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哈布斯堡的灭亡(下)

读书随笔:哈布斯堡的灭亡(下)
等到奥匈帝国作出正式反应,已经是刺杀事件的两个月后了,两个多月后!!塞尔维亚政府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应战准备,政府撤出贝尔格莱德,把陆军集结待命。奥地利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塞尔维亚已经完成了三十万大军的调动。此时开始行动起来的康拉德,以及接替斐迪南大公的弗里德里希大公,也都没有,也不愿意对塞尔维亚周遭情况进行深入细致了解,尤其对俄罗斯的动向并不清楚,一旦开打就是撒开了军队直接打。
比奥地利更了解情况的是英国,还专门派了特使前往维也纳,向约瑟夫一世和康拉德说明具体情况,要求奥地利不要轻举妄动,至少要把军事行动停止在贝尔格莱德。因为很有可能这样会引发一场世界大战,建议仍然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杨善林 院士
德国的威廉二世和毛奇也知道,不过毛奇认为,从当时英法对德国施加的压力来看,不如干脆引发一场世界大战,反而有助于德国压力的解决,拖得越久,法国和俄国的军力会越强大。
其时,奥匈帝国和德国,都认为这只会是一场局部、为时半年的战争。——不论什么时候,
什么国家,主动发动战争的领导人永远都会告诉大家,必须一战,开弓没有回头箭,没有选择,而且一定取胜很快结束
毛奇和康拉德的差异在于,康拉德认为解决塞尔维亚就解决了一切,毛奇则认为,解决塞尔维亚的关键是俄国,把俄国遏制住才是关键。这种差异也展现出了毛奇作为战略家的高明,而康拉德把重心全部放在塞尔维亚边境,几乎是完全放弃对东线俄国的防御,则决定了德国和奥地利在这场战争中的命运。
接下来奥匈帝国的表现,就是关于怎样通过发动一场对外战争来瓦解自己的表演。康拉德的战力布局完全是依照德国能在6周之内解决西线英法战争然后调头来支援自己,而且此间俄国不会大举出兵来进攻奥地利这个假设基础之上的。行动之缓慢让所有邻国都很惊讶——非常典型地让己方的士气再鼓而竭的做法。德国的毛奇对此布局极为震惊,震惊于康拉德的天真和大意——什么叫“猪队友”,这一情形,在后来二战中,也完美地体现在德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协同上
19147月开始的战争,以奥匈帝国军队四分五裂地进入塞尔维亚领土为开端,如果要了解战争细节,哈谢克的《好兵帅克》值得一读——关于一战的传世经典幽默小说,里面那
些混乱的指挥所、混乱的战场以及士兵们混乱的人生,与真实的初期一战战场,确实是神似。8月初,刚刚进入塞尔维亚领土的奥匈帝国军队,因为自行分散,被塞尔维亚军队非常轻松地分割包围,逐一击溃。
8月末,在塞尔维亚遭受重大挫折之后,康拉德回过头来应德国的要求,准备调整到东线去进攻俄国,尝试打击波兰。但奥匈帝国缓慢的调整和进军,以及后勤补给调整的不及时,又给了俄国以充分的时间。到奥匈帝国把兵锋调整过来之后,俄国已经布置了近三百万军队在边境,奥匈帝国离他们还有一百六十公里的距离,光是行军,就能拖垮奥匈帝国的军队
当然,俄国也有他们的烦恼——从战争一开始,就有多个权力中心,政出多门——总司令是尼古拉大公,但军权却在苏霍姆里诺夫手中,任何调动都需要至少两个人的同意。下面的将领也是互不买账,所以,俄军尽管占据优势,却也因为低效而未能利用。
双方在边境上的克拉西尼克进行了第一次交锋,整体上以奥匈帝国军队败退为结局——由于奥匈帝国军队常常用人海战术,忽略了对火力的应对策略,导致其死伤甚重。德军的加入支持了奥匈帝国军队,在科马鲁夫战役中,奥匈帝国军队以自伤八百的方式,击退了俄
军的进攻,并借此侵入俄国领土。俄军的指挥混乱和后勤补给跟进不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9月,俄军以围魏救赵的方式,进攻奥匈帝国的伦贝格来减轻科马鲁夫的压力。伦贝格是奥匈帝国的一处军事要塞,是连接前后方的枢纽,属于奥匈军队不得不保之处。于是在伦贝格双方进行了两次战役,两次战役均以奥匈军队失利告终。康拉德的第三子也死在伦贝格保卫战中。——奥匈帝国军队的损失,以军官为主,每战必损耗半数以上军官,因为奥匈军队的传统就是军官必须冲在最前面,而又因为缺乏军官,所以一场战斗结束后,没有人有序组织撤退,奥匈的军队又是在武器装备上损耗最大的一方。
不仅在东线一直陷入拉锯的泥沼,在塞尔维亚,奥匈军队也始终没有真正占据上风,被塞尔维亚军队的游击战术打得晕头转向。夜游症9月底,奥匈帝国发动了第二次侵略战争,损失了四万人马却一无所获,连一个城市或要塞也没有攻下来。也正是在此时开始,欧洲报界一些观察者提出,奥匈帝国不久就会垮掉的预言——战争才打了一个月,奥匈帝国在南线兵败塞尔维亚,在东线连续发动三次攻势也都被俄军击败,全军减员50%
西线德军本来已经取得了对英法的占优,这种势头却在著名的马恩河战役中受阻——英法
也是以人肉战术顶住了德军的进攻,把德军阻滞住了——著名的马克辛机,在一天之内就杀死了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5万名英军士兵。开战后六个月,德军损失了两百万人,这导致了参谋总长毛奇的下台。
广州金矿两线战事不利,很快就引发了奥匈帝国和普鲁士德意志的政治动荡(这恰恰是每个主动发动战争的领导人所难以预料到的。在德国,法尔肯海因接替了毛奇,但军权却落在了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手中。俄国的尼古拉大公被彻底架空,沙皇尼古拉二世支持了苏霍姆里诺夫。这两国军权掌控者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一战的持续扩大。
在德国方面,总司令法尔肯海因坚持毛奇的思路,重点是西线与英法作战并最终达成一致,但兴登堡则坚持认为,如果奥匈帝国被俄国解决了,那么德国就会腹背受敌,面临入侵危险,所以重心应当移到东线,直接打击波兰来遏制俄军,扶持奥匈帝国。
俄国这边,尼古拉大公认为重点是解决奥匈帝国,而不是去招惹德国。结果苏霍姆里诺夫受到法国人的蛊惑和利诱,决定直接进攻德国,给德奥同盟来个釜底抽薪。
其实这也都是政治和人性,新人上台,总倾向于抛弃前人的路子,另辟蹊径来行使自己的权力。到了战争中,就成了新上位的指挥官希望开辟新的战场来创造战绩。
此时的一战,西线就是法尔肯海因一人独立支撑,东线则有兴登堡、康拉德和鲁登道夫兴风作浪。一旦确定了俄国为主要打击目标,德军的行动比奥匈帝国快了不知多少倍,兴登堡很快就确定了波兰华沙为主要进攻目标——从战术上讲,这是非常高明的举动,对于俄军战线也是釜底抽薪的一招,可以把俄军从中掐断,逼迫俄军把战线后移。
俄军与德奥联军在华沙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打到十月份,因为奥匈帝国越来越弱的供应能力,奥匈军队战斗力锐减,俄军得以利用德奥无法协同的弱点,持续通过侧翼突袭和包围,把德军再次赶回了边境线。
191411月,此前领导人们认为只需要两个月就能结束的战争,仍然没有结束的意思——在兴登堡的运作下,德军得以从西线调度一部分兵力移向东线,试图再次夺回华沙。冬季作战对于双方而言都苦不堪言——受制于双方混乱的指挥和蹩脚的装备,在华沙附近的罗兹方面你来我往地干了几仗之后,俄军损失了70%的兵力,德军也损失过半。双方只能相对后撤。
南线的康拉德依然在与塞尔维亚死磕——毕竟塞尔维亚国力要弱很多,奥匈帝国军队磕磕绊绊地在游击队袭扰之下,终于把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拿下了。这是开战以来最大的
一次胜利。
紧那罗
12月,这个情势又在塞尔维亚和俄国的新一轮攻势下土崩瓦解,刚吃进去的,奥匈帝国又再次都吐了出来。塞尔维亚三次击退了奥匈帝国的进攻,连德国都意识到,这个盟友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几乎到了崩溃边缘。
1915年,俄国和塞尔维亚都意识到了奥匈帝国的脆弱,继续组织对德国的攻势。奥匈帝国军队已经完全无法抵挡,把德国的后背都露给了俄国。双方又开始在喀尔巴阡山脉展开拉锯战,虽然德奥军队士气弱,俄国军队却也面临补给困难的局面,几乎是七八个士兵共用一条步。因此,俄国军队就是用人肉和人海战术,不断地冲锋,靠尸体堆积起来对德奥军队的优势。
19153月,奥匈帝国军队已经伤亡了两百万人,但在战场上一无所获,基本都是失败,整个帝国只剩下了25万人的部队。此时,意大利也宣布对奥匈帝国作战,几乎是给了奥匈帝国致命一击。此后,奥匈帝国军队就已失去了独立作战的能力,彻底沦为德国的附庸。
夏利7101u
一年之后的191611月,86岁的约瑟夫一世终于去世了,奥匈帝国的末代皇帝卡尔一世继位。卡尔大公此前一直不赞同康拉德的顽抗到底战术,此时一上位,立刻抛弃了盟友德国,转而与法国和俄国通过外交手段取得媾和。这一招数彻底惹恼了德国的威廉二世,以军力威胁,转而又软弱屈服于德国的压力,让德国接管了国境内所有事务,并且确保奥匈帝国与德国一起抗战到底。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30: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392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帝国   军队   俄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