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分子间作用力的种类和作用

分子作用力的种类
   
分子间作用力按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电性的吸引力,因此考察分子间作用力的起源就得研究物质分子的电性及分子结构。分子间作用力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力.
  (1)取向力
    取向力发生在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由于极性分子的电性分布不均匀,一端带正电,一端带负电,形成偶极.因此,当两个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它们偶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两个分子必将发生相对转动。这种偶极子的互相转动,就使偶极子的相反的极相对,叫做“取向"。这时由于相反的极相距较近,同极相距较远,结果引力大于斥力,两个分子靠近,当接近到一定距离之后,斥力与引力达到相对平衡。这种由于极性分子的取向而产生的分子间的作用力,叫做取向力。
  (2)诱导力
    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以及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都存在诱导力。
    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由于极性分子偶极所产生的电场对非极性分子发生影响,使非极性分子电子云变形(即电子云被吸向极性分子偶极的正电的一极),结果使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与原子核发生相对位移,本来非极性分子中的正、负电荷重心是重合的,相对位移后就不再重合,使非极性分子产生了偶极。这种电荷重心的相对位移叫做“变形”,因变形而产生的偶极,叫做诱导偶极,以区别于极性分子中原有的固有偶极。诱导偶权和固有偶极就相互吸引,这种由于诱导偶极而产生的作用力,叫做诱导力.
    同样,在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除了取向力外,由于极性分子的相互影响,每个分子也会发生变形,产生诱导偶极。其结果使分子的偶极矩增大,既具有取向力又具有诱导力。在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也会出现诱导力。
  (3)散力
    非极性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粗略来看,非极性分子不具有偶极,它们之间似乎不会产生引力,然而事实上却非如此。例如,某些由非极性分子组成的物质,如苯在室温下是液体,碘、萘是固体;又如在低温下,和稀有气体等都能凝结为液体甚至固体。这些都说明非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着分子间的引力。当非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每个分子的电子不断运动和原子核的不断振动,经常发生电子云和原子核之间的瞬时相对位移,也即正、负电荷重心发生了瞬时的不重合,从而产生瞬时偶极。而这种瞬时偶极又会诱导邻近分子也产生和它相吸引的瞬时偶极。虽然,瞬时偶极存在时间极短,但上述情况在不断重复着,使得分子间始终存在着引力,这种力可从量子力学理论计算出来,而其计算公式与光散公式相似,因此,把这种力叫做散力.
总结以上所述,分子间作用力的来源是取向力、诱导力和散力。一般说来,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取向力、诱导力、激力都存在;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则存在诱导力和散力;非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则只存在散力。这三种类型的力的比例大小,决定于相互作用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极性越大,取向力的作用越重要;变形性越大,散力就越重要;诱导力则与这两种因素都有关。但对大多数分子来说,散力是主要的。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可从作用能反映出来.表1—1列出了某些分子的三种分子间的作用
能的大小。
刘震云表  一些分子的分子间作用能的分配
分子
Ar
0。000
0。000
8。49
8.49
CO
0.0029
0。0084
8.74
8.75
HI
0。025
0。1130
25。86
25。98
HBr
0。686
0。502
21。92
23.09
HCl
3。305
1。004
16。82
21。13
NH3
13.31
1.548
14。94
29。58
H2O
36。38
1.929
8.996
47.28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相邻原子间的强烈作用力称为化学键,分子与分子间则有比较弱的作用力,一般在10kJ·mol-1以下.共价键的键能是102数量级,而离子键晶格能则是102~103数量级。极性分子是一种偶极子,具有正负两极.当它们靠近到一定距离时,就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静电引力,但这种引力比离子键的晶格能弱得多。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作用力则是由极性分子偶极电场使邻近的非极性分子发生电子云变形或电荷位移而相互作用产生的,如O2(N2)溶于水中,O2H2O分子间的作用力就是这种情况.非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来自电子在不停运动瞬间总会偏于这一端或那一端而产生的瞬间静电引力。原子半径越大越容易产生瞬间静电引力。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这是典型的非极性分子,它们的液化过程,就是靠这种瞬间静电引力。由氦(He)到氙(Xe)半径依次递增,瞬间的静电作用力也依次递增,沸点依次升高. 
 
氦(He)抽搐症
氖(Ne)
氩(Ar)
氪(Kr)
氙(Xe)
沸点/℃
多普勒效应—269
-246
—186
-153
-107
沸点/K
北京星兆老年病医院
4
27
87
120
166
总之,分子间作用力是由分子之间很弱的静电引力所产生,物质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如沸点、熔点、粘度、表面张力等都与此有关。
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其能量约在1030kJ·mol-1间。F,O,N电负性很强,与H形成的共价键显较强极性,共用电子对偏于FON这边而使其为负极,H则为正极。当另外一个电负性强的原子接近H时,就会产生静电引力。氢原子和电负性强的X原子形成共价键之后,又与另外一个电负性强的Y原子产生较弱的静电引力,这种作用力叫氢键。可以表示为
X-HY
如第ⅥA族氧(O)、硫(S)、硒(Se)、碲(Te)的氢化物的沸点递变规律,由H2TeH2SeH2S喻大华囚徒天子光绪,随分子量的递减,分子的半径递减;随分子间作用力的减小,沸点递减。但分子量最小的H2O的沸点却陡然升高,见图。这是因为氧的电负性很强,H2O分子间形成了O-H反恐处突O氢键,所以H2O分子间作用力大于同族其他氢化物。ⅦA和ⅤA族氢化物沸点的变化规律中,HFNH3也显得特殊,这也是因为形成了FHFN-HN氢键。H2OHFNH3分子间的氢键,在固态、液态都存在,它们许多特性都可以用氢键概念加以解释。例如绝
大多数物质的密度,总是固态大于液态的,但H2O0℃附近的密度却是液态大于固态的。这是因为固态H2O(分子间存在OHO氢键,使它具有空洞结构,此时冰的密度就小于水,所以冰可浮于水面.
 
用上述这些简单的无机分子为例容易说明氢键的概念,但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却体现在生命化学中。生物体内存在各式各样的氢键。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石,它的官能团是 ,其中ON都可以形成氢键,一个分子的羰基氧( )和另一个分子的氨基(NH2氮间可形成C=OH-N氢键。DNA双螺旋结构中也有大量氢键相连而成稳定的复杂结构。
分子间氢键与分子内氢键
   
氢键可分为分子间氢键与分子内氢键两大类。一个分子的X—H键与另一个分子的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间氢键。例如,水、甲酸、乙酸等缔合体就是通过分子间氢键而形成的.除了这种同类分子间的氢键外,不同分子间也可形成氢键,例如:
    根据红外光谱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间氢键一般是成直线型(其理由见前面氢键的方向性的论述)。由于这样,水结成冰其晶体为四面体构型。即每一个水分子,位于四面体中心,在它周围有四个水分子,分别以氢键和它相连.
在某些分子里,如邻位硝基苯酚中的羟基O—H也可与硝基的氧原子生成氢键,即:
    这种一个分子的X-H键与它内部的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内氢键。
    红外吸收光谱表明,由于受环状结构中其他原子的键角限制,分子内氢键X—H…Y不能在同一直线上(一般键角约为150°左右).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会使分子钳环化。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一些性质的关系
 
1)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沸点和熔点
    气体分子能够凝结为液体和固体,是分子间作用力作用的结果。分子间引力越大,则越不易气化,所以沸点越高,气化热越大。固体熔化为液体时也要部分地克服分子间引力,所以分子间引力较大者,熔点较高,熔化热较大.
    ①稀有气体和一些简单的对称分子的沸点和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高。
    在稀有气体的原子里,电子云和核之间经常产生瞬时的相对位移,因而产生瞬时偶极,这样便产生了原子间的引力.从HeRn随着原子序数增加,原子核与最外层的电子联系相应减弱,相应的原子的极化率(在单位电场强度下,由分子极化而产生的诱导偶极矩,用表示)也增加,因而加强了散力。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原子间的相互吸引力,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越大,极化率越大,散力也越大,反映在沸点上随相对原子质量增大而升高。
    ②同系物的沸点和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高,这是因为同系物的偶极矩大致相等,电离能也大致相等。所以分子间引力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极化率的大小.由于在同系物中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的极化率也越大,因此沸点和熔点也就越高。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9:29: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436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扩散现象
标签:分子   极性   氢键   作用力   产生   沸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