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

圣格国防科技大学
四平师范学院
    历史沿革 折叠 编辑本段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52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7月11日中央军委主席签发命令,任命陈赓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2]1953年1月30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批准成立中共军事工程学院委员会。8月26日为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学阔步前进的国防科技大学员开学颁发《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训词》,为学院题写《工学》报名。1953年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贺龙、、等中央军委首长为学院题词。1954年2月周恩来召开国务院各部、委及中央军委各总部、军兵种负责人会议,研究解决军事工程学院师资问题。1958年3月26日学院举行第一期学员毕业典礼。1959年12月31日中央军委决定,将炮兵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分出,分别组建各兵种的工程学院。1960年6月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学院成立原子化学防护系。1965年5月5日中央军委决定,军事工程学院划归国防科委建制领导。[1]1966年哈军工被迫转业改制,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院系也做了调整,改建和新建了火箭工程系、计算机系。1969年12月20日国防科委传达中央军委指示:根据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和实行三结合的原则,一批第一次世界大战地图
简并引物院校要分建。经国防科委和各总部、军兵种协商后决定:学院主体(院直领导机关、4个系及基层单位)内迁到长沙;航空工程系迁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原子工程系迁往四川省重庆市北碚,组建重庆工业大学;舰船工程系留哈尔滨,改名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改名哈尔滨工程大学;风洞实验室,改名风洞研究所。1970年2月15日起哈尔滨工程学院归七机部领导。国防科技大学长沙工学院1970年正式被肢解分迁。其中主体,导弹工程系(1966年改建为火箭工程系)、电子工程系、1966年新建的计算机系以及基础课部和院机关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1971年12月3日国务院业务组和军委办公会议批准,长沙工学院的任务,主要为七机部培养技术人员,同时兼顾国防科委直属研究院、基地和第二炮兵、湖南地区的需要。学院设3个大队(系)、8个专业、一个研究所、5个研究室、2个工厂。1973年7月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重庆工业大学,原哈军工(哈工程及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有关专业迁回哈尔滨工程大学。原军工二系调归长沙工学院建制。1976年3月学院5个专业、138名学生到北京、上海研究所、工厂进行毕业实践。1977年3月20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学院专业、体制再次进行调整。院机关设四部一办,下设4个系(不含核武器系)、22个专业,1个研究所、1个工厂。1978年5月巨型机方案论证和协作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巨型机名称为“785”工程。国防科学技术
大学1978年6月6日国务院、中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央军委批发《关于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通知》〔国发(1978)110号文件〕。将长沙工学院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列入解放军序列,执行兵团级职权。1979年4月21日国防科委颁发国防科技大学体制编制表。下设3个部、9个系、23个专业、39个教研室、13个研究室。1997年,进入“211工程”序列。2006年,进入“985工程“序列,也是军队唯一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行列的院校。    学术研究 折叠 编辑本段    科研机构 折叠  截止2014年,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工程研究中心。建有高性能计算中心、质量与可靠性保障中心等2个科研公共服务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陀螺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学技术大学ATR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光子/声子晶体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电子功能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空间仪器工程研究中心(由国防科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与上海航天电子有限公司联合成立)    科研成果 折叠  论文发表2006年,国防科技大学发表SCI论文321篇、EI论文52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28篇,89篇论文被SCI引用177次,国内引用近3000次。由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少刚、关鑫璞等于2006年发
龚绮表于《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PIER》的论文《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by mixed conducting/dielectric objects using higher-order MOM》获得“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称号;卢锡城于2006年发表于《中国科学E辑》上的论文《虚拟计算环境iVCE:概念与体系结构》和计算机学院窦文2004年发表于《软件学报》的论文《构造基于推荐的Peer to Peer环境下的Trust模型》获得“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称号。类别2006数量2007年数量SCI321篇191篇EI527篇707篇ISTP420篇458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26篇2379篇SCI引用89篇177次116篇286次国内引用2412次4331次
>dpl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20: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519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