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专题 第1课 语言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语言的演化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受
  吕叔湘(1904-1998),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高校(现南京高校)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高校人类学系、伦敦高校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高校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高校中国文化争辩所争辩员、金陵高校中国文化争辩所争辩员兼中心高校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争辩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争辩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语言争辩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主要
作品
  代表作品:《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
评价
  当代有名的语言学家。
(二)人物轶事
不懂就问的吕叔湘
吕叔湘应邀参与一个教学阅历沟通会。因有事耽搁,到会时已有人发言,他便静静地挨着张志公坐下,听了一会儿,觉得很生动,低声问:“这位是谁?”张志公在一张纸片上写了“刘朏朏”三个字递给他,吕叔湘看后琢磨了一下,指着“朏”字问张:“这是什么字?怎么念?”张志公说:“人家都叫她刘朏(fēi)朏,我查过字典,应当念第三声(fěi)。”吕叔湘是当代知名的语文大师,在一般人看来语文大师而不识“朏”,实是丢面子的事,但在吕叔湘看来,汉字既这样多,这样简单,就是字数有限的《新华字典》,生怕博学之士,也难以认全……
背景链接
《语言的演化》选自《语文常谈》,《语文常谈》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第六篇,原标题是《古今言殊》,包括“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和“从文言到白话”等四个部分。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朱51you(xī)    2.探(kuī)    3.(zhuī)
4.(luò)      5.(yīn)          6.(mù)
7.引(qínɡ)    8.水(bènɡ)      9.服(pú)
10.匍匐(pú fú)  11.脏(yí)        12.忌(huì)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论      (2)搁
(3)卡      (4)淋
2.语境辨析法
(5)火灾发生时,家中只有邢先生一人在睡(jiào),(jué)察出状况不对,他来不及穿衣服,就翻到了北侧的窗外。
(6)他拿马(zhá)时,不当心被(zhā)破了手,马上包(zā)了一下。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久而久之:指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2.朝发夕至:早晨动身晚上就能到达,形容路程不远或交通便利。
3.欺人太甚:欺侮人太过分,令人不能容忍。
4.席地而坐:在地上铺了席坐在上面。后泛指在地上坐。
5.夜以继日:日夜不停。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没有铁路工人日夜不停地夜以继日的奋战,天堑就不行能化为通途,就不行能有万里之遥朝发夕至,更不行能有傲视世界的高铁第一速度。
辨析:“夜以继日”指日夜不停。与前面“日夜不停”重复,故“夜以继日”运用错误。“朝发夕至”运用正确。
Ⅱ.易混辨析
1.留传vs流传
课本
原句
  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
辨析
  都有“传下去”之意。“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后面一般跟消息、故事等名词;“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后面一般跟技艺、遗产等名词。
即境
活用
  大禹治水的故事,始终流传到现在,张先生祖辈留传下来的瓷器上就刻有大禹治水的画面。
2.掩盖vs掩饰
课本
原句
  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
辨析
  相同点:都有“不让发觉”的意思。
不同点:“掩盖”指从上面盖住,如“鲜花掩盖了林中小路”;也指隐瞒,隐蔽,如“掩盖冲突”“掩盖罪行”。“掩饰”指设法掩盖(真实的状况),如:掩饰错误、掩饰喜悦。
即境
活用
城轨  违纪违法后的华丽掩饰并不能掩盖曾经的肮脏,违规修、违规建、违规用,这是一种可怕的行径,更折射出当地某些官员的肆意妄为。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1.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                               
明确:(1)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
(2)分类说明语汇变化的主要内容。
(3)简要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2.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照旧是谈论文的范畴,对谈论文而言,论证思路是很重要的。请大家结合课文题目、三个小标题和具体内容,分析这篇课文的论证思路。
答:                                8866小游戏
明确:本文题目是“语言的演化”,作者第一部分先用一个大家很生疏也相对浅显的素材证明白语言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前提,即我们先得确定“语言是演化的”,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连续探讨“语言是如何演化的”,作者正是依照这个思路来谋篇布局的。
其次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1.厘清语言演化的规律及其具体表现。
2.学习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瓷路3.品尝课文精确     通俗的语言特点。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中谈到朱熹听不懂孔子和弟子们的谈话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作者为什么选中朱熹来听孔子讲话作为例子?
答:                               
明确:运用了假设说明和举例说明。古今言殊,但谁也没有听到过古人的讲话,吕叔湘举了这个例子,人们一下子就明白了。选中了朱熹去听孔子讲话,由于朱熹是南宋的儒家大师,为《论语》做过注解,是孔子思想权威的解释者。连他都听不懂,说明不是对儒学的理解水平问题,而是语音、语法、词汇问题了,这样很有典型性。
2.“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受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很多多方言。”其中“同一种语言”指的是哪些语言?
答:                               
明确:结合文段内容的表述,可以推知,指的是“同一民族、同一时代的语言”。(留意并非指“同一民族的语言”或“同一民族、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语言”,要留意联系上下文来做出推断。)
3.“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共有哪三种情形?请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再用四个字来概括。
    情形
概括要求
gis技术第一种情形
其次种情形
第三种情形
一句话概括
意义没有转变,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
意义没有转变,使用受到限制
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
四个字概括
不能单用
使用受限
已经不用
(二)阅读其次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4.“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为什么课文先从语汇说起?为什么重点写语汇的变化?
答:                               
明确:比较起来,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变化也最快、最显著,它体现着语言演化的特点。而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语音,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的变化。
5.语汇的消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                               
明确:(1)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逝而消逝;(2)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消灭而消灭;(3)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6.古今词义的变化有哪些类型?
答:                               
明确:(1)词义的扩大,如“江”“河”;(2)词义的缩小,如“肉”“谷”;(3)词义的转移,如“涕”“信”;(4)词义的弱化,如“很”“普遍”。
(三)阅读第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7.第三部分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语音变化?
答:                               
明确:(1)语言的押韵变化举白居易的诗句。(2)语言的平仄变化举李白的诗句。(3)形声字变化举生活中常见的字的读音。
(四)结合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8.本文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男画报
答:                               
明确:假设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比较说明、引用说明。
9.语言通俗、精确     、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依据要求回答问题。
(1)“第三种情形是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依据一般说法,“尽管”一词所带的分句是放在前面的,作者为什么要把它放在后边?
答:                               
明确:作者把“尽管”一词所带的分句后置,用的是复句的倒装形式,其作用是突出、强调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可是总起来看,假如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删去“假如把虚词除外”行不行?为什么?
答:                               
明确:不能删去。由于从古代汉语进展到现代汉语,语法的变化不少,除少数表现在词序不同外,多数是虚词所起的语法作用而构成的古汉语的特殊句式。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如何使说明文的语言精确     、通俗
[写法领悟]
1.语言精确     表现在:①用词精确,留意分寸。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肯定的文体”,这句话中的“而”“与”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已习惯于用“而且”“和”来表达;只有作特殊的文笔处理,才用“而”“与”。由此可见,上述句子中用“只”与“肯定的”对“见”与“文体”进行限制,就格外精确,很有分寸。②用语严密,无隙可乘。如“假如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这句中,“把虚词除外”用得就很严密,由于古汉语中大量使用虚词的确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且较常见的虚词还构成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2.语言通俗表现在:①少用术语。本文是一篇语言专著,是社会科学说明文。但作者在《语文常谈·序》中说,这是“有关语言文字的普及性文章”。由于作者心中有宽敞读者,所以文章里特地术语用得极少。即使说明比较特地化的语言学问,如押韵、平仄……也说得很浅明,并且适可而止。②用浅显易懂的实例说明抽象的科学道理,如说明语言也像世界
上万事万物那样进展变化这一相当抽象的道理,便用一个假设举例,像讲故事一样加以说明。总而言之,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的而不用生僻的例子,因而极易理解。
1.语言精确     
精确     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说明文的语言要不得半点的夸张,事物是什么就是什么。说明文语言精确     ,并非肯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比如“大约”“左右”“可能”“估量”,这些词语也同样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精确     性。比如《中国石拱桥》在写赵州桥的修建年月时就写“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由于赵州桥建筑的精确     年月已无从知晓,所以作者虽用了“左右”,但是更体现出作者敬重事实,给我们的信息也反而更精确     。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41: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524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语言   变化   说明   高校   语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