汇,或专书索引,或经通检,成果粲然,但都止于文本层面而缺乏纵深发掘且有部分重复迭加,导致索引事业略显孤立,与思想史、义理学等
具体研究领域脱节严重。为索引而索引的观点远不足取,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索引的初衷,另辟蹊径去寻文献索引与思想史、义理学对接的可能性.
三、孟子学文献义理索引初探
《孟子》是先秦儒家惟精惟一、肆外弘中之杰作。孟子言必称尧舜,学必为周孔,他通过预设性善为人之本端,把人从自然中超拔出来,期君子以大丈夫之人格理想,又许大丈夫以圣贤之心,可谓气象磅礴、吐纳万千。从文体学角度我们可以认识到,《孟子》七篇乃是直取《论语》语录形式为皮相,而备置诸子论辩时代之关捩,也因此显示以论题和词义分编全文的可行性,由词义分编可微观显现语录体以至论说文的总体特征;从论题分编可宏观甄别孟子雄言好辩背后一以贯之的思想。此举对寻绎孔孟之异、孟荀之同、中外之别皆具通观之效,对深研孟子思想、儒家学说乃至中西主体论哲学都有积极意义。本部分结合思想史和索引学,对《孟子》论题分编索引和词义分编索引进行初步演绎。
(一)《孟子》论题分编索引
borland c 3.1把孟子思想体系纳入现代知识视野中考虑,则可以归纳为自然哲学、历史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知识论等主题,各主题依照内部逻辑,又包含不同向度且互为拱卫的部类.
如以自然哲学为例。自然哲学代表传统儒家的世界观,是其所有学说得以成立的必要前提,也是当代首要任务
新儒家真正需要充实或发展的关键一环。传统儒家深知格物之重要意义,却限于科学蒙昧的古典时代,只能靠经验、直觉、想象甚至巫术萨满的方式假设了一套自然哲学。天文与人文同质同构,人文的一枝一叶、一脉一息如礼乐文章、筮法医理、馆阁市井,乃是一粥一饭、铜钱冠履等等,无不牵连于此。参照思想史背景,孟子的自然哲学可分列为“自然之天命"、“道德之天道”、“人性之天然”三个论题.天命是儒家政治哲学的合法性之源。在儒学的宏大叙事中,天命覆盖了历史兴衰和个人运遇,掌握着最高的解释权力。天道是圣人道德哲学的立身之本.以人道参证天道是儒家思想永恒的主题,有仁之天、义之
天、礼之天、智之天、圣之天。天然是孟子人性学说的论证之端。孟子倡导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则有性善说,有良知说,有四端说,此皆假设之逻辑基础,目的在于由人性自然推及社会理性乃至天下和谐。
公案小说承上所论,以论题分编索引《孟子》全文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但是结合中国源远流长的经典注疏传统,可以发现千年来注孟释孟者代不乏人,也能明显看出孟子与后代解释者之间“语言性”以及“脉络性”的断裂[6],是故应附录历代名家孟子学注疏成果,参稽旧说,折衷议,为《孟子》元典分编描绘一个更为平正通达的图像。对于注疏的选择,当阐扬义理与笺诂文句并重,曲折纵横,执其大端.
naieve(二)《孟子》词义分编索引
字词之于言语,犹丝帛之于锦章,砖瓦之于宫殿。对《孟子》在义理层面的训诂,于有益于探寻孟子与早期儒学承递之渊薮、廓清《孟子》与先秦诸子转接之关系.围绕概念组阐述义理思想的研究方法由来尚矣。北宋以降理学一派几经沉浮,至南宋考亭先生立内圣之规,启格致之教,门徒后学或踵成言,或辟新路。陈淳的《北溪字义》恪守师道激陆扬朱,系统总结朱学范畴,在四书学体系中权衡斟酌两者的歧出之处,可隐约揣摩出朱子在“尊德性”与“道问学”间创造价值转化的良苦用心。驯致其道至有清戴震,其《孟子字义疏证》出乎考据而旨归义理,发覆宋明而独步乾嘉,东原训释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权的内涵规模确有卓识,但批驳宋儒乖离偏闰、以理杀人实因政治立场与学术范式的隔阂。即便如此,《疏证》熔铸生命体验与经典解释,显豁天人之辩和理欲之分,仍不失为孟子研究的扛鼎名作以及汉宋合流的砥柱大石。新世纪以来,香港中文大学汉达文库近年连续出版的《先秦两汉古籍词汇数据汇编》透过计算机程序分析某一专书所有多音节词条,并参考大型词典、专书文献,网罗成说,分立纲目,从而建构完整词单。此举对彰明语料的原始特征和发展规律意义不言自明,然可惜至今尚无《孟子》词汇出版行世.
发抉疏理《孟子》义理字词在思想史谱系中的不同层次,则有本原之意义、文本范围之意义、当时语境之意义、历史变迁之意义。所以,非常有必要在电子信息化时代,据此全新推进经子索引的类型。以《孟子》为例,其具体设计可以是,依据《孟子》分编论题,筛选书中相关词汇,首先说明频次,其次罗列原文、释义,再次旁举其他文献,最后略作按语说明。
四、小结
以义理为中心的分编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弥补以往《孟子》索引文献的不足,用信息手段实现论题和词义的多源连结之于《孟子》全书检索更是如虎添翼,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踵武汉达数据库的文本关联技术模式,可期待在将来出现一个理想的《孟子》书索引程序.
孟子学文献的论题分编与词义分编的模式悉略例略如上。其他经子文献,是否亦可次第展开?但沿着文献和义理结合的理路继续伸展就自然会遇到一个问题,即建立先秦诸子学文献的一般索引范式是否可能?如果可能,那又应该怎么付诸实施?其中,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经子文献的义理分编的模式。这显然需要一个因物而异的构拟过程。这又涉及到方法论、价值观等基础性问题的追问与架构设置。其次,整合子学时代视域下义理词汇的生成演变也是重中之重。汉达文库编纂的先秦两汉词汇数据库这方面奠定了坚实根柢,但是宁滥勿缺的录入规则必然也将存在良莠不齐的混乱状况。鉴于所需词汇仅在义理层面的这一限定,我们或可依托汉达文库成果开展去粗取精的工作,把范围由孟子书扩展到诸子,把核心从儒家辐散到百家,形成比类连缀,相互照应的义理谱系。最后,我们必须可能必须认识到无法彻底分解全部诸子著述主题索引的现实,此时当然不可削足适履,强力而致,而是适当补充相关经史类书乃至出土文献,与目录学、考据学等其他领域交叉呼应,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先秦思想史研究文献数据索引综合汇编.但毫无疑问,今天的技术条件,完全支持我们探讨新的索引模式。
参考文献
[1]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1141.
[2]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1146-1147.
[3]阮元.经籍纂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2.2.
[4]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55.
[5]叶圣陶.重订本十三经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83.1.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50: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554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献   中国   义理   版本   分编   数字   研究   传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