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迁移模型综述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s Research 力学研究, 2017, 6(1), 24-36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7 in Hans. /journal/ijm  /10.12677/ijm.2017.61004
文章引用: 冯继菊, 汤立, 刘泽佳. 细胞迁移模型综述[J]. 力学研究, 2017, 6(1): 24-36.
Overview—Cell Migration Models
Jiju Feng, Liqun Tang *, Zejia Liu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Mar. 9th , 2017; accepted: Mar. 23rd , 2017; published: Mar. 30th , 2017
Abstract
Cell migration occurred along with the whole life process of biology, both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cell migration. In addition, cell migration model also can assist the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Therefore, the cell migration and the related mode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cell behaviors.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research on cell migration, which includes the forms of cell migration, cell mod-el and various models of cell migration. There are some summary and discussion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dels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cell migration.  Keywords
Cell Migration, Model, External Source, Pseudopod
细胞迁移模型综述
冯继菊,汤立*,刘泽佳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工程力学系,广东 广州
收稿日期:2017年3月9日;录用日期:2017年3月23日;发布日期:2017年3月30日
摘  要
细胞迁移的发生伴随着生物体整个生命过程,无论是胚胎的发育,还是疾病的发生都离不开细胞的迁移;且细胞迁移模型的建立也可以辅助实验验证,因此细胞迁移模型在分析细胞迁移行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综合介绍了国内外细胞力学中关于细胞迁移的力学研究,阐述细胞迁移过程涉及的力学模型方面,包括细胞迁移形式、细胞模型以及各种细胞迁移模型。文章综述和探讨了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并对国内外研究细胞迁移模型的研究进程进行总结以及展望和探究。
*通讯作者。
冯继菊等
关键词
细胞迁移,模型,外界源,伪足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1. 引言
学习型组织理论
作为生命的基本单元,细胞是一个需要结合各种方法来理解的复杂生物系统,其中细胞力学的发展对其理解越来越重要。活细胞能够感应机械力并将其转化为生物学响应[1]。机械力被认为是细胞功能的主要调节者,细胞的力学性能对细胞感应力、将力传递到细胞内部或者其他细胞、以及转换成化学信等的机制是必不可少的[2]。细胞力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力的感应传导[3]、细胞变形分析[4]、细胞骨架的力学特性[5]、细胞内外各种相关蛋白对调节和控制细胞变形运动的分子层面的作用[6] [7] [8] [9]及细胞在细胞外基质纤维ECM中的迁移运动等[10] [11] [12] [13]。
因为细胞迁移是细胞生物学的一个基本的现象,对器官、神经以及原胚肠等形态发生至关重要[14],且细胞的迁移机制对癌细胞的扩散十分关键。目前恶性肿瘤的仍然是生命科学界的一道难题,因为细胞迁移是癌细胞侵袭的一个基本方面,对抗和癌症的手段主要在于确定和调节癌细胞迁移的
主要因素,不仅要考虑分子层面的生物化学作用,也要考虑其力学调控机理。所以细胞迁移的力学研究就尤为突出和重要。
在研究细胞迁移的过程中发现,细胞突出(亦叫伪足)的形成是其必不可少的步骤,而突出的形成主要依靠肌动蛋白的流动或者肌动蛋白纤维的聚合,以及细胞骨架的收缩、钙离子的浓度和Rho GTP酶等的综合作用[15]。而不同的细胞迁移模式对应各种各样的伪足类型,例如由肌动蛋白聚合驱使形成的板状伪足和由肌球蛋白收缩产生内压导致气泡伪足的形成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迁移模式[16] [17]等。伪足的形成使细胞在ECM中的迁移更容易和方便,对于细胞的扩散也有一定作用。所以研究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迁移模式变化对理解细胞迁移机制十分重要,且迁移模型的建立有助于理解实验观测中无法解释的现象。2. 细胞迁移的模式
在真核生物体内,除了基因表达、胞外离子浓度调节和酶的控制,细胞会通过不同的迁移形式穿过ECM到达目的地。细胞形状的可塑性和突出的多样性能够使细胞根据环境调整迁移模式以支持癌细胞扩散[18] [19] [20]。且癌细胞在体内的入侵、转移和扩散都会依赖周围的组织环境和信号调节来确定迁移模式,依据细胞伸出突出的形状及与ECM结构接触粘性特点可分为两大类迁移模式,即间充质细胞迁移模式和阿米巴细胞迁移模式[19],如图1。
2.1. 间充质细胞迁移模式
如图1左所示为三维ECM中间充质细胞迁移模式的形态。研究发现细胞内的Rac GTPase和Rho两种分子是决定细胞在不同环境中适应于不同迁移模式的主要因素[20][21],其中当Rac1活性度较高时,调节肌动蛋白聚合使细胞以间充质细胞迁移模式形态迁移[22]。无论是在有机体内外都可以观察到符合此迁移模式的细胞表面有由肌动蛋白纤维聚合产生的片状或纺锤丝状的细胞膜突出(即片状或丝状伪
冯继菊等
Figure 1. Two patterns of cell migration [18]
图1. 细胞迁移两种形式[18]
足)[23]。此模式通过前端伸出突出、局部形成黏着斑、周围水解纤维、胞体收缩和后端分离这五步完成一个迁移循环[19]。研究发现间充质细胞迁移模式区别于阿米巴迁移模式的特征主要在三个方面,即有黏着斑的形成、存在应力纤维和水解酶的作用[19],而这些特点在阿米巴细胞迁移过程中不明显或完全没有。
首先,对癌细胞的研究发现细胞的粘性和ECM刚度变化会影响细胞的迁移状态[22] [24] [25],而间充质细胞迁移过程中接触纤维需要很强的粘性力[19],所以这种迁移模式通过整合素与ECM结合形成局部黏着斑,且主要适用于体型较大的粘附细胞,如平滑肌细胞[22]、纤维母细胞[18]及胶质瘤[26]等,所以间充质细胞迁移模式的速度较低[19];其次,由细胞体的收缩和对ECM的锚固,交联蛋白将肌动蛋白纤维中的粗纤维进行了高度组织化的并联排列,产生应力纤维协助迁移[19][27];最后,在通过观察迁移过程发现细胞周围存在大量的水解酶,细胞分泌水解蛋白酶水解阻碍迁移的ECM纤维,并分泌相关因子促使纤维能够重组使自身能够顺利通过障碍进行迁移[11]。
通过细胞内部信号作用使得肌动蛋白纤维聚合产生片状或丝状伪足,结合整合素与ECM形成局部黏着斑和应力纤维,以及外部水解蛋白酶作用导致的纤维水解和重组,使得细胞以间充质细胞迁移模式进行迁移。这些特征可以明显的区别间充质细胞迁移模式,但是此种迁移模式涉及较多的化学分子,比如酶、整合素等,很难模拟出相对精确的力学平衡方程。
2.2. 阿米巴细胞迁移模式
如图1右为三维ECM中阿米巴细胞迁移模式的形态。研究发现当细胞内Rho分子浓度较高时,细胞皮质层的收缩性提高,进而引发整个胞体的收缩,同时肌动球蛋白的收缩导致肌动蛋白皮层断裂,使细胞质流出胞体填充细胞膜即形成气泡伪足,使细胞以阿米巴细胞迁移模式进行迁移[22] [28]。实验观察阿米巴细胞迁移模式中细胞会形成一个或多个气泡伪足辅助迁移[29] [30] [31]。
阿米巴细胞迁移过程主要通过四步循环,分别是皮质层断裂(或细胞膜与皮质的分离)、细胞质流动形成气泡、皮层愈合后与细胞膜相连(或皮层与细胞膜相连)、胞体的收缩[17] [31] [32]。阿米巴细胞迁移模式区别于其他迁移模式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气泡形成过程中无肌动蛋白纤维聚合、细胞与ECM接触无局部黏着斑形成、高度变形速度非常快、不存在独特的水解和基质重组。
首先阿米巴细胞迁移模式主要依靠伸出的气泡带动胞体的整体前进,而决定气泡生长的主要因素是胞内信号引起的内压变化,在胞内显著缺乏肌动蛋白层和肌动蛋白纤维聚合的情况下,气泡能够驱使细胞发生迁移[28] [31] [33];第二,胞内信号和细胞质的流动对气泡的生长至关重要,由于缺乏整合素受体,所以局部黏着斑的形成受限,对ECM的牵引力和细胞黏性要求很小[19]。因此迁移模式适用于体型较小类似于球体或椭球体的悬浮细胞,如T淋巴癌细胞、肺癌细胞[34]、白细胞[35]等,所以其速度是间充质模式的10~30倍[19];最后可根据迁移过程中是否有水解酶来判断是否符合此迁移模式[36],由于细胞膜缺乏相关水解酶,故而没有水解现象和基质重组。
阿米巴细胞迁移模式中因缺少肌动蛋白的聚合,故细胞能够消耗很少的能量到达目的地[31],且因伸出的气泡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可塑性,所以细胞能够入侵ECM中很小的空间[14],其速度更快、方向更准
壮族姑娘出嫁为什么要穿黑嫁衣冯继菊等
确[37]。此迁移模式主要依靠细胞膜的力学特性,通过内部信号、细胞膜、皮质层及细胞质的相互耦合作用,及气泡伪足探索,结合少量ECM纤维作用来完成迁移过程。
3. 细胞迁移力学模型
无论是间充质细胞迁移还是阿米巴细胞迁移模式,在细胞实验研究中,都需要相关理论来解释实验现象。细胞模型和细胞迁移模型的建立不仅可以对细胞迁移实验现象进行合理解释,也可以对细胞在外界荷载作用下的复杂力学响应进行分析。近几十年来对细胞的力学实验研究发现,细胞迁移的能力与细胞的主动和被动变形紧密相关[38] [39] [40]。近年来,国内外对细胞迁移迁移研究主要以两方面出发,细胞模型[41] [42]和细胞迁移模型[43] [44] [45]。
3.1. 细胞模型
细胞模型发展通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在已有模型基础上演化,建立新的更有意义的能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细胞模型,其中实验方法包括:试管吸入细胞实验和磁扭转血细胞计数MTC和原子力显微技术AFM等;模型演化包括使用Gibson等人[46]提出的多胞材料模型、Ingber等人[47] [48]骨架结构模型及基于单个活细胞骨架纤维的超微结构观测和力学测量的基础上提出固体模型。
在细胞模型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试管吸入实验起重要的验证作用[41] [49]。如图2,通过实验观察可将
细胞看作不同材料相组成的共同体。细胞模型可分为单一相介质、固液相结合介质,其中单一相有固体模型,固液两相模型以及采用MTC及AFM技术得到的频域模型。
3.1.1. 固体模型
词频固体模型包含将细胞看成整体的弹性固体模型和只考虑细胞骨架作用的细胞骨架网络模型。
前者将细胞简化成均匀的各向同性固体、忽略细胞各层区别及相互作用,将细胞看作是不可压缩的线弹性或粘弹性固体,由一个Maxwell模型和弹簧串联而成[50] [51]。此粘弹性固体模型解决了细胞的微小应变和变形状态,但不能完全解释细胞的吸入行为;后者将细胞的骨架作为细胞整体结构响应,提出三种骨架网络模型:胞元模型[52]、张力整合模型[53] [54]和绳索网络模型[55]。这些模型有各自的适用范围[56]-[65]。
3.1.2. 固液两相模型
由固、液相结合的模型包括将细胞看成是由连续皮层包围的球形液滴模型[41] [49][66] [67] [68] [69]和分别将细胞内固相和液相区分考虑的两相模型[70]。
前者主要用于模拟悬浮细胞,解释细胞在微吸管实验中的流变性质,包括由各向异性的粘性流体皮层包围的均匀牛顿粘性流体的牛顿流体液滴模型[41] [49]、包含一定厚度的细胞膜、类液体的细胞内质
Figure 2. A test-tube experiments [37]
图2. 试管实验[37]
冯继菊等
和骨架环绕的细胞核组成的复合牛顿流体液滴模型[66] [67]、细胞质粘性对剪切速率的剪切稀化液滴模型
松岗罗田
[68]和由含有预应力的皮层壳包围Maxwell液体的液滴模型[69]。两相模型区分对待细胞质中的固体聚合
物和液态间质[70],将固相假设成线弹性材料(占细胞体积约20%)、液相假设为无粘性液体(占细胞体积约80%)且可以透过固相扩散[71] [72]。
3.1.3. 频域模型
振荡型MTC技术及AFM技术的提出主要因为实际生理环境中很多种类的细胞都会受到动态作用力,于是发展了与之前模型完全不同的频域模型[73] [74] [75] [76]。使用振荡型MTC及AFM实验,将磁珠嵌入细胞表面,其嵌入深度决定了磁珠扭转位移,通过改变加入的磁场大小来决定珠子的转动和平移,发现细胞动态储能模量与磁场振荡频率之间存在弱幂级数关系,于是就提出了指数定律结构阻尼模型来描述细胞的流变学行为,主要用于解释贴壁细胞的动态行为[76],并结合三维有限元来解决MTC实验中细胞变形形状和应力应变问题[77]。
上海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7-2025)
3.2. 细胞迁移模型
细胞迁移是指在持续的力学刺激下,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表面受体蛋白重新分布,引起一系列化学变化和信号传导,这些级联反应引起细胞形态学上的进一步变化,如极化、突起、黏附,最终导致细胞的迁移运动[43] [44] [45] [78]。细胞的迁移运动既需要细胞内外信号源的刺激和调节控制[44],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伪足协助。结合细胞的趋性特征,加上伪足的调节使不同的迁移模式更顺利[79]。而伪足的类型主要由细胞与ECM相互作用决定,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丝状伪足、板状伪足、气泡和侵入性伪足[16],如图3。细胞对药物[80] [81] [82] [83] [84]、热[85]、电场[86]等外界源的趋性使其迁移更容易发生。在内外信号和伪足的作用下,由细胞两种迁移模式衍生了很多细胞迁移模型。
Figure 3. Four types of pseudopod [16]
图3. 伪足四种类型[16]
>捷克斯洛伐克电影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1:57: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525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细胞   迁移   模型   模式   纤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