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素养评价

为什么说核心素养是可教可评的?共享人体
首先,从结构构成的角度看,核心素养是可教可评的。借鉴前人的研究,胜任力的结构模型可以理解为KSAs,其中K为知识,S为技能,A为态度。该模型表明,文化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层次的综合,涉及个体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如果一个人有丰富的知识和高技能,那么他的文化水平“可能”更高。之所以强调“可能”,是因为文化素养的最终表现不仅与知识和能力有关,而且还取决于态度的作用。例如,会开车的人是“能力”,会开车但对行人或救护车不礼貌的人是“能力”但缺乏“文化”。因此,“能力”并不等同于“读写能力”。它不能被简化为“能力”。如果学习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那么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全面发展的人”,因为没有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些知识和能力是无法提升到识字的。可以看出,“A”的存在在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很少有“K”和“S”的区别:积极的态度能有效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并改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素养的水平最终促进个人成功和社会发展;而消极的态度可能会抑制知识和技能的发挥,并最终带来消极的结果。简而言之,核心素养强调在个体中形成完整的素养,它涵盖知识、技能、态度等多个维度和层次,这些方面都是可教可评的。
其次,从其形成发展来看核心素养也是可教可评的。素养的形成源起于个体的特质与个性,它们构成了素养的基础。借助于学习与受教育经验,个体会在这些特质的基础之上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或能力,但此时还不能称之为“素养”,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经验的整合,这些知识、技能、能力等在相关工作领域与个体的特质相互作用,最终才能形成“素养”。这些素养还会通过言语、行为等方式“展示”给外界,因而可以得到评估。换言之,核心素养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由后天的学习与教育训练而获得的,它能够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并被有效地评估和测量。
在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发布的核心素养框架中,创新素养与实践素养并列其中,合称为“实践创新”素养。对此我们并不感觉意外,因为无论是从当代国际人才培养经验的视角出发,还是从国内社会各界对学校育人的相关要求来看,创新素养都应该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以创新素养为例,素养培育应如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评价?
核心素养如何评?
被遗忘的稻草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核心素养内涵。例如,实践创新素养主要反映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
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具体到创新素养,我们会更加关注它作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两种表现:一是创新品格,二是创新能力。这一思路与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创造性的研究发现密不可分,为创新素养的评价指明了方向。
上世纪50年代,吉尔福特发表了以“创造性”为主题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就职演讲,之后,创造性研究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经历了人格取向(关注创造者的人格特点)、认知取向(关注创造的思维加工过程)以及社会文化取向(关注社会文化对创新的影响)三个阶段。这三波浪潮的此起彼伏,显示出人们对创新的不同理解:创新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人格品质,也可能表现为一种思维能力,还可能表现为一种环境氛围。对此,林崇德教授曾总结提出一个观点:“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强调创造性包含了思维能力和人格品质两方面内容,即创新素养至少应涵盖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与创新品格(创造性人格)。前者是指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产出新颖、独特产品的能力,体现在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之中,不仅包括吉尔福特所主张的发散思维(如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还应该包括促进问题解决的聚合思维、批判性思维(如检验假设、反思总结),甚至还应该包括一定的设计和操作能力,能把心中的创意转化为有形的物品。
当然,仅仅具备这些能力还不能称得上“创新素养”,因为创新还需要一些相关的人格品质与态度,即创新品格,包括好奇心、开放性和恰当的价值观。如果没有这些品格的引领和转化,再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创新素养。显然,对“尿素豆芽”“人造鸡蛋”“地沟油油条”等事物,我们并不认为这是真正的创新。学校要培养的创新素养,应该是有利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xrd
因此,学校和教师评估学生的创新素养时,可从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两条主线展开。
震撼一条龙
从创新能力的角度,可采用测验、作品分析、主观评定、同感评估等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批判性思维甚至工程思维进行评价。这里可使用的工具包括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远距离联想测验、创造性成就问卷等。当然,在借鉴国外相关测量工具时,需注意工具的修订问题,考虑项目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克服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学校和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计测验,对此应遵循编制程序,开发出信效度较高的创新素养测验。
郭莎莎从创新品格的角度,可采用自我报告、行为观察等方法,对学生的好奇心、开放性、创新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了解。在这方面,常用的评价工具包括威廉姆斯创造性人格量表、高
夫(Gough)形容词检核表等。同样,在这方面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特和课程需要编制更合适的工具。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44: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406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素养   创新   创造性   思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