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及其认识功能

首都电子商城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及其认识功能
(杜经国)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生,才能得到存在和发展,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历史学是一门很古老的学科,它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时代,原始人的“结绳记事”、“刻木记事”都是历史记载的一种方式。即使从孔子作《春秋》、希罗多德写《历史》(《希·波战争史》)算起,它在东方和西方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可谓源远流长。两千多年来,历史学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设有史官,记载军国大事,史学著述与儒家经典几乎处于同等地位,并称“经史”。从皇帝到一般读书人,诵经与读史可以说是两门必修的课程。这种情况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所反映,《水浒》里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开头两句就是“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有人甚至主张“六经皆史”。在古代西方特别是希腊、罗马,历史学也是很受重视的,虽然官方一般不设专门的修史机构,但不少大政治家同时也是大史学家,例如儒力斯·恺撒,他不但是古罗马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历史家,他的《高卢战记》就是一部史学名著。只是到了中世纪,由于神学居于绝对统治地位,救个学术式微,历史学也沦为神学的婢女,没有多少建树。
但自十四世纪“文艺复兴”以后,历史学又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成为一门历久不衰的基础学科,几百年中,名家辈出,派别林立。当前世界各国,历史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许多大学里设有历史系,一些科学研究机构还设有历史研究所。这些事实表明,历史学对于社会和人生是很有用处的,有很强的生命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很重视历史学。他们有一句名言:“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马思全集第三卷,第20页)虽然他们在这里所说的“历史科学”比我们今天所讲的历史科学所包含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但这恰恰说明他们对历史学的高度重视。另外,恩格斯在评论英国学者托马斯·卡莱尔所著的《过去与现在》一书时,针对他所散布的共产主义者怀疑和轻视“历史的启示”的谬论,曾指出:“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 (马恩全集第一卷,第650页)同志也特别强调历史学的重要性,他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党,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切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但是,近年来历史学的时运似乎不佳,社会上有些人认为历史学讲的尽是——些老古董,对现实生活没有什么用处,不值得去学;史学界也在议论所谓的“史学危机”,感到日
子不那么好过。大学历史系有些学生受到冲击,专业思想发生动摇,觉得学历史没有什么意思,不像人家学经济、法律、新闻乃至行政管理的那么时髦和吃香,有的甚至闹着要求转系。在这种情况下,更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人们为什么要学历史,或者说,历史学对于社会和人生究竟有什么用处。
湖南百科全说    历史是人的创造,有了人,才有人类的历史。但不要忘记,人也是历史的产物,如果古往今来,人们都不学历史,不懂历史,人也就不成其为人,而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大家知道,动物的生存和发展依靠是它的天赋和本能,即某种遗传密码,即使是在有严密组织和分工的蜂和蚁中也是如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今天的蜂、蚁同它们亿万年前的祖先并没有多大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是没有历史的,人们除非用拟人化的办法是写不出它们的历史来的。人却不同,人有智慧,是万物之灵。人的智慧虽然主要来自社会实践,但社会实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在这里,一个贡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历史知识。历史是人类的记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记录。通过学习历史,人们了解和吸取先辈的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实践,然后再把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留给后人。如此世代相传,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社会也就不断向前发展了。虽然历史知识的传播可以有多种途径,但历史学显然是最主要
的途径。一个明显的例证是:自有人类以来,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原始社会,但由于那时还没有文字,没有真正的史学,社会发展就非常缓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几千年,而这几千年的进步却远远超过那几百万年,这里面显然也有历史学的一份功劳。
    当然,历史有时也可能成为人们的重负,像马克思所说的“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马思选集第一卷第603页),延缓他们前进的步伐。西方著名史学家狄尔泰所说的:“人是什么,只有他的历史才会讲清楚。若人们把过去置诸脑后,以便重新开始生活,就会完全徒劳无益。他们无法摆脱过去之神,因为这些神已经变成了一游荡的幽灵。我们生活的音调是取决于伴随着过去的声音的”。(《梦》,见《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也含有这个意思。但这终究是属于次要的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克服的。而人作为理性的动物,他的本质就在于,他是靠积累过去各代人的经验和智慧来发展他的潜在能力的,这种积累就是历史知识。如果人们由于担心历史传统的消极影响,拒不学习历史,抛弃前人遗留下来的经验、智慧及其全部成果,一切都从头开始,那末,几百万年的历史就算是白过了,人类至今还只能在原始森林里游荡、徘徊。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一个不懂得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但这样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除非他生来就是个白痴。事实上,每个人都同历史知识结有不解之缘,他既是历史知
识的继承者,又是历史知识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传播者,只是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有人不那么自觉罢了。我国古代的著名哲学家老子和庄子似乎可以算是历史无用论者的祖师爷,他们主张“绝圣弃智”,要求“返朴归真”,把历史给彻底否定了,从而把人类也彻底否定了。但他们却又向前人学了许多“圣”和“智”,并且认真地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具有高度历史价值的智慧和知识。
    由此可见,历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可以说,没有历史学,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以上所说是就其总体而言的,至于它的具体社会功能,人们说法不一,但大致可以归纳为认识功能,借鉴功能和教育功能等方面,本文限于篇幅,仅就它的认识功能谈几点看法。
    历史学的认识功能是指历史知识在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里包含有非常广泛的内容。
    历史知识是人们认识现在和预见未来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它的现状入手,例如,世界的观状,中国的现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单位的现状,等等。但是,要真正认识一个事物,仅仅知道它的现状是远远不够的,知道现状,顶多只能说出它现在是这样,而不能回答它为什么是这样。这是由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的发展都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都有它的渊源和成因。只有了解它的历史,才能知道它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才能把握它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古人早就懂得这个道理。有一个说法,叫做“入其国,先观其史”。秦朝末年,刘邦率军攻破咸阳,将士们忙于抢夺珍宝财货,肖何却不凑这个热闹,而是带领手下人去寻皇宫和各个衙门里的“图籍”。这“图籍”就是秦朝的历史档案和各类公文,是了解历史和现状的依据。肖何后来当了丞相,并帮助刘邦制定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政策,并非偶然。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入乡问俗”,这个“俗”首先就是历史。中宋著名学者朱熹于淳熙六年(1179年),出知南康军,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调阅当地的郡志,了解历史沿革与风俗民情。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做调查研究的工作,在熟悉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施政方针。在日常生活中,这类事例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施密特正交化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在这个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中,历史学大有用武之地,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众所周知,建设具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所谓国情不仅指它的现状,也包括它的历史,而且主要是指它的历史。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个理论对我国的四化建设具有重大
的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这个理论是怎样提出来的?应该说,它首先是对我国历史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的产物。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别漫长,一八四零年战争后,虽然随着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但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居于绝对的支配地位,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很缓慢的,力量也十分微弱。这是解放前中国的基本状况,或者,叫做基本国情。对这个由历史发展所决定的基本国情有没有正确的认识,决定中国革命的成败。但是,在民主革命时期,从国民党御用文人陶希圣到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者,都极力夸大资本主义的发展,贬低封建主义的力量,认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有人还认为早在明、清时期甚至两宋时期中国历史就已进入所谓早期资本主义时代了。因而,以陈独秀为首的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者就主张把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奉送给资产阶级,而以王明为首的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者则主张革资产阶级的命。他们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的无知使革命蒙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幸亏以同志为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科学分析,指明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什么资本主义社会,除了存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之外,还存在着严重的封建势力,从而制定了一条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引导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全国解放以后,如果坚持这样一
个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的正确认识,那就应当承认,我们基本上是在封建主义的废墟上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肃清封建主义的严重流毒。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和路线的干扰,人们失此不图,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所勾画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蓝图照搬过来,在党外和党内大反资本主义和所谓的“资本主义复辟”。稍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西欧,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经过一系列生死搏斗后的产物,他当然要强调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却是一个受压迫的阶级,辛亥革命以后它也没有真正地掌握过政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它又是无产阶级的盟友。说它在新中国成立后要搞什么复辟,真不知从何谈起!结果是放过了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使它在“文化大革命”中差一点真的复了辟,这是何等惨重的教训!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坚持从我国的历史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经过将近十年的探索,终于形成丁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完整理论,虽然这个理论还有待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但它终究为我们的革命事业重新通向胜利的坦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无情又有情,
不尊重历史,受到了历史的惩罚,尊重历史,肯定会得到历史的报答。
但是,我们要建设只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仅仅认识和尊重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面向世界,了解世界的历史和现状。因为,世界是个有机的整体,中国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了解整体是无法真正把握部分的。世界上有那么多社会主义国家,它们的国情如何,与中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它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搞得怎么样?总得研究一番吧,否则,就无法谈论我们的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特。并且,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基础是国家的工业化问题,要搞工业化,就不能不认真研究一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因为人家已经搞了几百年,布丰富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选择和吸取。应该况,由于多年来极“左”思潮所造成的半封闭状态,我们对外间世界的了解是很肤浅的,现有的一点历史知识大半是从苏联人那里搬过来的,苏联人怎样看世界,我们也就跟着怎样看世界,这怎么能行呢?因此,要建设具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必须同时建立只有中国特的世界史认识体系。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如果说重新研究中国的历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那末,重新研究世界各国的历史就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了。 除湿胃苓汤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例如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问题、中国和周边各国的边界问题乃至光华寮问题,粤汉铁路股票问题,等等。处理这类涉
及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的敏感问题,历史知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否则,一旦其中的某一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缺乏必要的准备,就会在外交谈判中陷入窘境。
    认识事物的现状需要历史知识,预测它的未来也同样需要历史知识。人们可以断言,明天早晨太阳将从东方升起,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古以来每天都是这样。英国诗人雪莱所以能写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样的名句,也由于他知道四季变化历来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但这种句创新永远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恩选集第一卷。第603页)历史犹如长河,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不可分割的,事物的过去不仅基本上决定它的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它的未来。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大问题。我们说:尽筲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一些失误,遇到了一些挫折,但中国人民只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舍此别无他途。不过,海内外总有那么一些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断鼓吹中国要赶上和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只能改弦更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其实,只要认真研究一下近百年来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就会知道,在帝国主义时代,像中国这样一个沦为半殖民地的半封建大国,要想通过
资本主义道路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无数先驱者,都为此而抱恨终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和基本趋势所做出的科学结论。一些青年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模糊,甚至发生动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历史知识。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八十年代的青年是改革的一代,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东西还学不完呢,何必学历史,去拣那些陈芝麻、烂谷子!这种把未来与历史绝对对立起来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是把人们对历史应该抱什么态度与是否需要具备历史知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了。对待历史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向前看,一种是向后看。向后看的人固然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否则他们就无法发思古之幽情,向前看的人更需要历史知识,否则他们就无法起步。因为,未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历史发展的未来。没有历史知识,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趋向,怎么能够确定走向未来的航程呢?并且,向后看的人只要记住祖宗戒法,一切按既定方针照办就可以了,向前看的人却要对祖宗戒法进行分析研究,决定因革损益,才能有所前进。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改革派、革命家都非常重视历史。恩格斯所以表示,他和马克思比任何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加重视历史,就因为他们是革命家,他们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
    历史知识还是一切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要知道它的现在和预测它的未来必须知道它的历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结晶的各类学科——自然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都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都有自己的历史。有天文学就有天文学史,有医学就有医学史,有经济学就有经济学史,有文学就有文学史,如此等等。各类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与历史学的关系各有不同,有的密切一些,有的疏远一些,但它们的发展史都是历史学的分枝,都离不开历史记载。英国的李约瑟是搞自然科学的,但他根据我国史籍写成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却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史学名著,使他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名。历代史籍关于日蚀、月蚀的记载,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关于创造发明、典章制度的记载以及流传和保存至今的各类历史文物,为各门学科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熟悉这些历史记载和历史文物,是有关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例如,物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与历史学几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一个物理学家可以对秦皇、汉武的功过是非不感兴趣,却不能不知道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事业和成就,不能不熟悉有关物理学发展过程的重大历史记载。只有这样,他才能熟悉行情,避免重复劳动并绕过前人走过的弯路,从而在物理学的领域里做出新的贡献。
牛顿的名言“如果说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固然表现了他的谦虚精神,但也说明科学上的任何创造发明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踏着前人的脚印继续奋进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但蒸汽机的两个重要的技术环节却是他通过历史记载所提供的材料从前人那里得到启发后解决的:一是把直线往复运动转化为圆周运动;二是在蒸汽进入汽缸后要能自动关闭进汽口的阀门,这就是我国古代的水排和风箱。如果瓦特根本不知道前人的这两项创造发明,他大概是不会发明出蒸汽机来的。人们常把历史学比做知识的宝库,这个比喻是很贴切的。它是一座巨大的资料库,储存着各类学科所创造的成果,为学者们提供所需要的资料。
    历史学不仅可以为各类学科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可以为许多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学科提供历史背景。一个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的学者,不仅必须熟悉中国的经济学说史,而且应该对整个中国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否则是很难有所建树的。研究法律的,研究文学艺术的,也是如此。在这里,历史知识是一个基本素养问题,历史知识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
    历史知识的多寡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马克思主义同历史学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人们常说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即德国的古
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其实,历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重视历史,而且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他们的许多著作,如《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德国农民战争》,等等,本身就是具有很高价值的史学名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许多基本观点,例如他们关于社会形态演变过程的论述,就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对西欧各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高度概括。同时,在他们的许多著作中,都援引了大量的历史例证,如果我们缺乏有关的历史知识,就不可能对他们的有关论述有深刻的理解。并且,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需要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学的角度看,至少涉及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虽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但它不是先验的教条,而是必须紧密联系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实际情况,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各国的国情,而国情的主要内容是它们的历史,没有历史知识,根本不可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世界历史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特点,需要不断进行概括和总结。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学说,我们党的十三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都是运用新的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范例。第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一些基本观点,例
如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都是根据他们当时所能掌握的历史资料概括出来的,都需要运用一百多年来人类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加以充实和发展。
仪器分析论文>爨体    历史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以上所述不过是荦荦大端而已。但是,社会有分工、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只能是少数人,这就是历史学家。以往的历史学家,一般只能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向人们提供一些历史知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不仅要捉供一般的历史知识,而且要通过具体而又生动的史实阐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具体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辨明前进的航向。这是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每一个史学工作者都应当自豪地承担起这个任务,争取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四化”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0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423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历史   中国   发展   知识   社会   人们   历史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