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罗制和福特制

泰罗制和福特
泰罗制和福特制看似飞驰在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轨道上的列车,似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二者在管理理念上却惊人的一致。尽管老福特并不情愿承认自己是泰罗思想的实践者,但他的管理方法却与泰罗制一脉相承,似乎冥冥之中泰罗制和福特制有着不解之缘。亨利·福特和弗雷德里克毛岸成·泰罗是管理学诞生时期不可分割的一对 人物,他们之间的联系强烈而清晰——泰罗是管理思想的大师福特是管理实践的巨人。了解福特,可以使人们更清晰地认识泰罗。
泰罗制的中心思想就是“标准化作业”。泰罗自己从来不主张把他的思想称之为泰罗制,而是坚持用spss16.0科学管理这一称呼。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是:管理可以而且能够使用科学,不能只靠经验和智慧进行管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劳资合作,不能只靠斗争去赢得利益。总之,泰罗自己把科学管理称作是一场思想革命,这一思想革命最基本的东西就是用阶级合作取代阶级对抗。无论是用科学取代经验,还是用普遍原理取代个人风格,都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建立在阶级合作的基础上。在社会领域的劳资合作问题上,他继承并发展了欧文的工业人道主义(欧文有感于早期资本主义的罪恶,他试图
探索一条阶级和解的道路。于是,他自己开办了工厂。在他的工厂里,完全放弃了那种物质引诱加纪律制裁的管理方式,即 通常所说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而是力求建立一种人道的、关心工人的工厂制度,主张工厂主与工人的通力合作。在他的工厂里,工厂主给工人提供了两居室 一套的住房,并以成本价格提供生活必需品,工人受到较好的对待,即使做错了也不加惩罚,只是在工人操作的机器旁边挂一个小木块,上面涂有四种不同的颜, 工作情况如何,由木块的不同颜来显示,靠启发工人的良知来维持工厂的生存。结果,工人大受感动,欧文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欧文深受鼓舞,就变卖了英国的 工厂,到美国建立更大的农庄(实际上是工农业混合经营)。然而,美国的情况与英国不同,由于美国一直缺乏劳动力特别是缺乏熟练劳动力,资方对工人待遇较 高,工人对欧文也就不那么感动,结果欧文破了产。欧文没有成功,我们给他按的头衔是空想社会主义者)。
  对泰罗批评最激烈的,来自于搬运生铁的案例。当时,泰罗所在的钢铁公司,有一个生铁搬运小组,每人每天装货约12.5吨。泰罗通过工时和动作研究,把工作分成极小的基本动作逐项论证,对工人的负荷、时间、动作进行精密的设计,以科学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程序、技术办法以及劳动速度,减少不必要的消耗,省略多余的动作,节约工人的劳动,最后计算出(而不是根据经验估计出)每个生铁搬运工每天能够搬运的定额为4748吨。然
后,他挑选了一位人称施密特的工人,让他严格按照管理人员的指示进行工作,由一名拿着秒表的管理者掌握施密特工作中的动作、程序和间隔休息时间。这样,施密特在一天之内完成了47.5吨生铁的搬运工作,其工资也由过去的1.15美元增加到1.85美元。
  泰罗强调,工时研究和工作分析绝对不是让工人拼命,而是要出一个工人正常工作时的标准定额。他告诉大家,在这些实验中,我们并不想去探索一个人在一次短促突击或三两天中最多能干多少活,我们所研究的是在一个整劳动日里,一个头等工人活计的实际构成是什么;一个工人能年复一年地正常地完 成一个劳动日的最佳工作量,下班后仍然精神旺盛。”(《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80)
  泰罗在推行科学管理中使用施密特的做法,遭到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批评,其中有代表性的批评来自于马克思主义者。一位名叫厄普顿·辛克莱的年轻人写信给《美国杂志》主编,对泰罗提出抗议,说:(泰罗)把工资提高了61%,而工作量却增加了362%辛克莱认为,这就是剥削,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使工人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占有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铁铧,这样才能使工人获得他们所做出的劳动的全部价值。泰罗在回答这一批评时,认为辛克莱的批评不是地方,他指出,在他的管理办法下,施密特挣到了更多的钱,但是力气化得并不比过去大。这里面的关键在于:施密特被教会了如何干活,这个方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
工人省去了无用的劳动。在这个方法下,施密特所增加的收入不是用更艰苦的劳动换来的,因此,这里面不存在剥削。
  更重要的是,过去是施密特干活,工头监督,现在是取代了旧式工头的新式管理人员与施密特一起干活。工头的作用如果只是防止工人偷懒,劳资双方 是对立的;而现在管理人员的脑力劳动,已经渗透到施米特的体力操作之中,劳资双方是合作的。因此,泰罗强调,没有劳资双方的通力合作,就没有科学管理。施米特和管理人员的合作,极大的增加了财富;如果施米特只是去同老板斗争,只是改变财富的分配比例而并不会增加财富。这种阶级关系的变化,是拿摩温” (number one)经理”(executive)的变化。由此开始,经理成为西方的一个独特的并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的社会阶层
   福特制——流水作业线萧伯纳
    福特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代表了传统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最高水平。工业化时代的主题,就是追求更多的产量,创造更大的市场。对此,泰罗进行了理论上的创建,而福特采取了实践上的行动。
美国人喜欢做梦,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脍炙人口,传遍世界。但人们似乎不记得,老福特也曾做过梦,他的梦想,就是每一个自食其力的美国人都有一辆福特车,同
他的家人一起在上帝的广袤土地上共享快乐时光。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他创立了流水作业线
    老福特一直不承认他与泰罗制之间的关系,甚至说,他的灵感来自于芝加哥的屠宰厂,屠宰厂是把一个个部件依次卸下来,他则是把一个个部件装上去。但在实际上,如果没有泰罗倡导的标准化,如果没有甘特设计的控制图表,老福特的梦想只不过是梦想而已。正是泰罗制的广泛推行,为流水作业线提供了技术支撑。
    1913 年,亨利·福特运用当时企业推广泰罗制的技术成果,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生产线。福特不仅设计出完善的装配线和统一精确的通用零部件,还创造出依靠非熟练工人在中心装配线上使用通用零件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依照只需按工序将工具和人排列起来,以便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零配件的装配(《福特自传》 语)的装配线工作原理,进一步降低了对工人手工技能的依赖,工人无须动脑思维就可以完成单一而简单的工作,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了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
          泰罗制和福特制——分工协作
    在生产组织方面,泰罗制明确提出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要做到科学管理,必须把计划(管理)和执行(作业)的职能分离,把企业中巨大的、非常繁重的责任和负担,包括
基因甲基化
定单分析、研究制定工时定额、分批制造成本、掌握原材料、库存品的动态情况等一切需管理协调的工作从车间分离出去,全部由企业管理层来承担, 工段长和工人仅仅依照标准、按定额执行工作任务。同时,计划(管理)部门必须经常把工人执行的实际情况同制定的标准比较,以便有效的进行控制。
    与泰罗制相对应的福特制,其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等级分明、层层服从、部门之间没有横向联系的、流水线式的线性生产组织形式。显然,在福特制中,彻底实现了泰罗制的计划与执行分离
    1913年夏天,在福特工厂的所有车间,全部安装了自动生产流水线,产品的生产工序被分割成为一个个的环节,工人之间的分工更为细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 大幅度提高。川流不息的传送带,把整个工厂联系在一起。如果说泰罗制的更多成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话,那么福特制从诞生之日起就被应用于生产实践。这种 生产线对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仅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例,1913—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再次实现了翻番,可是在此期间工人的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从14336人减少到了12880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8:20: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539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工人   福特   工作   管理   工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