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华精神”到“新华现象”的传承与意义

第01期总第445期 2021年1月
•传媒观察_
M E D I A O B S E R V E R•传媒视点-
从“新华精神”到“新华现象”的
传承与意义
张镇中郝雨马宇涵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200444 )
【摘要】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笔杆子”的作用,谁打赢了“舆论战”,谁就臝得了话语权和战争 的主动权。新阶段新环境,世情、国情、舆情发生深刻变化,党报的建设主题、使命任务不断演进,追 溯红基因发展轨迹,让红基因代代相传,打赢新一轮舆论攻坚战,成为当前党和媒体建设的重要课题。《新华日报》历经83年风雨,对中共在革命时期赢得民众支持乃至国际社会认可,建构有力舆论环境等 方面有重大贡献,对新时代传承与发扬红基因、践行党报精神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值得我们思 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华曰报》;“新华现象”;红基因;笔杆子;舆论战
【中图分类号】G206 ; 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06 (2021)01-0031-8
曾说:杆子和笔杆子,干革命靠这两杆子。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笔杆子”的作用,革命 战争年代,谁打贏了“舆论战”,谁就赢得各方面的话语权、主动权。如今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笔杆 子”的作用依然十分重要。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红基因”一词:“要发扬红资源优 势,深人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是基于中国 共产党具体新闻实践所进行的思想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党报实践相 结合的智慧结晶,是革命年代的新闻工作者浴血奋战、历经考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正是由于传承了 这些红基因,才能保证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舆论战场提供不竭力量,永葆本。新阶段新环境,世情、国情、舆情发生深刻变化,党报的建设主题、使命任务发生新的变化,但国内国 际两个舆论场复杂多变,媒介生态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美国“遏华国际传播”持续挑起国际舆论战争, 国内舆论环境滞于媒体泛化、注意力分化,非理性、极端化的舆论撕裂冲击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 凝聚力。正值建党百年之际,追溯红基因发展轨迹,继承红基因,成为当前党和媒体建设的重要课题, 我们的主流媒体需要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清传承和弘扬红基因的重大现实意义,继承以笔 为的作风,让党的声音占据国际国内的舆论主阵地。
【作者简介】郝雨,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宇涵,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建构与红报刊传播’’(2020BXW008)阶段成果。
31
•传媒视点••传媒观察•2021 年
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是中共唯一一份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大型机关报,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 内舆论场进行话语争夺的重要战场,其办报实践与艰难历程很好地诠释了红基因的内核与精神,在革 命战争时期吹响了鼓舞前进的号角,其强大的舆论引导力曾令著名报人邵力子感慨:“我经常觉得奇怪,为什么控制舆论的不是《中央日报》,也不是《大公报》,而偏偏是《新华日报〉〉。”®进人新时代后,《新 华日报》作为省级党报党刊的领头羊,以坚定的价值自信始终传承和发扬红基因,大幅度提升媒体“四力”,近年来的成绩更是形成业界亮眼的“新华现象”,引领媒介实践发展。党报是党的喉舌,是党发出的“最 强音”,随着新媒体的深度发展,如何让这个“最强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舆论战争中获得更多注意力,成为众多“笔杆子”面临的难题。《新华日报》历经83年风雨,对中共在革命时期贏得民众支持乃至国 际社会认可、建构有力舆论环境等方面有重大贡献,对新时代传承与发扬红基因、践行党报精神具有 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战争年代“新华精神”:红基因生成
红基因是党在长期奋斗中锤炼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因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相结合而形成极具中国 特的基本文化单元。®《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10月26日迁至重庆继续展 开宣传活动,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这一阶段坚持办报共8年又4个月。在以周恩来为 首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新华日报》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战略 路线及思想,身处艰难复杂的办报环境,却能及时全面地对国统区人民报道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和人 民军队与敌寇斗争的光荣战绩,发行量曾高达一万两三千份,在国统区成功树起中共的旗帜,这一系列 实践和贡献都生动地诠释了红基因的内核和精神。
1.坚定的理想信念与革命精神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舆论生态环境颇为复杂,因战乱导致民间报刊不断南迁,重庆既有国民党党政军 的官方宣传工具,也有各种立场鱼龙混杂的民间媒介。《新华日报》能够在民间报纸的摇摆不定与国民 党媒介的诋毁抹黑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发出自己的声音,首先凭借的便是其坚定不移的理想信 念与革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
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新华日报》的全体报人具备十分坚定的 党的信仰,以及无惧困难的革命精神,他们突破重重封锁,克服身处国统区的困难,坚持“编得好,出得早,销得多”,被誉为除八路军、新四军之外的“新华军”。报馆规定,只要是报馆的同志,不论是社长、经理还是编辑、记者,都要为报纸采写新闻。为了打破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报馆成员冒着生命危险 通过战地采访、深人现场,获取一手资料,如实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在敌后的抗日斗争。为 变相打压《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发行与传播,国民党当局先后颁布新闻检查法令,规定所有报纸于出 版付印前,其内容都必须经新闻检查机关审查、通过。因此《新华日报》在诸多重大问题的表达上,不 得不冒着被封的危险,开创了很多诸如“暴检”“拒检”的方式,同国民党新闻检査制度进行斗争。为了 抵制国民党当局的刁难,《新华日报》在无法刊登的社论和内容位置上,仅刊印了八个大字:“抗日第一!胜利第一!”旁注两行小字,对“开天窗”缘由予以说明:“本日两次社论:一、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代 论);二、起来,扑灭汉奸!均奉令免登尚望读者原谅是幸!”此为著名的“开天窗”事件。皖南事变后,报社经济一度十分困难,但为了守住国统区的舆论阵地仍然坚持出版,曾改为一中张出版度过困难时期。《新华日报》“笔杆子”们对革命信仰始终不渝,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自信,
32
第1期从“新华精神”到“新华现象”的传承与意义•传媒视点•
用办报实践坚守舆论战场,诠释红基因。
2. 忠诚于党的政治方向与对敌斗争的智慧谢宁方法
作为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中共党报,《新华日报》比同时期的其它中共党报负载 着更多来自国民党的直接压制,由此也催生了《新华日报》许多高超的宣传技巧和策略,在国统区合法 地生存下去和灵活地宣传中共之间寻求平衡,在促进国共抗日统一战线和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行为 之间巧妙周旋。
《新华日报》高喊“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斗争。除了前文所提到的“非 法”手段,《新华日报》按照周恩来的指示精神,从长远利益考虑,采用迂回曲折的战术,智斗检查,“不 能过红,既要生存下去,又要持续同他们斗”。除了邀请于右任等国民党名流为报刊题字题词,《新华日报》还大力宣传国民党要员利于抗战的言行,连续数日发表社论拥护蒋介石关于长期抗战的言论,并报道延 安各界举行的“拥护蒋委员长大会”的盛况,为推动国共合作展示诚意。为巧妙应对国民党媒体对中国 共产党军队的刻意抹黑,甚至通过转载日寇的新闻消息,反证八路军军民的抗日战绩,如1940年丨月《新 华曰报》就曾发表《由三百封敌兵家信来看敌军和敌国的种种》,通过日军的家信内容客观反映八路军在 华北英勇抗战的真实状况。在坚持党的政治方向不变的前提下,真正讲中兴获进网许可证
求民族大义、抗战大局,办出“饭 可以少吃一顿,《新华日报》不能少看一张”的深受广大人民众喜爱的报纸。
在与《大公报》的多次论战中,《新华日报》则灵活选择报道策略,充分把握传播时机,合理引导舆论。在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迫切地向往和平与稳定的生活,蒋介石表面上迷惑人民邀请中共领导人到重庆 和平谈判,暗地里却想继续实行一党专制。《大公报》等报纸对蒋介石的“和平诚意”大肆渲染,激发了 民众和平建国的热情,对共产党形成极为不利的舆论局面。对此,《新华日报》发表文章,一方面积极回 应民众对和平谈判的强烈愿望,一方面直指国民党的阴谋与自相矛盾,要求取消特务机关、减轻赋税等,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又暴露了国民党“和平谈判”的虚假性,扭转了我方在舆论中的不利地位。在与敌人的斗争过程中,《新华日报》的宣传策略充满智慧,既抵抗了对方的管制,回应了对方的指责,又维护了自身的利益,引导舆论立场,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3. 坚持众路线,团结众力量
《新华日报》把“增强党性、反映众”作为办报方针,提出“《新华日报》的最高的党性,就是它 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呼吸和感情、思想和行动”。$尤其是在 革命战争年代,普通民众的思想立场是不坚定的,因此,培养良好的舆论生态需要高明的技巧和长远的 规划,《新华日报》坚持“与民众结合,与实际结合”的方针,执行一条彻底的“众路线”,就是把党
报这一锐利武器主动交给人民使用,加强对民众意识走向的引导,使党报与最广大的人民众建立起最 亲密的联系,共同抵抗强大的敌人。
关注众的生产、工作和生活,尤其关注工农体。通过对重庆的读者众展开调查,《新华日报》将报道的重心侧重于在读者中比例排第一、但当时很少有报道涉及的边缘体—
—工农众。在创刊 第二天发表的社论《团结救国》中提出迥异于国民党抗战路线的“工农是抗战的柱石”的观点。据统计,《新华日报》从1938年至1945年,仅针对国统区工人运动发表的社论、评论就在1〇〇篇以上。⑤除此之 外,还安排记者深人厂企和工人生活,听取众呼声,揭露丑恶社会现象,敦促国民党政府关注民间疾苦,解决民生之忧,内容涵盖“物价上涨”“劳动待遇”“学生负担”等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公众参与,有效引导舆论,深受读者好评。并培养招收工农出身的报童,组建自己的卖报团队,让工农阶层通过实 践参与到《新华日报》的发行和传播我党的路线方针中来。
在传播共产党的政策路线方面,《新华日报》承诺“各版文字力求通俗、明快、生动、活泼”,树立“人
33
•传媒视点••传媒观察•2021 年
人能够读,人人读得懂”的标杆,尽量使用众自己的话语,®向国统区的民众全面直观客观地传递信
息。《新华日报》开设的“读者信箱”专栏,也搭建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很多信中表达的内容 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民主社会的憧憬,与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主张是一致的,这样有针对性的及时回 应,使得众更易理解,引起内心共鸣,从而实现革命话语与大众话语的交流互动,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1947年1月,《新华日报》发表编辑部文章《检讨与勉励》,全面阐述“人民的报纸”的思想,为发展无 产阶级新闻思想提供能量。
4. 坚持党性原则,构建革命话语权
提高舆论引导力不仅是传播技术问题,更是政治立场和政治属性问题。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党报,《新 华曰报》肩负着宣传中共方针政策路线的使命与责任。在对敌斗争中,《新华日报》采取了多种方式和途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革命思想,完成话语权建构。
坚持马克思主义传播,保持先进性。时任延安中央研究院新闻研究室主任的李维汉,在《关于宣传战 与揭露》一文中明确提出,宣传战的战略原则之一就是要严守马列主义立场,并要灵活地将马列主义运用 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话语权建构的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并与中国实 际相结合,具有十分完整的话语体系,逻辑严密科学,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制定符合中国发展要求的具有 先进性的方针政策,从而促使中国共产党的话语获得了广大人民众的信任与认可,把握住了革命话语权。
风速计算
揭示动荡环境,增强民族团结。《新华日报》勇于报道国外动荡局势与揭露国民党当局负面事件,并 展现中共治下的民众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众克服种种闲难,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着众多向往自由民主生活的国统区民众及有理想抱负的热血青年。在此类报道的累加效果中,中国 共产党的形象愈加真实客观全面,与国民党政权的差别愈加鲜明,进一步刺激民众想要获得安全感和控 制感的欲望,鼓励民众主动投身到争取人民当家做主的革命中。
加强统战工作,团结各方力量。加强与重庆其他报纸记者的联系沟通,团结国外记者召开演讲会、记者会,阐述党的抗战主张,借他人之口向国际社会传播党的声音,刊登外籍人士的文章,如刊登了美 国著名记者斯特朗给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信函,高度赞扬了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游击队的 抗曰创举,转载爱泼斯坦的《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等文章,极大地提升了中共领导人及 军队的形象。与各界民主人士广泛联系,建立采访据点,大量刊登有社会影响力的民主党派和中间人士 的言论,给国人提供观察中共的第三视角,更能体现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提升《新华日报》的权威性,为贏得话语权提供重要帮助。
5. 始终做团结稳定鼓劲的正面“喉舌”,稳住舆论阵地
飞机配平
《新华日报》在创刊词中提出“本报愿在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做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为“巩 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效力”,成为“一切抗日的个人、集团团体、党派的共同的喉苦”。
无边界网络
《新华日报》在抗战时期的宣传,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读者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看到中国抗战 最坚决的力量所在,通过正面宣传中共抗战的坚决形象,引起全国民众齐心协力的共鸣,感知中共抗战的 精神、智慧与力量,从而形成民众对中共以民族大义为己任与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的认同。为反击国民 党宣传媒介大肆攻讦中共军队和军人,长期散布抗战期间中共武装“游而不击”的谬论,《新华日报》通 过做大规模、系统性的报道和事实举证,还原反映中共军队战斗力强、战果斐然、作风优良的形象。如 19如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新华日报》的相关报道超过了 1〇〇篇,全方位覆盖战争状况,迅速提升八 路军在国统区的威望和形象.展示中共军队捍卫国家争取民主的坚定决心。
闭结宣传国共抗日实况,激发民族热血。与国民党宣传机制规避中共武装的抗战活动相反,《新华日 报》采取理智客观的传播策略,逐日向读者反映国共两个战场的进展情况。在对台儿庄战役的报道中,《新 华日报》给予参战将士与广大爱国军民极高的赞誉,热情洋溢地报道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战况,将
34
第1期从“新华精神”到“新华现象”的传承与意义
•传媒视点•
中共坚定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心贯彻到底。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要方向,不仅有利于增强两党之 间的团结,使民众认识到中共在民族危机前的豁达胸襟,还鼓舞和激励着全中国人民将抗日战争进行到 底并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和斗志,为中国人民最终贏得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二、新媒体生态“新华现象”:红基因弘扬
红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民族独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密码,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与时俱进的精神 内核。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 也反复强调要传承好党的红基因。自2001年新华报业成立传媒集团以来的诸多实践一直坚持贯彻“新 华传统”,传承“新华精神”。尤其是近三年来,新华报业赓续红基因,纵深融合发展,2019年9件作 品获中国新闻奖,《新华日报》发行达47万份,利润同比增长76%, ®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省级媒体第一方 阵,创造出行业亮眼的“新华现象”。如何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媒生态,积极进行传统媒体与新兴 媒体融合改革,传承红基因,打造新时代有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党媒,是摆在党媒面前的严肃课题。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始终坚守新时代舆论阵地,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强有力的回答。
1. 坚持思想政治引领,做舆论与思想的灯塔
对党的绝对忠诚是红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刻保持中国共产党精神风貌的根本要求。牢牢把 握党媒姓党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最关键的是要自
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新华日报》始终高举党的旗帜,以笔为,被人民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华日报》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彰显主流媒体的四力,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政治 定力,努力将党媒的属性发挥到极致,把讲政治讲导向贯穿到报网端各平台各媒体。2019年紧扣庆祝新 中国成立70周年主线策划推出大型全媒体采访报道,策划“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相关活动,通过图文、音视频、动漫、H5等多种形态呈现,让党的创新理论变得“活”起来、“动”起来,不断突破传统模式,把牢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占领舆论传播主阵地。
2. 贴近众,为民情怀,做人民的报纸
当前传播格局中,众多媒体信奉“用户至上”“流量为王”,但只迎合不引导的传播策略显然与马克 思主义新闻观中“坚持走众路线”有所区别。党媒必须要在多元的舆论场中保持头脑清醒,不能被流 量市场崇拜所诱惑,尤其在社会转型的大变局时代,更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众耳熟能详 的语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既在内容上满足用户,又在思想上 教育引领用户。新冠疫情的暴发考验着每个媒体的舆情应对与舆论引导能力,《新华日报》在舆情风险来 临之际第一时间发出全面、客观、权威的声音,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及时疏解社会情绪,贏得公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针对众关心的看病费用问题,《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第一时间采访江苏省医 保局、省财政厅,及时给出准确回应;开设“科普连连看”“疫图读懂”等栏目,用图文
并茂的形式、生 动的语言向读者科普病毒预防知识。全方位服务民生,拉近媒体与民众之间的距离,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 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3. 坚持正面宣传,共营向上氛围,做鼓舞前进的号角
“始终做一个鼓舞前进的号角”,是《新华日报》创刊词中明确提出的口号。作为党媒的担当,无论社 会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新华日报》始终将这一优良传统贯彻到实践中,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在 新闻宣传工作中,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多做增强信心、稳定人 心的工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面对自媒体上各种庞杂信息,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既
35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8:29: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397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舆论   红色   基因   新闻   人民   群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