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干预的作用特征与自稳态机制

针灸干预的作用特征与自稳态机制
维吾尔网站编辑推荐语
针灸调节作用的三大特征即双向良性调节、饱和调节、多靶点调节,针灸调节的根本机制是机体的自稳态机制对针刺干预的整合与利用,而自稳态机制是自组织系统的典型特征,自组织特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摘要]针灸疗法完全不同于药物疗法,现代针灸学总结了针灸调节作用的三大特征,即双向良性调节、饱和调节、多靶点调节,但对于这三大特征作用原理的认识并不深刻,原因是还原性的研究方法只能看到针灸调节的微观环节,无法看到整体状态下多靶点调节作用之间的协调与耦合,而这正是系统科学研究方法擅长探究的问题。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在针灸疗法防病治病的机制解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机制的本质应当是人体的自稳态机制和自组织原理。针灸调节的根本机制是机体的自稳态机制对针刺干预的整合与利用,而自稳态机制是自组织系统的典型特征,自组织特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针灸疗法并没有给机体输入任何能量及化学物质,却能够产生广泛的作用,对其原理的黄纪宪
探索,既往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微观发现,特别是对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或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在针灸调节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正是这些微观证据构成了现代针灸学体系的框架基础,而这其中的关键又得益于分析还原方法的广泛运用。但是,当现代针灸学考问针灸调节的本质是什么时,既往还原性的研究方法却无力做出回答,而这正是系统科学原理要解决的问题。
邮政专营
1  针灸调节作用的三大特征
针灸疗法具有两大优点,即适应证广泛和无不良反应。在调节作用方面具有三大特征,即双向良性调节、饱和调节、多靶点调节。
1.1  针灸双向良性调节 
针灸调节作用有四大规律,其中针灸双向良性调节是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也是针灸调节作用四大规律的核心。针灸双向良性调节作用不仅在疾病中有独特价值,还在保健预防中有重要意义。针灸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①可以同一器官系统中不同性质疾病,或能够调节同一器官系统不同性质的状态。几十年的大量探索证实,针灸疗法可以同一器官系统不同性质的疾病,既可以对该器官的功能低下状态进行反向调节,也可以对该器官的功能亢奋状态进行反向调节,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针灸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其实这两种反向调节只是针灸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规律的三种形式之一。传统针灸学理论认为,病分虚实,而针灸疗法既可以虚证也能够实证,这一作用规律得到了现代研究的证实。如针灸内关、太冲等穴位,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下降,也可以使低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升高;针灸足三里等穴位,可以抑制肠蠕动功能的亢进,也可以兴奋低下的肠蠕动功能;针刺内关穴既可以心动过缓,也能够心动过速;针刺阳陵泉穴既能够调节胆囊的高张力状态,也可以调节胆囊的低张力状态等。也就是说对于处于亢奋状态的器官功能,针刺穴位能够对其产生抑制作用;对于处于抑制状态的器官功能,针刺穴位能够对其产生兴奋作用。②能够调节同一种疾病过程中不同功能或作用相反的生
物活性物质水平。某一种疾病的病理过程,会有不同功能或作用相反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在生理状态下会维持某种平衡关系,当平衡被打破,一方会出现病理性偏高,另一方则会出现病理性偏低,而针灸疗法能够促使双方尽可能恢复原来的平衡状态。对不同功能或作用相反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双向良性调节,是针灸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规律的第二种表现形式。如针灸对脑血栓患者血栓素(TXB2)、前列腺环素(PGF去年的树教学实录1α)、血栓素/前列腺环素(TXB2/PGF)的双向调节,在血栓的形成过程中,TXB2、PGF是一对生物学作用相反的生物活性物质,针刺疗法在降低TXB科研能力评价2水平的同时,也能够升高PGF的水平,使TXB2/PGF中牟黑大蒜1α的比值趋于正常。③能够对同一种器官或同一系统在不同时间内的不同状态进行调节。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功能随昼夜变化而规律性波动,子午流注理论和针法就是这种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临床应用。生理学或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为了适应昼夜交替的环境变化,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也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许多生理功能在某个时区内表现出高涨状态(峰值时相),而在另外的时区内则表现出低下状态(谷值时相),且两种状态交替遵循一定的节律模式。研究发现,如果在某种生理功能的谷值期时区进行针刺,所展现出来的针刺效应往往以增强性为主;如果在某种生理功能的峰值时区进行针刺,所展现出来的针刺效应往往以削弱性为主,即针刺时间生
物学效应产生的基本规律。这一基本规律构成了现代时间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刺激腧穴对同一器官系统在不同时相内不同功能状态的双向调节,也称为针灸时机的作用规律,这是针灸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规律的第三种表现形式。
无论是针灸双向良性调节规律的哪一种形式,都与器官系统或机体功能状态的差异有密切相关性,不同性质或不同状态的功能对于针灸调节效应的性质具有决定性影响。如果生理功能处在亢奋的状态,此时针灸腧穴往往产生抑制性效应;如果生理功能处在低下的状态,
针灸往往产生兴奋性效应。研究发现,不但机体功能状态的性质对针刺效应的性质有决定性影响,而且在一定范围内,机体功能偏离正常状态的程度与针刺效应的大小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即如果机体功能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越严重,所显现出来的针刺效应越明显;如果机体功能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越轻微,所显现出来的针刺效应越不显著。针刺双向良性调节的过程、特点与药物的作用存在着本质性差别,临床应用过程中无需担心产生类似药物的不良反应。但对于“针灸双向良性调节作用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目前研究仍缺失关注。
1.2  针灸多靶点调节 
针灸多靶点调节是针灸作用的另一个基本特点。在整体状态下,针灸任何一个穴位都能够产生两大类效应,即节段性效应和整体性效应,朱兵教授将其称为特异性效应和光谱性效应。针灸多靶点调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对同一器官的多靶点调节,如针灸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就涉及到多种脑肠肽,包括一氧化氮(NO)、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5-羟胺(5-HT)、胆囊收缩素(CCK)等多种具有激素和神经递质或调质双重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在中枢水平和外周
水平广泛参与胃肠功能的调节。针灸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还涉及到肠道动力、神经-免疫-内分泌功能等诸多环节,但仍存在不同靶点调节作用之间有无协同效应以及如何协调的问题。
针灸多靶点调节的另一种形式是对整体状态下多器官的调节,如针刺足三里,可以调节肠功能、胃功能、胆系功能、大脑功能、血管功能、内分泌功能及免疫功能等。如此广泛的调节作用,只运用还原性的研究方法必然会丢失一些信息。机体是如何整合针灸多靶点调节作用的?该如何理解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调制作用?这也是系统科学所关注并研究的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33: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437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针灸   调节   功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