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验III 临床血液学检验(并补充部分名解)

细胞发育各阶段的主要形态特点
1、原始细胞:胞体较大,胞质少、蓝,胞质中无颗粒或有少许细小的颗粒,胞核大,多数呈圆形或类圆形,核质比(即胞核直径/胞体直径比)大,染质细致,常有清楚核仁。
2、幼稚细胞:胞体中等大小,胞质增多,胞质仍呈嗜碱性(即蓝),胞质中多数有颗粒(有核红细胞例外),胞核圆形或非圆形,染较粗,多数无核仁。
3、成熟细胞:胞体较小,胞质多,胞质多数呈淡蓝、淡红,胞质中多数有颗粒(红细胞例外),胞核变小(红细胞和血小板无核),核质比小(小淋巴细胞例外),胞核呈分叶、扭曲或有切迹等,染质粗,无核仁。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一般规律
项目
原始→幼稚→成熟
备注
细胞大小
大→小
巨核细胞由小变大,早幼粒比原粒大
核大小
大→小
成熟红细胞核消失
核形态
规则→不规则
(如:圆→凹陷→分叶)
有的细胞不分叶
核染质
细致→粗糙,疏松→致密
核染
叶季谌
淡紫→深紫
核膜
不明显(薄)→明显(厚)
核仁
有→无
胞质量
少→多
小淋巴细胞胞质少
胞质颜
深蓝→浅蓝→红
胞质颗粒
无→少→多
红系无颗粒,粒系特异性颗粒有三种
核质比例
大→小
1、红细胞系统包括原红、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和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发育为成熟细胞过程中,形态变化主要特点为:①胞体:圆形或类圆形,逐渐变小;②胞核:圆形且居中,染质逐渐凝聚;③胞质颜:深蓝→蓝灰→灰红→淡红,④胞质无颗粒。
2、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
(1)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颗粒从Ⅱ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
(2)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据此将中幼粒及以下的细胞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3、巨核细胞系统(简称巨系)包括原始巨核细胞、幼稚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裸核型巨核细胞及血小板。
除原始巨核细胞外,其它巨核细胞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胞体和胞核:巨大,不规则;②
胞质:成熟巨核细胞(指颗粒型巨核细胞和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胞质常极丰富,并有大量颗粒等特点。
4、淋巴细胞系统共有三个阶段细胞,包括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分为小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
淋系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胞体:小,圆形或类圆形,②胞质:少,呈蓝或淡蓝。
5、单核细胞系统包括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
单系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胞体:较大,可有伪足;②胞核:较大,不规则,常扭曲、折叠,核染质疏松;③胞质:较多,呈灰蓝,常有空泡,颗粒细小呈粉尘样。
健康成年人的骨髓象
观察过的正常骨髓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单核/淋巴/浆细胞系统,以及一些少见细胞三元催化器是什么东西
观察过的非正常骨髓涂片:巨幼细胞贫血(MgA)、增生性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IDA)、再生障碍性贫血(AA);急性/慢性髓系白血病(AML/CML)、急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CL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厦门px
以上内容结合理论课一并复习,注重其血象和骨髓象(尤其是特征性细胞),不特别整理。
细胞化学染: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应用骨髓涂片进行固定、化学反应显、复染等程序染,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的一项检验方法。
【作用】
研究血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细胞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助于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化学组成及病理生理改变,可用作血细胞类型的鉴别,以及对某些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发病机制探讨等均有一定价值。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
【原理】
POX能分解试剂中的底物H2O2,释放新生态氧,使无联苯胺氧化为蓝联苯胺,后者与亚硝基铁结合形成蓝黑的颗粒,沉着于细胞质中。
二氨基联苯胺法的原理为:血细胞内的POX,能分解H2O2而释放出新生氧,后者氧化二氨基联苯胺,形成金黄不溶性沉淀,定位于POX酶所在的活性部位。
正常血细胞的染反应
①粒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为阴性,分化好的原始粒细胞至中性成熟粒细胞均呈阳性;且随着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的程度逐渐增强。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最强,嗜碱性粒细胞阴性。
②单核细胞系统:大多数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阳性颗粒少而细小。
③其他细胞:淋巴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的细胞均呈阴性,浆细胞、组织
细胞也呈阴性,吞噬细胞有时呈阳性。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多呈强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 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呈阴性反应。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
【原理】
(偶氮偶联法)血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在pH为9.4~9.6的条件下将基质中的α磷酸萘酚钠水解,产生α—萘酚与重氮盐偶联形成棕黑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活性所在之处。
(钙钴法):碱性磷酸酶在碱性条件下将基质液中β甘油磷酸钠水解,产生磷酸钠。再依次与硝酸钙、硝酸钴、硫化胺发生一系列反应,形成不溶性棕黑的硫化钴,定位于酶活性之处。
正常血细胞的染反应 NAP主要存在于中性成熟粒细胞胞浆内,故中性成熟粒细胞胞浆呈
阳性,其他细胞基本呈阴性。在油镜下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分别记录其分级情况:(-)、(+)、(++)、(+++)、(++++),分别为1、2、3、4分, 100个细胞中阳性细胞总数即为阳性率,100个细胞中阳性细胞的积分之和即为积分值。
【参考范围】 
阳性率﹤40%,NAP的积分值为30~130分。
【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作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的鉴别。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NAP严重减低,类白血病反应的NAP极度增高。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减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NAP积分多增高,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一般正常或减低。
印第安人的墙再障时NAP活性增高,PNH时活性减低可鉴别。
其他血液病:恶组减低。
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NAP积分可增高。
三、糖原染(PAS),即过碘酸-雪夫反应
【原理】
过碘酸能将血细胞内的糖原氧化,生成醛基,醛基与Schiff液中的无品红结合,形成紫红化合物,定位于细胞质中。
正常血细胞的染反应:
①粒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阴性,分化好的原始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并随着细胞的成熟而逐渐增强,阳性呈弥散性、细颗粒状;嗜酸性粒细胞中的嗜酸性颗粒本身不着,而颗粒之间的胞质呈红;嗜碱性粒细胞中的嗜碱性颗粒呈阳性,而颗粒之间的胞质不着。
准分子激光
②红细胞系统:有核红细胞及红细胞均呈阴性。
③单核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其他阳性,绝大多数阳性呈细颗粒状,
有时分布于细胞边缘的阳性颗粒较粗大。
【临床意义】
幼红细胞出现PAS强阳性反应可见于红血病和红白血病,有助于与其他红细胞系统疾病的鉴别。也可见于部分严重缺铁性贫血,重型地中海及巨幼细胞贫血。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PAS反应阴性或弱阳性反应,常呈细颗粒状或均匀淡红;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PAS反应呈弥漫性阳性而胞质边缘或伪足处阳性颗粒稍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PAS反应呈粗颗粒,甚至大块状。
其他:可识别不典型巨核细胞、区分高雪细胞(阳性)与尼曼—皮克细胞、鉴别腺癌细胞等。
四、铁染
【原理】
细胞中的铁在酸性条件下与低铁溶液反应,生成蓝的铁(普鲁士蓝),定位
与含铁的部位。
【临床意义】
缺铁性贫血时,细胞外、内铁依次减少;非缺铁性贫血时,细胞外铁多增高;铁粒幼贫血时,铁粒幼细胞增多,出现环状铁粒幼细胞。
一、血小板计数
【实验原理】
用RBC稀释液按一定比例将血液稀释并破坏白细胞,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内,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血小板数,经换算成每升血液内的血小板数。
【注意事项】
(1)采血要顺利
(2)注意与杂质的区别
(3)应在1h内计数完毕,否则结果偏低
(4)所用器材必须标准化
(5)检查前,应避免服用影响到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临床意义】
(1) 病理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低于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
引起血小板数减少的原因: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②血小板破坏增加: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③血小板消耗增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感染;④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肝硬化、Banti综合征)、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血浆)。
(2) 病理性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数量超过400×10^9/L称为血小板增多。
引起血小板数增多的原因:①骨髓增生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②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③脾切除后;④感染及炎症性疾病:如骨髓炎、结核病、急性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⑤肿瘤;⑥其他:如外科手术或创伤后、肾上腺皮质醇增多症、肾病综合征。
二、血小板聚集实验
原理:在血小板聚集仪特定的连续搅拌条件下,在富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各种诱导剂,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 PRP悬液浊度随之下降,光电池将光浊度的变化转变为电讯号的变化,并纪录在纪录纸上。根据描记曲线即可计算出血小板聚集的程度和速度。
补充部分罗马数字,与凝血因子有关:
【I,1 】【II,2】【III,3】【IV,4】【V,5】【VI,6】【VII,7】【VIII,8】【IX,9】【X,10】【XI,11】【XII,12】【XIII,13】
一、PT实验
【原理】待测血浆加入过量的含钙组织凝血活酶,重新钙化的血浆在组织因子存在时激活因0子X成为Xa,后者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测定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待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2:30: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524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血小板   细胞   颗粒   粒细胞   白血病   急性   系统   胞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