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发展的时代融合——读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

霉t一年第觌勰
『亡皤观I或
f誊噤变:I藩曩
继承与发展的时代融合
——读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
关梅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徐州221009)
摘要:作为我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闻史学者,
胡道静的新闻史学观在他的著作《新闻史上的新时代》中得
以集中体现。他在继承前辈学者及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
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
了我国新闻史学研究的进程。《新闻史上的新时代》呈现出继
承与发展的双重特点.在时局动荡的年代中具有了更多的史
料价值与学术意义,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地方新闻史研
究电视新闻时代
回顾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闻史学研究,有一
本书是不能也不应该被遗忘的,那就是胡道静所著的<;新闻
史上的新时代>。从1932年在上海通志馆工作起,胡道静就
开始从事与新闻史有关的史料搜集与研究活动,并陆续在《中
美日报>、<;大美晚报>、<;大晚报>、<;战时记者>及<;报学杂志>等
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新闻学方面的研究论文,特别是《新闻史
上的新时代>一书,集中体现了胡道静的新闻史学观,在时局
查理大帝传
动荡的年代中具有了更多的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
一、《新闻史上的新时代》的成书及主要内窖
<;新闻史上的新时代>一书于194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
国家社科基金2017公示这也是胡道静最后一部新闻史学著作。早在1935年,他所在
的上海通志馆曾经连续出版了他的三部著作,即<;上海的定
期刊物>、《上海的日报)和<;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内容
上均是有关于上海新闻事业的历史与现状的,在上海地方新
闻史的研究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比较而言,<;新闻史上的新时代>一书则更多地是从全
边缘父子局视角去关注新闻事业的发展。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
分是“图片”,收录了包括“中国的第一种现代新闻纸”、“时报
第一万号(四版套印)”、“新青年专页(四版套印木刻)”、
“重庆各报联合版(最后一号)”、“无线电传彩电影”以及
“无线电印刷报纸”等在内的28幅图片,这些主要是从胡道
静在上海以及浙江、安徽等地搜集的大量有意义的报纸以及
有关新闻史的图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由于当时很多报纸毁
于战火而无法复得,这些图片的保存为新闻史研究提供了帮
助,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二部分是“五篇文字”,即《新闻史上的新时代>、<;新闻
史的先遣工作>、<;中国国民党党报溯源>、(国际社在沪港东
京>以及<;战时东南报业遭遇的实际困难问题>等,它们是胡
道静在1941年至1945年间所作,从中我们看到胡道静对于
世界新闻事业发展阶段的预测、对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思考
东南传播2013年第9期(总第109期)
以及对于战时中国新闻业的关注。特别是在<;新闻史上的新
时代>一文中,胡道静着眼于世界新闻事业产生与发展的历
史,并敏锐地意识到新技术的出现将会对新闻事业在未来的
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而对于这些预测,胡道静“自己认为此
项理论是能够成立的,而且这是预见着新闻事业进展的一个
新时代的来临。”E1]胡道静用这篇文章的题目来命名这本书,
也能够看出他对于文中观点的重视。
第三部分名为“报坛逸话”,又细分为十个小节,共计收
录了三十八篇文字。这一部分内容已经是再版了,1940年9
月世界书局就曾出版过<;报坛逸话>,这三十八篇文字主要是
胡道静在1938年至1939年间发表于<;中美日报>、<;大美晚
报>和《战时记者>上的文章,“内容是有关报业发展的经过,
报业一般的现况等纪述:其中多数资料是叙述本国的报业,
及与本国报业有密切关系的事情。”旧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胡
道静离开上海,先后辗转于浙江、安徽等地,世界书局所保存
的《报坛逸话》也被日军搜去,一本无存。幸好胡道静得到友
人相助,在后方购得该书并作为再版的底本,这才使得<;报坛
逸话>能够重新出版。
对于这本书,丁淦林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道:“在20世纪
三四十年代,我国处于连年战争的环境之中,学术研究的条
件极为艰难,中国新闻史研究同许多学科一样,进展缓慢。其
间,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中国新闻史专著,只有胡道静的<;新
闻史上的新时代>等数种,没有出现具有全局意义的突破性
成果。胡道静的著作记叙了<;上海新报>、<;申报>等报纸的历
史,为个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31
丁淦林先生的评价突出了胡道静这部著作的史料价值,
特别是在战争环境下,史料的保存对于研究工作特别是后来
者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闻史学者,胡道静
这种非常明确的“史料意识”令人钦佩。但笔者以为,这部著
作的重要价值还不仅如此。胡道静从事新闻史学研究的上世
纪30至40年代,正是我国新闻学科初步创建、新闻学研究
具有更多学术意义的发展阶段,从五四时期至20年代所开
创的新闻学研究体例对之后的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胡
道静正处于这一影响的源流之中,这不仅使得<;新闻史上的
新时代>一书在研究视野、研究角度等方面继承了一些前人
研究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胡道静对新闻史学研究
又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新闻
史学研究工作。《新闻史上的新时代>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继
承与发展的双重特点,也充分体现出胡道静具有鲜明时代印
迹的新闻史学观。本文拟对这部著作进行梳理与分析,提炼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归纳出其特点,以便对它在我国新闻史学研究进程中的影响与贡献给予客观准确的定位与评价。
二、《新闻史上的新时代》的历史特点与贡献
《新闻史上的新时代>一书准确地说是一部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写作于1938年至1945年间。这一时期胡道静先是在上海<;中美日报>和<;大晚报>从事抗日新闻的宣传工作,而后避难于浙江、安徽等地,在<;东南日报>(金华版)和<;中央日报>(安徽版)任编辑,积累了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并且,在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史学家的强烈责任感促使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新闻史学的关注与研究。在本书中,既有比较新闻学视野下的对新闻发展纵向历史脉络的梳理,又有立足于传播技术的进步而对新闻事业未来发展的预测与展望。可以说,胡道静把五四以来新闻学研究所积淀下来的诸多“营养”和对现实的新闻事业的观察与思考紧紧交融在一起,他也成为建国前我国新闻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141
(一)在论述报纸的起源等问题时,胡道静力求在比较新闻学视野下展开历史的纵向的梳理以显现出中西方的异同在评述近代中国新闻学的创立者时,有学者指出:“他们(诸如徐宝璜、邵飘萍、任白涛、汪英宾)不但是卓越的报刊实践者,从业经验丰富,更为难得的是,他们是站在西方学者的肩上进行研究的,在立足本土新闻实践的基础上,他们熟悉西方新闻学基础理论,拥有更宏阔的世界眼光。”151这种“世界眼光”的形成固然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却对以后的新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闻史上的新时代>中,我们也发现了胡道静身上的这种“世界眼光”。
<;报坛逸话>的第一章即为“报纸的起源”,由7篇文章组成,分别是:《关于京报》、《欧洲最早的新闻纸》、《中国第一种现代报纸——马来亚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察世俗)的内容和主张>、<;上海最早的报纸>、<;上海新报的十二年>、<;早期的美国报业>。很明显,由选录的文章构成我们发现胡道静并不拘泥于叙述中国报纸的起源,同时也关注到世界报纸的起源问题,把两者放置于同一叙事空间中,增强了中西方的对比性,并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在<;早期的美国报业)中胡道静总结道:“美国新闻事业的演进,和其他国家的步骤也是一样的,都经过口头新闻,手写新闻及印刷新闻的各阶段。总说一二句,新闻史的一律在各地是复演的。”旧用这种“世界眼光”对中西方报纸起源进行纵向梳理也具有了更多自觉的比较新闻学意味,在论述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古代报纸——“邸报”时,胡道静就把它与西方的“每日纪事报”进行了比较:“它是政府的公报,恰和西方最早的报纸也是政府的公报即罗马出版的每日纪事报可以媲美。每日纪事报流行历十五个世纪,仓l J=FI J则在纪元前六十年,所以京报无论在出现之早与维持之久的哪一点上,都要比每日纪事报来得强。”171
不仅是报纸,在<;报坛逸话>的第七章“通讯社”中,胡道静也注意使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在总述了通讯社的起源及其功能之后,他又分别论述了“中国的代表通讯社”、“路透社在中国”、“哈瓦斯社在中国”、“美国合众社在中国”以及“同盟通讯社的来历”等问题,使读者对于通讯社的重要作用及中西方通讯社发展的差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在研究内容上。《新闻史上的新时代》注意从细微处拓展我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围.凸显了胡道静较为开阔的研究视野
在《报坛逸话>中,第二和第三部分分别是“边疆报纸”和O N G N A N C H U A N BO传播视域——传媒史话
“华侨报纸”,共收录了4篇文章:<;西藏新闻>、<;爪哇的华侨报纸>、<;夏威夷的华侨报纸>和《大洋洲的华侨报纸>,恻并且,在“图片”中还特别选录了两幅“边疆报纸”的照片(<;西康新闻)和<;新疆日报>),这充分反映出胡道静对于这部分内容的重视。我国幅员辽阔,新闻事业因为受到经济条件、交通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发展极不均衡,这在处于战争环境中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新闻学者往往把目光聚焦在新闻事业比较发达的大城市,而对于处于边远地区的新闻事业和海外华侨新闻事业则很少关注。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曾谈及华侨报纸的价值并予以肯定:“华人之侨居于国外者,其数近千万,则其所发行之报纸,殊有可述之价值也”,19i“政府若能创办此种报纸,亦足联络祖国与华侨之感情,于华侨事业之发展上,实至有关系也。”110l胡道静不仅继承了此种观点,认为“我人尤应注重边疆新闻与海外华侨社会的新闻事业,此项工作,为一般所疏忽,亟待弥补,而学术研究的工作且可有裨于民族的团结联合,因边远情况,为国人所亟需了解,此种工作又能增进边远同胞的感情”,I”1并且,他进行了更为基础而实际的研究工作,在上述四篇文章中,胡道静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梳理与分析,这主要包括报纸的种类、报纸的版面与内容、报纸的
发行、读者的情况等,使我们对西藏、爪哇、夏威夷和大洋洲的中文报纸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工作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中心——上海的新闻史学者,胡道静能够注意到边远地区以及海外华侨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不仅把它们纳入到中国新闻史的研究范畴之中,还呼吁新闻学者应重视此类研究的重要作用,这种统观全局的研究意识难能可贵,也显示出了胡道静较为开阔的研究视野。而较之戈公振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概括性论述,胡道静则更注重琐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他的研究也更多地体现在具体内容上的拓展与补充,这种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丰富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而从细微处推进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三)胡道静具有明确的地方新闻史研究观。而这种认识
主要是源于为完成一部“良好的新闻史”所应做的准备工作胡道静曾在1935年连续出版了三部有关于上海地方新闻事业的研究专著,在此之前,地方新闻史研究成果仅有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1917年)、项士元的<;浙江新闻史> (1930年)以及李抱一的<;长沙报纸史略)(1933年)等,他也成为较早致力于地方新闻史研究的新闻学者之一。尽管之后又出现了管雪斋的<;武汉新闻事业)(1936年)、长白山人的<;北京报纸小史>(1941年)和蔡寄鸥的<;武汉新闻史>(1943年)等著作,但在建国前我国地方新闻史研究的成果数量还是偏少的,且研究的系统性与深入性也有待提高。相比较而言,胡道静着眼
于上海新闻事业(当然主要是上海报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除了上述研究专著以外,还陆续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论文,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连续的上海地方新闻史研究脉络。
胡道静这种自觉的地方新闻史研究意识首先是基于他对于新闻事业及新闻史著述重要性的认知,在<;新闻史的先遣工作>一文中,他阐述道:“在最近一世纪的时间中,新闻事业对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所起的作用,可谓无物堪与伦比”,“就人类的基本文明而论,除了教育事业而外,没有再比新闻事业更为伟大的了。因此,我们要了解文化,尤其是近代文化,非阅读新闻事业的历史不可。在新闻从业员面,也应该随时搜集保留有关本身事业的史料,藉使一本完善的新闻史能够以写成,一面可以列为分类的文化史之一种,
2013年第9期(总第109期)东南传播O
旦U 燕第九期
传皤观哦
f专蠛史l i舌一方面也可以有所贡献于整个人类的生活史。”i121而这样一部
新闻史却是不容易完成的,一则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太过于
忙碌和辛苦;二则这项研究工作是偏静态的,和记者偏动态
的工作性质恰恰相反,即便如此,胡道静也始终认为“我们应
有一本良好的新闻史,而要有这一本杰作,则需要先有很多
的同志有计划地做预备的工作:1.搜集和保存史料,2.编撰
‘长编”’,t131而“长编的另一方面,是需要作地方的新闻史,以
及地方新闻纸的研究。”【1“由此可见,胡道静是把对地方新闻
史的研究作为成就一部“杰作”的重要的准备工作,其最终的
目的便是要完成这样一部“大新闻史”。
而对于地方新闻史的研究内容,胡道静认为研究者“必
注意及提供当地环境对于报业发展的因素”,“因为报纸与其
出刊的环境关系是特别密切的,环境具备的条件,足以决定
新闻纸的发展,言论自由的限度,物质的供应,经济的支援等
等”。【151例如,在<;报坛逸话>的“附篇”中收录了<;申报六十六年
史》一文,叙述了该报六十六年的历史沿革,除了“纸面的变
化”、“内容的改进”、“器材的革新”、“编辑政策的宣示”等内
容以外,还特别注意到了“环境与报纸间的相互影响”,这体
现了胡道静在地方新闻史研究中对于环境因素的重视。
(四)胡道静重视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因素”。作
为新闻史学者。他准确地预测了“电视新闻”时代的到来
人类传播活动的每一次发展都与传播技术的进步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胡道静特别注意到这些“科技因素”并将其
重要性体现出来,他认为“职业的新闻工作者,日夜在想用什
么方法可以迅速地获得新闻,又迅速地把新闻传达出去;不
但传达得‘快’,而且要传达得‘远’,传达得‘广’。嘴巴和双脚
的本能限制了效率,于是一待‘复述’和‘交通’的工具有了任
保心包
何的新发明,足以扩张口与足之效能者,立即会影响到新闻
事业而使报坛发生一种革命运动。”118于是,从文字的出现到
印刷术的发明再到印刷机器的不断改进,“人类的一双写字
的手的能力,增强到了非常神奇的地步,同时也把代替报告
新闻的一只嘴巴的能力扩张到了可惊的程度了。”【11与此同
时,“交通”工具也在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中,伴随着电报、电
话、无线电广播的出现,“世界的新闻事业,由此进入了一个
前所未有的阶段。”1181但传播技术的脚步仍在继续,这个过程
表现为“从口头新闻到广播新闻,记者所报告给听者或读者
徐粲然
的,一律是‘叙述’的而非‘形象’的;但是新闻的产生,当然是
现象的。在最初的时候,新闻记者没有办法把他的摄影机(一
双眼睛)摄下的活动影片‘复印’出来送给定户。直到摄影术
和照相铜版制法发明后,印刷新闻中才有‘新闻照片’,把‘形
象的新闻’供给读者。不过,‘新闻照片’是呆照,而非活动的
表现。及至‘新闻电影’摄制放映以来,才完成形象新闻的供
应。”【1a而“新闻电影”由于受到接收条件以及时效性上的限
制,终不能开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时代,“不过,此种缺憾
终因‘无线电传电影’(或称‘电视’)的发明而完全获得弥补,
且因‘电视’之日趋进步与发展,将使新闻事业的里程碑射出
一道新奇的光芒。”1201
最后,胡道静呼吁道:“‘电视新闻’虽然远没有正式出
现,但是我人必须要准备迎接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来临了!
将来的新闻记者,必须是现在的新闻电影记者乃能优为之,
他在出事地点所摄取的新闻电影,迅速送到‘电视中心’,或
迳在出事地点用小型电传器将影片传达至‘电视中心’,立即
由‘电视中心’播送出去。于是全世界的人士,坐在家里的沙
发椅上,旋开‘受像机’正像他们在上一时代旋开‘收音机’
时,便可以用眼睛看到全世界新发生事件的形象,正像他们
东南传播2013年第9期(总第109期)
以往可以用耳朵听取全球新闻报告一般。”【21I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当电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还不太为
大众所知晓的时候,胡道静就敏锐地意识到它的出现将会推
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并对新闻记者工作方式
的转变做出了较为成功的预测,这种科学的判断也显示出了
胡道静作为一名新闻史学者所具有的观察力和预见性,对于
新兴媒介他更善于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展望其价值和意
义。虽然在当时,也有其他新闻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但
明确提出“电视新闻”这一概念并准确预言“电视新闻”时代
即将到来的,胡道静是第一人,这也正如《中国新闻学之最》
中所评价的,这是“该书最大的特点”。1221
三、结语
《新闻史上的新时代》一书是胡道静基于自身的新闻实
践对世界及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关注与思
考,虽然它是一部论文集,但还是能够体现出其内在的逻辑
性以及胡道静具有时代特的新闻史学观。作为上世纪三、
四十年代的新闻史学者,胡道静受到了五四以来新闻学科初
创阶段研究者及其成果的影响,以较为自觉的“世界眼光”去
时空曲率审视中西方新闻史的发展,并注意从细微处拓展新闻史研究
的范围:他对于地方新闻史研究有着明确的认识,真正地从
学术角度开启了上海新闻史的研究之路:更为难得的是,对
于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熟知使得他敏锐地预见到了中国新
闻事业发展将要进入的一个崭新阶段——“电视新闻”时代,
而这些都使得《新闻史上的新时代》一书呈现出继承与发展
的双重特点,在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动荡环境中更彰显出其价
值,值得我们今天的新闻学研究者予以重视。
墨啊
【1]【2】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
3.1.
f31丁淦林.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新闻学传播学{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4,
[4】在《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史学史卷》(徐培
汀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页中提到现代
著名的新闻史学家,仅列举两位,即戈公振和胡道静。
}51蔡斐.世界的眼光中国的问题——重读戈公振先生<;新
闻学>131.国际新闻界,2010(8).
阳胡道静,早期的美国报韭【A】.新闻史上的新时代M】.上
海:世界书局,1946:15-16.
吲胡道静.关于京报【A】.新闻史土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
书局,1946:1,一
f8】这四篇文章最早发表于《中美日报集纳版}1939年8月
23日,4月26日,5月10日,5月3目。
f91110】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叫.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1955:252.
f11][12][13][14][15]彭l道静.新闻史的先遣工作[A】.新闻史上
的斯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15,1l,12,14,14,
【16][17][18][19][20]121]{B道静.新闻史土的新时代【A】.新闻
史上的新时代【M}上海:世界书局,1946:2,3,4,5-6,7,8.
【22】方汉奇,李矗.中国新闻学之最【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365
作者简介:
关梅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副教授,博士,
主要研究向为中国新闻史。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3:4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397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新闻史   研究   新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