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中学高三历史周练

高二历史周练试题2017.09.30
命题人:宋伟敬审核人:孙席军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
1、西欧中世纪,“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的管辖。类似的情形,在我国西周时期
A.可能出现,周天子通过层层分封间接控制天下
B.可能出现,地方百姓只服从自己宗族长的管理
C.不可能出现,周天子对臣属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D.不可能出现,周天子与臣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2、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A.明亲疏的家族追求      B.辨等级的阶级理论
C.重家庭的人伦观念      D.别长幼的宗法意识
3、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由此可见,“推恩令”有效地解决了封国问题的原因是
A.王国从此受汉郡管辖B.西汉从此不再有王国
C.王国嫡长子没有领地D.列侯数多则王国力弱
4、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5、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A. 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 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C. 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 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6、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2013苏州中考作文
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妇科学A.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B.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
7、《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曾对自己身后国家政治制度提前作出安排“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这一安排
A. 形成了君主与大臣相互制约的局面
B. 奠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
C. 顺应了民主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
D. 遵从了“禅让制”的古代传统
8、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9、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摸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
A. 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 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C. 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诡辩论D. 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0、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诸多封建盛世,如“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晚清时期出现的“同光中兴”与之前的封建盛世最大的不同是
A. 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
B. 西方国家开始侵略中国
C. 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起步
D. 出现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11、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写道:“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这份报道应该发布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2、在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反帝之后,清廷主管外交的大臣许景澄、袁昶联名上书道:“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对这份上书最准确的理解是
A.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B.两人反对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
C.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开展反侵略斗争矛盾尖锐
D.两人反对清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灭洋”
13、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14、“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此事反映了
A.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    B.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
C.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    D.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
15、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的成熟。”以下属于这一时期政治上成熟的表现的是
A.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B.到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C.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16、1937年8月,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中国妇女慰劳抗战将士大会陈词:“我们要保全国家的完整,保护民族的生命,应该尽人人的力量,来抵抗敌人的侵略,我们妇女也是国民一分子,打仗的时候男子要上前线杀敌,后方工作是我们的责任。”宋美岭意在强调
A、争取国家胜利是公民的基本责任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存在的重要性
C、前线杀敌和后方工作同是胜利的保障
D、男子妇女均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责任
17、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地区间争夺,使得国家
衰落,改变这种困境的是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
该学者试图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A、全民族抗战促进了中央和地方的整合
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地区间对抗
苏黎世金融
C、地方主义是造成国家衰落的主要原因
D、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开始形成
18、林则徐在《拟喻英吉利国王檄》中曾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怀柔绥远,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以富庶,赖有此也。……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又外国之呢羽毕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成织。……外国所必须者,曷可胜数,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林则徐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②中国是世界的重要原料供应地
③打开国门学习西方是强国富国之路④保持两国贸易关系对双方都有利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19、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
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A.爱国救亡精神B.自由开放意识    C.民主法治观念D.实业救国愿望
20、下列表格中的史料和结论,不能由所给史料直接推导出史论。需要补充史料,才可以直接推导出史论。下列补充史料,可以直接推导出史论的是
A. 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蒋介石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日军的战役
B. 发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在此会战中,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
C.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对华北地区日伪军发动了进攻战役
D.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21、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
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
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22、24.太平军占领上海后,清朝海关瘫痪。以下图所示为1854年的一段公告,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谨告在华美国商人:签名于此的金能亨副领事奉命告知在上海的美国公民,他从美国驻华公使馆获得指令:鉴于目前的形势,只要清国允许其他国家的船只自由出入港口而无需交纳海关税,那么,美国船只也只需在出发港提交文件,而无需出具清国的海关结关证明。
A.清政府授予列强进出口免税特权
B.列强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C.外商利用租界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D.美国此举损害中国关税主权
23、2015年12月26日是诞辰122周年纪念日。他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正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的学说
A.坚持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全面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水性润滑剂24、1936年蒋介石和英国人李滋罗斯谈话时说:“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这说明
A.蒋介石已经预见七七事变的发生 B.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不抵抗政策C.抗战前蒋介石已有持久抗战的设想D.蒋介石决定消极抗战,等待英美援助25、香港《大公报》社评:“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自1946年之后,再也没有会面。悠悠五十九载,接近一个甲子。第一代的会面,间隔了第二代、第三代的跨越,如今第四代再会面,这样的‘历史剧情’,意义非凡。若江山有思,亦会动容。”这次会面
A.使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
C.国共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  D.使得由对抗开始走向和解
牙科手机维修26、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5:26: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474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政治   国家   发展   君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