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会计学院
稻螟赤眼蜂
Z1006
1143100603
侯文君
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摘要:诗歌作为一种自我表达和表现诗人对世界的诗性理解,在形式上分行排列,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的文体,在各种文体中出现的最早,主要有叙事诗和抒情诗。限于课时的有限,这里只讨论中西抒情诗的异同。
关键词:诗歌,中西方,音节,抒情
一、中西抒情诗的产生及传统。中西抒情诗的产生都是个人意识增强的结果。但其中的个
人意识有所不同。西方古代抒情诗要求抒发个人主观的思想情感;中国古代抒情诗总是把个人价值蕴含于社会价值之中,即“小我”之中有“大我”。
二、中西诗歌情趣。
中西方诗个的不同品格,主要源于社会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儒家重人事、伦理教化,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成为儒家的最高理想。这使中国诗歌亦强调诗的教化作用、使用价值。而追求人的精神超脱、回归自然的道家,归根结底仍是偏重人事——老子老于世故,庄子的超越精神走向的亦是齐生死、泯物我、一是非,而不是西方式的宗教世界。因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他们不满现实之余,在寻求解脱之时,自然往往成为他们唯一的皈依,因而,中国诗人很少离开人事去穷尽宇宙的本源、精神的本质。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使西方文化一方面重感情、重现世享乐,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种彼岸超越意识。这使得西方诗歌一方面在大力弘扬英雄主义、个人主义精神,渲染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在现实关注中又常常保持一种超越精神,寻求人的终极拯救,因而代表终极价值的寻求的宗教精神时时贯穿于诗歌之中,使不少诗歌往往有一个主宰宇宙的神明高居其上或蕴含
其中。从《荷马史诗》、《神曲》、《浮士德》、华兹华斯、拜伦、雪莱、雨果到艾略、叶芝、瓦雷拉……莫不如此。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中国诗人更多致力于人与社会现实伦理的沟通,人与自然的默契;西方诗人则更偏重于揭示人与自我、人与神的关系。鉴于此,下面仅就爱情与自然两大主题,探讨中西抒情诗的差异。
(一)、爱情抒情诗
中西爱情诗都历史悠久,但情趣各异。
中国爱情诗多写婚媾之后或之外,构建了一个“怨”之境界(如从先秦到汉唐甚至元宋均如此);而且羞于表达爱情。闺怨多出自男性,却偏偏要借女性之口诉说绵绵思念之情。不少诗歌本来是典型的爱情诗,也被后人解作忠君爱国之诗。如《诗经•卷耳》、《《诗经•蒹葭》等。
西方爱情诗则大多数写于婚媾之前,爱情本身就成为诗人着力歌颂的对象,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十九世纪的彭斯、拜伦、雪莱、普希金、雨果、裴多菲
等都如此)。古希腊抒情诗人萨福的诗歌亦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而且非常热烈。如《相思》:
                       
妈呀,亲爱的妈呀!
我哪有心织布 ,
我心里已经充满了
对那个人的爱慕。
有时,这种对爱情的追慕甚至上升为人生永恒追求。20世纪法国诗人普列维尔的《公园里》就道尽了瞬间与人生之永恒的内在关联:
                     
一千年一万年
也难以
诉说尽
这瞬间的永恒
你吻了我
我吻了你
开同
在冬日朦胧的清晨
高镍合金
清晨在蒙苏利公园
公园在巴黎
巴黎是地上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一颗星。
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爱情被永恒化的同时,有时也被神性化了,构成从此岸走向永恒的彼岸之中介。如但丁的《新生》是献给他一生孜孜以求的贝娅特丽采,他把贝娅特丽采当作了从天国来又回归天国的天使。对她的追慕构成了对人生之永恒之美的追寻:
乙炔雌二醇
                 
阳光路上情满怀
看来你是一个神祇从天国来到大地
显示神奇
…………
彼特拉克的《歌集》第七十二首也是如此:
高雅可爱的夫人啊,
从你闪动的眸子里,
      我窥见了指引我通向天国的温柔之光;
你眼睛里映照的只有爱情和我,
谁都知道,你这隐约闪现的光芒
出自你那搏动的心房。
这光芒引导我从善向上,
使我走向光明荣耀的人生终极;
…………
(二)自然抒情诗
  自然情趣的兴起乃是诗歌发展中的大事,但自然真正入诗,中国是在魏晋(公元220—420)的山水田园诗,而西方则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歌。此前诗歌中出现的自然,并非独立的主体,不过是背景、陪衬而已。中西诗人的自然抒情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把自然作为回避现实的精神皈依,但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又有区别。
  泯灭物我的界限,追求与自然的默契与欣合。这是中国诗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如中国魏晋时期的隐逸诗人陶渊明。 西方诗人对待自然则更多的是主体对客体的移情,试图从自然山水中去追寻一个形而上的超越本体。如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湖畔派的代表华兹华斯,就是如此。他甚至将自然神化,把大自然看作“神圣的设计“,其中有不可思议之妙谛,构成了一种泛神主义的态度。
这种不同就形成了中西方诗人与自然遇合的不同境界。禅宗中有一禅师谈到自己参禅的境界:
老禅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
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是见山只是山,见谁只是水。
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遇合的三种境界:第一种以无智之心感应山水,乃初民之诗。第二种,通过认识记忆的思维活动去感应山水。第三种回归物象,对山水自然的存在作无条件无条件的认可,从而进入禅的无语界。华兹华斯突出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观照、意志投注,在感悟山水的同时作形而上意义的追寻,因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中国诗人则强
调山水本身即是宇宙万物不息之道。山水是道,目击存道,回归自然物象本身,物各自然,于是,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乃是一种更高之境界。无论是陶渊明还是王维都是如此。
自然山水作为自足的主体,呈现于诗人之前,人与自然相遇,又各自自足,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诗境同时也就成了禅境,这正构成了中国山水诗歌的独特境界。
三、中西诗歌之表达
中西诗歌由于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表情达意上同样具有各自的特点。
1、抒情诗歌风格的不同。
中国抒情诗具有委婉、含蓄、淡远、空灵的美学风格。这是因为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家尚“空”与“无”,“无”为万物本体,“有之所始,认无为本”(王弼著•老子道德经注)。禅宗标举“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使得中国古典诗歌亦尚虚、重神、主情,尚“言外之意”,讲究“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唐司空图《诗品》),“但见性情,不赌
文字,盖诗道之极也”(唐皎然《诗式》),“言有尽而意无穷”(宋严羽《沧浪诗话》)。这就构成了中国诗委婉、含蓄、淡远、空灵的美学风格。写爱情,多含蓄蕴藉;描绘自然山水,多明溪淡柳、小桥流水、微风细雨之柔性美。
    西方抒情诗如同他们的叙事诗,由于受叙事传统的影响,重铺排篇幅大多长于中国诗。浪漫主义诗歌的直抒胸臆影响了许多诗人,构成了西方抒情诗尚直率、铺陈、情感浓烈、追求深刻的美学风格。其表达爱情的诗多率真之美,描绘自然多高山大海、狂风暴雨、峭崖荒谷之刚性美。
    中西诗歌在审美情趣上的这种差异,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曾作过生动的概括:
      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有节制,说话不唠叨,嗓门儿
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 算是“浪漫” 
的,比起西洋诗来,仍然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得坦率的,比起西洋来,仍
然是含蓄的;我们认为词华够浓艳的了,看惯粉红骇绿的他们 还欣赏着它的素淡;
我们以为“直恁响喉咙”了,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不失为斯文温雅。同样,
束缚从束缚在中国旧诗的人看来,西洋诗空灵的终嫌着痕迹,淡远的中嫌有火气,
简净的不够惜墨如金。
2、抒情诗表达上的不同。
由于中西抒情诗在情趣、风格以及语言文字上的差异,造成了其表达方式的不同。总体说来,主要表现为简约描写与细致描写、起兴寄兴与赋形变形、客观化抒情与主观化抒情等差别由于时间关系,这里重点谈谈语言表达上各自的特点。
在词语上,汉语诗歌尚写意,语序灵活,词语组合多变。印欧语言则具有繁复的变位、变格、形态变化,重视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上相对来说比较严谨而不如汉语灵活。
在文字上,汉语作为象形文字,其本身就独具形象感,而印欧语言却没有这样的优势。
在音节上,汉诗以字为单位(如四言、无烟、七言、绝句),并以汉字的声调、平仄构成
抑扬顿挫;西语诗则以音节(词汇有多音节或多音节之差别)和音节的轻、重音来构成,分为抑扬格或扬抑格,扬扬抑格和抑抑扬格。
参考文献:《比较文学教程》,《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36: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416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诗歌   诗人   抒情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