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状况的调研分析报告(6200字)》

关于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状况的调研分析报告
目录续作指南
摘要 (1)
1. 绪论 (1)
2. 文献综述 (2)
3. 概念界定 (4)
3.1 心理健康 (4)
3.2 健康信念理论 (5)
4. 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心理现状 (5)宋清如
4.1 孤独空虚 (5)
国际刑警组织4.2 过分注重自尊 (6)
4.3 忧郁焦虑 (6)
5. 预防干预心理疾病的建议 (6)
5.1 加强护理工作 (6)
5.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7)
5.3 鼓励养老产业发展 (7)
6. 总结 (8)施工图优化设计方案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进入养老机构来度过他们的老年生活,在养老机构中,由于与个人以前的社区生活完全不同,老年人常常会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基于这个北京,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了解我国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心理疾病预防和干预的情况,并结合健康信念理论,分析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心理健康短板,分析影响因素和原因,以为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心理健康;养老机构;老年人;预防干预
1.绪论
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制定的标准:一个地域的60岁以上老年人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达总人口的7%,这个地区就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升至2.2亿,占总人口16.1%,预计到2040年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33%。按照上述标准,
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非常严重,急需格外重视,随着老龄化时代到来,养老已成为我们急需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发展和少子化浪潮使得家庭在供给养老服务方面失去了传统优势,老年人养老需求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年慢性疾病的增多,对长期护理的需求增加;“广场舞”纠纷反映出的老年人娱乐需求增加,但活动场所匮乏;劳动力流动导致的留守老人问题以及由于高龄化引发的空巢老人问题,使得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增加;科技发展重少轻老引起的老人与新产品、新服务脱节以及消费市场老龄产品单一和匮乏问题,使得老年人对老年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等,单纯的物质需求己经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福利需求,因此,许多老年人选择进入养老机构进行养老生活。而当前老年人福利的供给主体主要由政府和家庭来提供,政府主要通过兴办养老院、护理院等机构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此外,政府的相关惠老政策,如免费乘坐公交、免费参观旅游景点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娱乐需求;在我国传统的尊老敬老文化背景下,家庭在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精神、护理、照料等需求方面依旧起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本文基于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分析,认为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也有各种各样的福利需求,不仅只是满足基本的需求,还需要深层次的挖掘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的内部差异性,这将有助于满足其潜在的各种心理健康和福利需求,有助于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老年人福利需求政策。老年人福利需求的满足离不开福利供给主体,当前的福利供给主体单一,供给的内容和方式有限,难以满足多元化的福利需求,通过调查了解当前的福利供给情况,并发现其中不利于满足福利需求的相关因素,完善既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能满足老年人个性需求的老年人福利供给体系,不仅能有效应对未来城市老龄化、高龄化带来的挑战、丰富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能激发养老机构内老年人潜在的消费需求,调动经济社会对老龄产业的关注和投资,以此实现城市老年人福利需求与福利供给的均衡发展,对全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盛,西方不少心理卫生工作
者开始尝试用人本主义观点重新审视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学者指出过去的心理卫生工作过多地集中在个体心理不健康的一面,虽然对于如何增强人的适应能力已有所重视,但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并没有
唐斯从更积极的方面反映出人类对于心理健康的向往与追求。因此,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积极的一面仍关心不够,这种情况函待改变。当今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新目标和发展趋向就是,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塑造美好的心灵和个性。如美国约哈特提出了“积极的心理健康”的概念。个体成长观中把心理健康解释为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潜能的最为完整的发展,认为心理潜能的最佳发展取决于人在一生中是否能够成就某种事业。在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心理健康被定义为积极的情感和生活满意两种概念的综合,认为有关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争论就是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把二者之问的平衡作为幸福的指标,而生活满意度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成分,是幸福感的一种补充,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关键指标。
反观我国,杨团(2006年)指出,随着社会老年人口问题的产生,一些商家也在打着老年人的主意。他们了解老年人孤独、恐慌和爱占便宜的心理,在电视或社区里张贴和发送广告,经常以免费为老年人体检,传销保健品等借口,骗取老年人的大部分钱财,更甚者则威胁、恐吓。还有一些歌舞厅等场所了解老年人的孤独,以陪聊等借口进行黄的交易,一些江湖骗子,了解老年人知识文化少,自我保护意识差,又对儿女和自己安全健康的恐慌心理,用一些迷信骗术骗取老人的全部财产。这加大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伤害,同时也给老年人的家里带来不和谐因素。而周晓红(2007年)认为,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约占老年人家庭的25%,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长大结婚,独立生活或远离父母
到外地工作,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使得家庭内部“代际沟通”不畅、与孩子缺乏共同语言,感觉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知识方面不断落伍,这也使得老年人的失落感、孤独感严重。如今的年轻人负担重,也只能偶尔回家看看,关心一下他们的经济和身体,可是我们都在忽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谁也不会了解他们的孤独和不快乐。并且张友琴(2005年)分析得出,当代中国老年人尤其具有失落的情绪。当今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出生于解放前后,经历了当代巨大的社会变迁,经历坎坷:年轻时代接受赤诚教育、经历了上
山下乡的炼狱磨练,改革开放后思想冲击,社会改革时期又做出牺牲,这些经历都对老年人不断造成现实和心理的冲击。另外,现时代社会贫富差距加剧,城市生活水平提高,许多老年人看到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赚的钱还买不起一间大一点的房;或因自己没赶上工资改革致使退体工资水平低下,都使老人越发心理不平衡。因此,当代老年人需要在获得物质补偿的同时,更需获得心理补偿,以求心理的平静与安宁。此外,现在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十分重视当今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史柏年(2009年)指出要针对老年人从工作岗位退下后不变存在的心理失衡、生活秩序失衡、精神空虚问题,和大多数老年人与子女分居而产生的情感焦虑、难以抚慰,以及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等问题开展讨论,要制定出一些适合不同情况老年人心理辅导的方案,经常组织一些有益与广大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精神修养和文化积累的活动。让老年人都能够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成。最后,乌仔沧萍(2004年)提出,要大力营造关爱老人、重视老年工作的良好氛围。要结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创造
性地组织老年人开展喜闻乐见的心理关爱活动。争取让我们国家的老年人真的能够达到老有所乐。老年教育培养多样化生活情趣,将老年人注意力从寂寞孤独中转移出去。老年教育有三种不同的类型:闲暇教育、继续教育与补偿教育。老年人为满足年轻时期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缺憾,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文凭,而是为了一种理想的追求,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为了让自己老有所用。
3.概念界定
3.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是涉及包括心理学、精神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重要理论问题。对于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目前为止,国内外虽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的表述,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机构等却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是: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在此基础上,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还确定了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心理
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心理学家H.B.English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
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我国心理学专家郭念锋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状态。综合专家、学者以及社会权威机构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可以发现,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主观的精神现象,很难有一个固定而清晰的界限,笔者认为,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概括与区别:第一个层面,个体自我本身能够自我接纳,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即内在协调一致;第二个层面,个体的主观体验与感受能够适应客观环境,即外在适应性;第三个层面,个体具有完整、稳定的人格,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之一。
3.2健康信念理论
菩提树下的爱情
健康信念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Rosenstock于1958年首次提出。主要说明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个人的健康信念促进人们采取预防性健康行为,强调人们尽可能选择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而拒绝损害身体健康的行为。这需要具备下列条件:(1)察觉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2)感知行为改变的好处:指个体对采纳某预防保护行为带来的好处的主观判断。(3)感知行为改变遇到的障碍:指个体在改变行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4)行为改变的提示:指影响健康行为改变的有关因素,如感觉身体状况不佳、现有媒介对健康相关知识的推广、专业人士提倡的健康行为、他人劝告等,都有可能诱发个体采纳健康行为。(5)知觉的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有信心做好相应的健康行为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健康信念理论为本文提出改善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的对策时提
供了理论基础,要考虑加强宣传不良行为习惯产生后果的严重性,并在行为改变的提示入手,政府和媒体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增强健康信念。
4.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心理现状
4.1孤独空虚
过去的“大家庭”正逐渐向“核心家庭”演变,身边无子女的老年人日渐增多,“空巢”易使老年人产生孤寂、悲凉之感,称为“空巢综合征”。亲友离别、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1:24: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389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老年人   心理健康   需求   心理   行为   问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