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参考值为1.0士0.05(0.82~1.15)s。国际标准化比(INR)1.0+0.1.
  【临床意义】
  1.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 (凝血酶原)、Ⅴ、Ⅶ、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布莱克斯科尔斯
  3.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国人以2.0~2.5为宜.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同(APT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为31~43s。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见于FⅧ、Ⅸ、Xl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增多;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2。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1.增高
  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2。减低
  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D—二聚体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
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参考值】
  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200μg/L。
  【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自溶解功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
  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
经营儿童图书馆在钝性心肌外伤、心肌挫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的心肌损伤、药物损伤、严重脓毒血
症所致的左心衰时cTnT也可升高.
(二)糖化血红蛋白
  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是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所以可以观测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浓度。
  【参考值】
  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
  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师指导下调整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
超强电磁铁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没有阈值,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降低,越接近正常值,糖尿病的并发症降低越明显。糖尿病患者经强化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各种并发症风险也明显减少.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意义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有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指导对血糖的调整.对判断糖尿病的不同阶段有一定的意义;区别应激性血糖增高和妊娠糖尿病(GDM)中的检测意义。
甲状腺功能

  (一)促甲状腺激素(TSH)
  腺垂体分泌的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功能的激素。TSH全面促进甲状腺的功能,稍早出现的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稍晚出现的为促进T4、T3的合成,包括加强碘泵活性,增强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甲状腺球蛋白合成及酪氨酸碘化等各个环节。
  【参考值】正常范围2~10mU/L。
  【临床意义】
  1。增高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单纯性甲状腺肿、伴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桥本病、外源性促甲状腺素分泌肿瘤(肺、乳腺)、亚急性甲状腺炎恢复期。摄入金属锂、碘化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使促甲状腺激素增高。
  2。减低 垂体性甲状腺功能减低、非促甲状腺激素瘤所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摄入阿司匹林、皮质激素及静脉使用肝素。
  (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包括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四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T4
  甲状腺素测定
  【参考值】
  T3 1.7~2。3nmol,T4 65~156nmol/L。
  【临床意义】
  1.升高 见于弥漫性或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症、亚急性甲状腺炎、局限性垂体小腺瘤及急性肝炎、妊娠、新生儿或应用雌激素、碘化物等。
  2。降低 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腺垂体功能减低症及地方性甲状腺肿等。
自身抗体
(ANA、抗DNA抗体、抗环瓜氨酸抗体、双链DNA抗体)
大纲新增

  【参考值】阴性.华南地震
  【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是一组针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按其核内各个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将各ANA区分开来,如: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非组蛋白抗体。抗核仁抗体等。
  每一大类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为许多种类。
  ANA主要存在于IgG,也见于IgM、IgA,甚至IgD及IgE中。
  ANA为一系列抗细胞核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一般应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根据核荧光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周边型(M型):核周边的荧光增强呈环状。M型的ANA主要由抗双链DNA抗体组成,故高滴度的M型ANA几乎仅见于SLE,因此有助于SLE的诊断。
  均质型(H型)。整个细胞核呈一片模糊而均匀的荧光。H型的ANA主要由抗脱氧核蛋白抗体组成。高滴度的H型ANA主要见于SLE,而低滴度H型ANA偶可见于药物性狼疮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斑点型(S型)核内荧光呈颗粒状。是由抗Sm抗体,抗SSB/La抗体、抗Scl-70抗体等多种抗体组成。
  因此S型ANA可见于SLE,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硬皮病(PSS),干燥综合征(SS),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PM或DM)等自身免疫病。
  约99%(86%~100%)的活动期SLE患者ANA阳性,其滴度也常为1:80,但它的特异性差。ANA阳性本身不能确诊任何疾病,但ANA阳性且伴有特征性狼疮症状则支持狼疮诊断。ANA阴性几乎可除外SLE的诊断。
  抗DNA抗体主要为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ds—DNA抗体主要见于SLE患者,其他疾病及正常人很少出现,是SLE的诊断标准之一。高滴度的抗ds-DNA抗体不仅表示疾病的活动性,而且提示疾病累及肾脏的可能性。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是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可以鉴别侵蚀性、非侵蚀性类风湿关节炎(RA),是IgG型为主的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抗C
CP抗体阳性的RA患者骨破坏较抗CCP抗体阴性者严重。抗CCP抗体大于50AU/ml即可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有较高诊断意义。
  病例及分析
  患者女性,46岁,口渴多饮1年,因尿频尿痛3天于门诊就诊。既往无疾病史记载.父亲及哥哥均患糖尿病。
  查体:T36.5,BP120/80mmHg,身高156cm,体重75KG,双肺未闻干湿啰音,心率76次/分,律齐,腹平软,左上中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叩痛阴性,下肢无水肿。
  初步诊断:2型糖尿病可能性大 膀胱炎
  辅助检查: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和OGTT+糖化血红蛋白
pt100骨髓常规检查

  (一)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
  1。过氧化物酶(POX)染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多呈强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呈阴性反应。P0X染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最有价值。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
  【参考值】
  成人NAP阳性率10%~40%;积分值40~80分.
  【临床意义】
  (1)感染性疾病:急性化脓菌感染时NAP活性明显增高,病毒性感染时其活性在正常范围或略减低。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NAP活性明显减低,积分值常为0分。类白血病反应的NAP活性极度增高,故可作为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鉴别的一个重要指标。
  (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减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NAP积分值多增高;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一般正常或减低。
  (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NAP活性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活性减低。
  (5)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
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等NAP活性中度增高,恶性组织细胞病时NAP活性降低。
  (6)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雌激素等NAP积分值可增高。激励相容
  3.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染
  【临床意义】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呈强阳性反应,但单核细胞中的酶活性可被氟化钠(NaF)抑制,故在进行染时,常同时做氟化钠抑制试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但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因此,本染法主要用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
  4。糖原染(又称PAS反应)
  【临床意义】 
  (1)红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幼红细胞呈强阳性反应,积分值明显增高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呈细颗粒状或均匀淡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淋和幼淋细胞常呈阳性反应,弱阳性反应物质呈粗颗粒状或块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单核细胞大多为阳性反应,呈弥漫均匀红或细颗粒
状,有时在胞质边缘处颗粒较粗大.PAS反应对三种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参考价值。
  (3)其他:巨核细胞PAS染呈阳性反应,Gaucher细胞PAS染呈强阳性反应,腺癌细胞呈强阳性反应。
  几种常见急性白血病的细胞化学染结果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46: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524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急性   白血病   抗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