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的魅力]纹身手稿

[手稿的魅力]纹身手稿
    在北京什刹海西边,有许多大宅院,其中有一处是郭沫若的故居,现在是郭沫若纪念馆。纪念馆珍藏着有关郭老的许多珍贵的文物资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手稿,包括他在日本第二个10年期间作古文研究的全部手稿。
    七七事变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回国请缨抗战,手稿就留在日本。一直到50年代,才辗转寻到这批手稿。郭老为此欣喜万分,在手稿的书箱上用含有魏晋笔意的楷书写上“沧海遗粟”四个大字,还用小楷写下了这批手稿失而复得的经过:“余以一九三七年七月回国后,此箱物稿遗留日本垂二十年,自以为不可重见矣。直至今年四月始由陈诚同志由日本携回,实属喜出望外,题此以志始末”。馆内的书刊文物精品当然是不少的,以笔者愚见,其镇馆之宝,当是这批手稿本
    手稿本就是作品的手写原本。手稿本大致可以分为:1、原稿本――作者亲手书写的稿本;2、清稿本――由他人抄录后再由作者亲笔加以批注、考证、修改的稿本;3、写样待刻稿本――在拟定版式、尺寸、字样后,按刻书要求重写一遍之写样,有时写了样而未刻保存下来,也就成为手稿本。也有一种刊印以后的修订稿本。手稿本一般都是孤本,留存下来不
易。宋、元人的稿本几乎没有了,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手稿残页,现在已成为深藏秘宫的书法墨宝。民国时期的稿本虽然不至于珍贵到这个程度,但从本文所举的几个例子也可以看出稿本的收藏价值
    稿本的价值主要在于这是研究作者的第一手资料,后人可以从稿本的删改、增补、校订,看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认识过程,了解作者撰写的真实想法。
    章太炎的《汉微言》,是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钱粮胡同时撰写的,其中有许多描写袁世凯的地方,对袁极少微词,这和他大闹总统府的态度大相径庭,这是人们看到该书初版本后的印象。但后来发现了章氏的稿本,才知道原来章在原著中对袁颇多指斥,且言词激烈,终于看到了他当时的真实思想感情。
    稿本也是最好的校勘对照本,它是一本书的最初形态,没有传写翻刻的谬讹,也没有后人的妄改臆删。即使是刊印过的修订稿本,可以用来校正后来印本的失误,补阙拾遗,纠谬订讹,也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纪念意义。
    还有一种是经名家之手校改过的手稿,同样是十分宝贵的。有一部《苏俄的文艺论战》,
系任国桢编译,1925年作为未名丛刊出版。这本书的出版,得到鲁迅的关心和帮助。任国桢1924年11月译完此书后,鲁迅为之校阅,并于1925年4月12日作《〈苏俄的文艺论战〉前记》。由鲁迅校阅的这部译稿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翻开这部译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鲁迅校改的笔迹。他不仅注意译文内容的修改,而且注意用字遣词的准确和通俗,从分段到出版款式,以致排印几号字都一一标明。由此可见为培养青年,鲁迅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
    有些手稿,因为独此一份,即便它不是出于名家之手,也可能同样具有价值。南京年轻学者薛冰介绍过一种手稿本《中国土地问题概述》,实际上是一份毕业论文,作者是金陵大学的一位学生,写稿时间大约在抗战前一二年。书稿颇有史料价值,比如说到农民苦状,列有“”一节,举出30多种,多数为今人闻所未闻,像一种叫“百哥洋”的,本金一元,隔日付息一角,延付一次利息加倍。贫苦农民受盘剥之酷,由此可见一斑。书稿写在一种漂亮的稿纸上,以绿油墨在优质毛边纸上印出行格和边栏,版口上端以铅字排出“金陵大学文学院毕业论文”字样,这是完全依雕版书的形式了。
    自注手迹本,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手稿本。如北大图书馆有一本《从文子集》,书中所收
6篇小说的空白处,都留有作者沈从文写的批注。藏书家姜德明还有1934年10月上海生活书店初版本《边城》,这本书也有作者沈从文的修订手迹。其中一些批注颇具史料价值。
俄亥俄    比如,写于《边城》中有这样两段,时间是1936年3月间:
    三月二十一看此书一遍。觉得很难受,真像自己在那里守灵。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的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读过《边城》的朋友,可以从这些批注中品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这部著名小说的理解。
    名人手稿是研究者、收藏家竞相索取的宠儿。其实不仅在今天。想当年,廖平子在澳门创办《淹留》杂志,全是清一的手写本。每期只出15份。蔡元培每期必买,甚至出几十倍高价购买。
撒切尔主义    作为民间收藏来说,要寻郭沫若手稿本这样的稀罕物当然是有难度的。名人手稿之所以珍贵还在于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手稿基本上都是孤本,保存不易。茅盾的《子夜》能
煤田地质与勘探完整无损地保存至今,全赖他的二叔沈永钦(当时在交通银行做事)。茅盾把《子夜》手稿托付给他后,沈永钦即把它锁入银行的保险柜中。60多年后,手稿影印本《子夜》才得以问世。与《子夜》相比,瞿秋白一批手稿的留存就艰险得多。1927年2月,瞿秋白离开上海前将自己的一批文稿交亚东图书馆(实际上是一家出版社)老板汪孟邹,商定出一本《瞿秋白论文集》。文稿刚开排,发生了“四一二”,书出不成了。汪孟邹就把文稿放在租界一家银行的保险柜里,每月付保险费。待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租界也不保险了。汪把稿子又托郑超麟保管,这中间还经过瞿秋白的好友、《出版月刊》编辑谢澹如保管了一段时间。抗战胜利后,郑超麟把稿子送还亚东编辑所,不料阴差阳错,稿子不知被汪孟邹塞到亚东所的什么地方了。解放后,瞿秋白夫人杨之华通过郑振铎向汪孟邹要文稿,汪一下子不到,杨之华对他说,要陈毅市长向你讨。汪急了,动员亚东编辑所所有的人一齐动手,翻箱倒柜。终于在放纸型的几十只铅皮箱中到这部稿子。汪孟邹捧着瞿秋白的稿子,跪在天井里,朝天叩头说:“祖宗有灵,保佑我了!”杨之华收到文稿后,写了一封很热情的感谢信,并送了一部鲁迅编的瞿秋白译文集《海上述林》给汪孟邹。这真应了萧乾先生的一句话,萧老说:“别人家的东西什么弄丢了都好赔,惟独人家的稿子丢了不好赔。”
财迷微博
    有些手稿得以保存更是奇迹。前几年,《团结报》上曾有一篇文章谈俞平伯《红楼梦辨》手稿失而复得的掌故。作者许宝揆是俞先生的内弟。文章说,那年平伯先生在上海以3个月时间写出了《红楼梦辨》,精神上一轻松,兴冲冲抱着一大捆红格子上誊写清楚的稿子,出门看朋友。晚上回家却愣住了,原来乘黄包车时,把稿子卷放在车座上,下车忘拿了。这下如风筝断线,无处寻了,俞先生当然急得要命。不料过了几天,顾颉刚先生(或许是朱自清,作者记不清了)来信说,他在马路上看见一个卖旧书的鼓儿摊上赫然放着一叠文稿,走近一看,原来是俞先生遗失的大作。惊愕之下,立即买了下来,这部手稿才得以完璧归赵。xrk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29: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474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手稿   作者   稿子   稿本   价值   文稿   批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