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边界层实验指导1213

平板边界层实验指导
一.实验目的
1)测量平板边界层流速剖面,加深对边界层概念的认识;了解层流和湍流边界层的差异。 2)掌握热线风速仪和皮托管测速技术。 二.实验原理
U 大Re 数绕平板流动,在平板边界附近有一个薄层,流速从平板处的零值,经过该层迅速增大到接近来流速度U ,此薄层被称为边界层。通常定义0.99u =处到平板的距离为边界层厚度。
在平板的前段,边界层内流动呈层流状态,即层流边界层。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1,原点在平板前端,x 轴沿来流方向,轴垂直平板。定义局地雷诺数y Re x Ux
ν
=
,ν为流体的运
动学粘性系数。从平板前端向后,在某个x 位置以后,Re x 足够大,边界层内流动变得不稳定;继续向后,当Re x 超过临界值Re xc 后,边界层内流动发展为湍流。Re xc 被称为转捩雷诺数,其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来流湍流度、平板粗糙度和其他扰动等。对光滑平板边界层的观测研究表明,在低湍流度风洞中(湍流度低于1%),Re xc 可达;对于较大的来流湍流度,Re 610xc 也可
以低至几千甚至几百。
在层流边界层中,粘性力与惯性力同量级。除平板前端外(Re 100x <),层流边界层流速剖面满足Blasius 解,即()u Uf η′=,f
满足
20
0,0,1f ff f f f ηη′′′′′+=⎧⎪
′===⎨⎪′=∞=⎩
--------------------(1)
其中η=
该速度剖面如图2所示。相应地,层流边界层厚
度c δ≈从固壁向外,湍流边界层可分为粘性底层、过渡区和湍流核心区。在粘性底层内,分子粘性应力远大于湍应力,流速呈线性分布。在湍流核心区,情况正好相反,分子粘性可略,
流速呈对数分布。设u u u +
∗=,yu y ν∗+
=,其中u
为脉动平均流速,u ∗=为摩擦风速,w
τ为壁面上的切应力,ρ为流体密度。在粘性底层
u y +=+,-------(2-1) 在湍流核心区
1
ln u y κ
++=
C +
,-------(2-2)
常数和由实验确定。对于光滑平板,有实验给出κC κ=0.4,C =5.0,不同研究者给出的系
数有差异。除上述理论解外,湍流边界层流速剖面也可近似表述为指数形式,
()1n
u B y ++=-------(3-1)
1n
t u y U δ⎛⎞
=⎜⎟⎝⎠
,-------(3-2) 其中t δ代表湍流边界层厚度,系数B 和指数由观测确定。对于光滑平板湍流边界层,有实验给出,当Re 时,
n 510≈B =8.3,=7.0。可依据速度剖面的不同区分层流边界层和湍流边界层。 n 三.实验设备
气动实验台,热线风速仪,皮托管。
本实验在气动实验台上进行,实验装置见图2。在其实验段平行于风速方向安装有光滑平板,平板长300mm。本实验采用皮托管或热线风速仪测量风速,皮托管或热线风速仪固定在螺旋测微仪上,转动
候顺利螺旋测微仪可以改变皮托管探头位置。平板可上下移动,以改变y 值。当使用皮托管测速时,皮托管测得的动压经过压力传感器显示出来,两分钟内读取60个瞬时风速,进行平均,可得出平均风速。(本实验中,气流湍流度较大(不低于5%),对应转捩雷诺数,在来流速度下对应转捩位置4Re ~10xc 5m/s ~2c x mm 。考虑到平板前端存在边缘效应,因而此时无法观测到层流边界层。)  四.使用皮托管测速实验步骤
1)熟悉仪器设备和信号采集与分析软件;记录室内温度和气压。
2)将平板安装到气动实验台出风口下方,旋转螺旋测微仪,将皮托管探头贴于平板表面,
作为第二个测点,此点值为皮托管半径(注第一个测点,风速=0); 记录探头到平板前缘距离(y =0y x 值)
3)开启风机,将风速调至适当大小,待风速稳定后,读取该测点风速;
4)逆时针旋转螺旋测微仪,测量不同处的风速。从平板向外测点间距逐渐增大,从开始的0.125mm,根据风速变化情况,增大到0.625mm,再增大0.5mm,直至风速基本不变,这说明到达外流区。在外流区测三点风速作为风速均值; y 5)改变平板位置,重复执行第2步至第4步。 6)改变风速大小,重复执行第3步至第5步。 五.数据分析和讨论
1) 计算粘性系数和空气密度,计算公式
89
52
远志明1.78910/288.15T N s m μ−⎛⎞=×⋅⎜
⎟⎝⎠
a
a p RT
ρ=
,287.063//R J kg K =,T 为绝对温度。 2) 绘制随的变化曲线,估计边界层厚度u y δ,分析可能引起δ估计误差的原因。
十二五末期
3) 绘制不同风速下边界层厚度随x 的变化图,并与层流边界层厚度公式进行比较,判断该处边界层是否层流边界层;若为湍流边界层,拟合
t
x
δ随Re x 的变化规律。
4) 对层流边界层,计算各观测数据对应的无因次风速
u
U
和无因次变量η,与Blasius 解进行比较。
5) 对于湍流边界层,以lg
u
U 为纵轴,以lg t
y δ为横轴作图,并通过数据拟合确定公式(3-2)的指数;讨论随n n Re x 的变化。
附录  绘制Blasius 解的参考程序(Matlab)
% This file is to settle the Blasius solution with the method of Runge-Kutta.
% f1 stands for the function f
% f2 stands for the function df1/du % f3 stands for the function df2/du
f(1:3,1:100)=0; f(3,1)=0.33206; x(1:101)=0;
% h stands for the step length;
h=0.2;
% k1, k2,k3,k4 stands for the coefficient of Rung_Kutta of f1 k=[0,0,0,0;0,0,0,0;0,0,0,0];
for i=1:100;
k(1,1)=f(2,i);
k(2,1)=f(3,i);
k(3,1)=-f(1,i)*f(3,i)/2
k(1,2)=f(2,i)+h*k(2,1)/2;
k(2,2)=f(3,i)+h*k(3,1)/2;
k(3,2)=-(f(1,i)+h*k(1,1)/2)*(f(3,i)+h*k(3,1)/2)/2;
k(1,3)=f(2,i)+h*k(2,2)/2;
k(2,3)=f(3,i)+h*k(3,2)/2;
k(3,3)=-(f(1,i)+h*k(1,2)/2)*(f(3,i)+h*k(3,2)/2)/2;
k(1,4)=f(2,i)+h*k(2,3);
k(2,4)=f(3,i)+h*k(3,3);
k(3,4)=-(f(1,i)+h*k(1,3))*(f(3,i)+h*k(3,3))/2;
f(1,i+1)=f(1,i)+h*(k(1,1)+2*k(1,2)+2*k(1,3)+k(1,4))/6;        f(2,i+1)=f(2,i)+h*(k(2,1)+2*k(2,2)+2*k(2,3)+k(2,4))/6;        f(3,i+1)=f(3,i)+h*(k(3,1)+2*k(3,2)+2*k(3,3)+k(3,4))/6;        x(i+1)=x(i)+h;
end
%====================  plot  ===================
figure;
h1=plot(x,f(1,:),'linewidth',1.5);
set(gca,'linewidth',1.5);
ylabel('无量纲流函数F','fontsize',14);
xlabel('无量纲坐标yita','fontsize',14);
现代经济信息print('-dpng','-r300','F:\Blasius\F.png');
figure;
h2=plot(x,f(2,:),'linewidth',1.5);
axis([0 20 0 1.1]);
hold on;plot(x,ones(101),'--k','linewidth',1.5)
钴60
set(gca,'linewidth',1.5);
独眼喙鼻畸形ylabel('无量纲流速u/U','fontsize',14);
xlabel('无量纲坐标yita','fontsize',14);
print('-dpng','-r300','F:\Blasius\u.png');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3:22: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503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边界层   平板   湍流   风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