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方面的收集

1. 马克思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P732)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P56—57)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青年恩格斯在《恩斯特.莫里茨. 阿伦特》(1841)一文中说,法国人“在国外称霸的基础在于他们总是比一切其他民族更容易掌握欧洲的文化形式即文明。”(P149)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4.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就两次使用了“文化史”这一概念:“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
属于十八世纪缺乏想象力的虚构。这是鲁滨逊一类的故事,这类故事决不像文化史家想象的那样,仅仅表示对过度文明的反动和要回到被误解了的自然生活中去。”(P1)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共产党人实现共产主义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而“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P307)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创造。”(P2)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 人民出版社,1979.121
6. 甜菜斑蝇在1842~1843年间,他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P7)
i9800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7.  在《德法年鉴》时期,她在理论上探索如何“推翻哪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P10)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 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权利永远不可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P22)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9.  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认为,“非洲过去和现在都处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两种文化交织混杂状态”,而美洲的印第安人族系则“提供了三个顺序相承的文化时期的人类状态”。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31.
10.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连续用了几个“文化初期”,说:“在文化初期,已经取得的劳动生产力很低,但是需要也很低······在这个文化初期,社会上依靠别人劳动来生活的那部分人的数量,同直接生产者的数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9—560.
11.  1890年10月恩格斯曾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指出,德国作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    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小提琴。”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12.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把“否认纯理论领域内的解放”,视为“世俗社会主义的第一原理”,“ 认为这是幻想”。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6页.么正杰
13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青年黑格尔派玄学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 却是最大的保守派”。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9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和批判把历史拉向后退的腐朽的落后的文化。他们不认同“用真正田园诗的笔调”,“ 把现实社会运动”变为“让一切有产者和统治者可以高枕无忧”的“安逸的、和平的、······宁静的、舒适的生活”。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3页.
14. “祈求回到封建主义,回到宗法制生活里,恢复我们祖先的淳朴的风尚和伟大的德行。”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5页.
15. “他们在德国生活,依靠德国和为着德国生活,······他们不是剽窃法兰西国家,而是  剽窃法兰西哲学,他们不是把法兰西的省份德国化,而是把法兰西的思想德国化”。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7页。
16.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2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7. “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6页。
18. “歌德在德国文学中的出现是由这个历史结构(指德国的社会结构——引者)安排好了的”。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54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余晓红19 “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自由出版物是变物质斗争为精神斗争,而且是把  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理想化的获得体现的文化。”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67、74、141—142、56页。
2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上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vero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21.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27、473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P58)
    选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3.  “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它那里只是被当作‘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到过。”(P29)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4.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P456)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P121)
选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6.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P32)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 马克思对于文化的深层本质也下过其他的定义。他以哲学为例,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P120-121)
“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P121)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8. “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9.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0. 对于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抛弃”,而要“批判它”,从“暂时的形式”中“剥      取”“成果”。(P527—528)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1. 他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选自: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4.
3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P56-57)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3. 青年恩格斯在《恩斯特·莫里茨·阿伦特》(1841)一文中说,法国人“在国外称霸的基础在于他们总是比一切其他民族更容易掌握欧洲的文化形式即文明。”(P149)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3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就两次使用了“文化史”这一概念:“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十八世纪缺乏想象力的虚构。这是鲁滨逊一类的故事,这类故事决不像文化史家想象的那样,仅仅表示对过度文明的反动和要回到被误解了的自然生活中去。”(P1)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25: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539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xx012
标签:社会   生活   文化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