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中选修1知识点

地理⾼中选修1知识点
  选修课相⽐于必修课仿佛没那么重要,但是在考试中往往考到就是⼤题。⼩编在此整理了地理⾼中选修1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地理⾼中选修1知识点
  ⼈⼝与环境
  1.⼈⼝发展包括数量的变化、素质的提⾼、结构的改变。
  2.⼈⼝再⽣产类型由出⽣率、死亡率、⼈⼝⾃然增长率决定;类型的转变由死亡率的下降开始,但真正实现必须通过出⽣率下降来完成,其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产⼒的发展。
  3.过渡型⼈⼝再⽣产类型:随着社会向⼯业化发展,⽣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下降;⼯业和城市⼈⼝⽐重增⼤,不再需要多⽣⼦⼥从事农业⽣产,加上节育措施逐渐普及,出⽣率下降;导致⾃然增长率下降,⼈⼝增长缓慢。
  4.现代型⼈⼝出⽣率低的原因:社会进步和⽣活观念的变⾰——①⼉童⾐⾷教育等花费多;②⼈们晚婚晚育甚⾄不愿⽣育。
  5.发展中国家⼈⼝再⽣产类型多数属于过渡型,主要⼈⼝问题是:⼈⼝增长过快、少年⼉童⽐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①⼈均资源不⾜,②就业困难,③经济和⽣活⽔平下降。
联想et600
  发达国家⼈⼝再⽣产类型属于现代型,主要特点是:①⼈⼝增长缓慢,②⼈⼝⽼龄化严重;影响是:①劳动⼒不⾜,社会负担重,②⽣产资料过剩;解决的措施是:①改变⽣活观念,⿎励⼈⼝⽣育,②接受移民。从全球看,⼈⼝再⽣产类型处于过渡型阶段。
  6.我国的⼈⼝政策:基本内容——控制⼈⼝数量,提⾼⼈⼝素质;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优⽣优育;关系——少⽣是控制⼈⼝的关键,优育是提⾼⼈⼝素质的先决条件。
  7.⼀个地区⼈⼝数量的变化,⼀是由于⼈的⾃然增长,⼆是由于机械增长,即⼈⼝迁移引起。从全球范围看,仅取决于⼈⼝的⾃然增长。
  8.环境对⼈⼝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育率是指在⼀定时期内出⽣⼈数与育龄妇⼥(指15岁到49岁妇⼥)数之⽐,它是决定出⽣率⼤⼩的基础。
  9.环境因素中对⼈⼝⽣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其中①经济发展⽔平越⾼,②妇⼥受教育程度越⾼,⽣育率越低。
  10.⼀些地⽅性疾病往往与当地⽓候、⽔⼟因素有关,如我国北⽅的克⼭病由于缺硒,氟⾻病由于多
氟,⼤脖⼦病由于缺碘,等等。
  11.⼀个地区的环境⼈⼝容量主要受如下⼏⼤因素影响:①资源、②科技发展⽔平、③地区的对外开发程度、④⼈⼝的⽂化和⽣活消费⽔平。其中资源是⾸要(直接的制约)因素,其他因素往往通过它产⽣影响。
  12.环境⼈⼝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双重性质。由于其影响因素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
  13.⼀般认为,世界⼈⼝的最⼤容量是110亿左右,合理容量是60亿左右;我国⼈⼝的最⼤容量是16亿左右,合理容量是7亿左右。
  14.我国可耕地资源的特点是:①⼈均不⾜(占世界1/3),②还在继续减少;其根本原因是⼈⼝过多,直接原因是:①城市发展,交通住房占地多,②⽔蚀风蚀,沙漠侵吞,③不合理耕作产⽣次⽣盐碱化;措施:①控制⼈⼝数量,②切实保护耕地。
  15.我国淡⽔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但⼈均仅为世界的1/4,且地区分布不均,⽔资源短缺的问题严重。原因:①降⽔时空分布不均(⾃然原因),②⼯农业⽣产⽤⽔量⼤,③⽔污染⽔浪费严重;总的措施:①控制⼈⼝数量,②节约⽤⽔、保护⽔资源。
  ——两项基本国策:计划⽣育,环境保护
  16.⼈⼝素质的内容:⾝体素质、科学⽂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在影响⼈⼝⾝体素质的因素中,遗传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使是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
  17.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然环境因素早期曾是决定性因素;后者⼜包括原
⽣环境因素和次⽣环境因素。
  18.⼀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数量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是⼈⼝科学⽂化素质有突出影响,它包括⼈⼝的平均受教育⽔平,以及⼈⼝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程度;
  它从整体上影响着⼈⼝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具体说它直接影响着⼈⼝对资源开发利⽤的⼴度、深度、效率,进⽽影响着⼈类活动的环境后果。所以,⼤⼒提⾼全民族的科学⽂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19.⼈⼝迁移的三⼤要素:①较长距离的空间移动,②长期性,③居住地的改变。按地理范围划分,可分为国际和国内的⼈⼝迁移;按迁移⽅向分,国内⼈⼝迁移可分为四类,其中由农村到城市的⼈⼝
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类型,这是由⼈⼝的城市化和劳动⼒的产业转移决定的。
  20.⼈⼝迁移的基本原因是地区⽣存环境的差异,具体包括:(1)⾃然环境因素,特别是⽓候、淡⽔、⼟壤、矿产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化教育、婚姻家庭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的因素;(3)政治因素,主要是政策、政治变⾰及战争等因素。
  21.⼈⼝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①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对农村可以缓解⼈地⽭盾,更加合理地开发利⽤⼟地资源,更好地保护环境。
  对迁⼊地的影响:①开发资源,发展经济;②增加了环境压⼒,可能造成⽣态破坏。
  22.我国历史上⼈⼝迁移起始于秦汉时期,最直接的原因是:移民⽀边、战争和⾃然灾害。
  ⼈⼝流向主要是两类:⼀是北⽅草原的少数民族内迁,⼆是北⽅⼈南迁,从⽽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民族间⽂化经济的交流。⼀般认为,“安史之乱”后,我国⼈⼝分布的格局发⽣了根本改变,⼈⼝分布中⼼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23.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净迁出的省区:辽宁、⼭东(鲁)、上海(沪)、四川;⼤致持平的是:西藏;其余为净迁⼊的省区。小泉纯一郎
  24.我国改⾰开放后国内⼈⼝迁移的特点:①流动⼈⼝⼤量增加,②流动⽇趋合理,⾃发流动为主;主要⽅向是: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矿地区;原因有①农村劳动⼒过剩,②户⼝政策放
宽,③城乡收⼊差距⼤;主要迁出区:四川、⼴西、江苏、河北;主要迁⼊区:珠江三⾓洲、长江三⾓洲、京津唐地区;⽬的:①务⼯,②经商,③学习、培训、⼯作分配。
  三个迁⼊区的产⽣原因:①经济发展较快,⽔平较⾼,②就业机会多,③⼯资较⾼。
  四川成为主要迁出区的原因:经济⽔平低,⼈⼝多。
  新疆吸引⼤量移民的主要优势是:①矿产资源丰富,②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产基地,③⼈⼝密度⼩。
  农村剩余劳动⼒的劳务输出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带回资⾦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城市的地域结构
  1.城市在区域中总是居于核⼼地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其作⽤表现在:①是区域的管理中⼼;②是区域的服务中⼼;③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是第⼆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主要集中地。
  2.⼀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城镇和⼴⼤的农村地区。同级的城市服务范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可能发⽣重叠、交错。城市等级越⾼,数⽬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相互间距离也越⼤。
  3.城市的地域形态有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类型。城市的布局形式有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类。
  4.集中式城市地域形态的优点:①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活服务设施,也便于⾏政领导和管理;②各种设施的利⽤率⾼,⽅便居民⽣活。条带式的优点: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然。⼀般情况下,城市地域形态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河流、交通要道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区位,因⽽也是城市地域形态改变的重要因素。
  5.住宅区、商业区、⼯业区三种功能分区是各类城市的基本组成。功能区的划分并⽆明确界线,只是每个功能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
  6.住宅区是城市最基本的职能,城市内最⼴泛的⽤地形式。
  住宅区的第⼀次分化是⼯业⾰命后居民区与⼯业区的分离;
  第⼆次分化是随着⼯业化和交通的发展,出现了⾼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并有背向发展的状况。
⾼级住宅区多在城市外缘,往往与⾼坡、⽂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多在内城,往往与低坡、⼯业区相联系。
  7.商业区的区位需求是:①要有便捷的交通,②要有⼤量的消费⼈⼝;因此商业区多位于①市中⼼、
②交通⼲线的两侧、③街道路⼝处;并且⼤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街道两侧。
  8.中⼼商务区是⼀些⼤城市或特⼤城市商业活动的集中区,⼀般分布在市中⼼。
  中⼼商务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①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它既是商业中⼼,也是商务活动服务中⼼);②⼈⼝数量的昼夜差别很⼤;③建筑物⾼⼤稠密;④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9.中⼼商务区⽔平⽅向上:最中⼼区以零售活动为主;周围则是⼀些商务机构的办公室和⼩商店。垂直⽅向上:⾼层建筑物的低层⼀般是零售店;⾼层多为办公室;中间是⼀般商务活动场所。
  10.⼯业区的形成是由于现代⼯业⽣产专业化程度⾼,企业之间的协作与竞争性很强,企业需要相互集聚,获取规模效益。
  ⼯业区的区位表现出两个特点: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甚⾄形成“⼯业包围城市”的现象;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线(铁路、⾼速公路、⽔运)分布。⼯业外移的产⽣原因:①⽼⼯业区布局较乱,②⼯业规
昂达vx530模扩⼤,③第三产业兴起;根本原因:①城市⽤地紧张,②环境污染严重;根本⽬的: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11.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内部各类功能分区的空间组合,有同⼼圆状、扇状等。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有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因素。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各类活动所付租⾦的⾼低,租⾦⾼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的远近。
  市中⼼地租最⾼,其次是市区外围公路交汇处,远离公路的地⽅地租最低;受与市中⼼距离远近影响程度从⼤到⼩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业区。
  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分化,其中收⼊是常见原因,知名度和宗教信仰也有很⼤影响,另外还有种族因素形成种族聚居地。
  12.城市规划是⼀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其⽬的是既合理利⽤城市⼟地,⼜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的合理规划⾸先要考虑城市布局形式,其次是功能区的合理布置,最后要综合分析不同⽅案的优缺点,集思⼴益,努⼒探求⼀个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的综合⽅案。
  13.⼯业区的合理布局要求:①要有便利的交通;②要合理安排⽤地位置,以减少对⽣活居住地的污染;③与居民区之间要设置卫⽣防护带;④要留有发展余地。
韩城市象山中学  ⽂化景观
  1.⽂化依据其与⾃然环境的关系,分为物质⽂化、精神⽂化。狭义⽂化仅指精神⽂化,⽂化景观中的“⽂化” 指⼴义⽂化。
  物质⽂化与⾃然环境的关系较密切,因⽽变化节奏较快;精神⽂化受社会环境影响⼤,与⾃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因⽽具有⼀定的稳定性、保守性。
  具有⼀定物质形态的精神⽂化,⼈们对它的认识不是物质实体本⾝,⽽是物质实体反映的⼈的观念和意识。
  2.⽂化景观是与⾃然景观相对的概念,是固定在地表的(利⽤⾃然物质创造的)⼈类创造物,按⽂化类别可分为物质⽂化景观、精神⽂化景观两类。
  ⽂化景观的主要特性是空间性、时间性。前者表现在任何⽂化景观都占有⼀定的空间,其位置相对固定——是判断⽂化景观的依据;后者主要表现在⽂化景观的功能随时代⽽变化——往往反映了该地区⽂化的变迁。
  3.⾃然环境对物质⽂化景观的影响较⼤,主要表现在其功能和形态,特别是农业⽂化景观;对精神⽂化景观的影响较⼩,往往是间接影响,且主要影响其功能。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4.通过对⽂化景观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然环境原貌及⼈类活动影响的程度,因此可以说,⽂化景观是⾃然环境的⼀⾯镜⼦(即指⽰作⽤)。
  但⾃然环境对⽂化景观的影响并不是决定的,因⽽⽂化景观在反映⾃然环境时也有⼀定的局限性;且随着⽣产⼒的发展,⾃然环境对⽂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不断降低。
  5.⽂化景观与⼈⽂社会环境也有密切关系,如城市公交站牌分布的疏密往往反映了城市化⽔平,从数量的变化能看到城市化进程;我国⼀些少数民族⾃治地区的地名景观,既反映了语⾔⽂化的区域差异,也反映出民族⾃治制度的地区差异;⼀些地⽅的标志性⽂化景观在加强地⽅⽂化认同,宣传地⽅⽂化等⽅⾯具有重要作⽤。
  6.⽂化源地是指某⼀⽂化事物(或⽂化现象)或⽂化系统最初产⽣的地⽅。
  ⽂化事物包括物质⽂化事物(如⽣产⼯具、⽣活⽤具等)、精神⽂化事物(如语⾔、⽂字、宗教等)。
  ⽂化系统由许多简单的⽂化事物或⽂化现象构成。若⼲个具有⼀定联系的⽂化综合体(即⽂化系统)组成⽂化体系。
  7.⽂化系统源地是指⼀个结构较为完整、特征较为明显的⽂化系统的产⽣地。在⼩⽐例尺地图上,⽂化事象源地往往呈点状分布,⽂化系统源地往往呈⾯状分布。
  8.⽂化区指⽂化事象和⽂化系统覆盖的地区,狭义概念仅指某种⽂化系统覆盖的范围。
  ⽂化区的类型有语⾔⽂化区、政治⽂化区、经济活动⽂化区等。
  其空间特点是:①范围有⼤有⼩,②边界有实有虚(政治⽂化区是实⽂化区),③不⼀定与⾃然区重合。
  我国传统的三级划分:⽂化地区(3个)→⽂化亚区(2个)→⽂化副区。
  9.⽂化扩散是⽂化传播的⼀种形式,是以⼈为载体把⽂化事象从⼀地传往另⼀地的过程。
  ⼀般以扩散过程中⼈的空间移动距离的长短,分为两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中⼈的移动距离短,新旧⽂化区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往往导致了⽂化变异;迁移扩散中⼈的移动距离长,该⽂化与迁移的⼈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把“原汁原味”的⽂化带到新的地区,因⽽新旧⽂化区具有空间上的不连续性。
  10.扩展扩散以其传播情况不同分为三类: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传染(接触)扩散:由已接受者不分条件和等级地传给再接受者(不强调地区差异)
  等级扩散:由⾼到低或由低到⾼有等级的扩散(可以有地区差异)
  刺激扩散:保留了思想实质,摈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必然有地区差异→形式差异)
  11.⼀种⽂化事象的扩散过程往往包含着多种形式;现代社会⽂化扩散形式⽇趋多元化。
  意义:有利于⽂化的发展和繁荣,从⽽促进社会的发展。
  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业(媒介)。
  2.旅游需求成为体需求是指近代旅游,近代旅游的标志是出现了旅⾏社。现代旅游起始于20C50年代,其产业特征是⾼度产业化阶段。促使该阶段旅游业以空前速度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经济的繁荣;社会的;交通条件的改善。
  3.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①旅游主体的⼤众化;②旅游空间的扩⼤化;③旅游⽅式和内容的多样性;④旅游⽬的的娱乐性——旅游发展的⼀⼤原动⼒。
阳宝  4.旅游活动的作⽤:①满⾜⼈类需求;②促进经济发展;③扩⼤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的作⽤:①发展进⼝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②发展国内旅游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重要途径;③发展旅游业能够扩⼤就业;④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现代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业,具有资⾦需要量⼩,劳动⼒需要量⼤,以及技术限制较⼩,⼈员培训期短等特点;是综合性⾏业,能带动和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
  5.旅游资源按本质属性分为两类:⾃然景观、⼈⽂景观,前者包括地质地貌景观、⽓象⽓候景观、⽔⽂地理景观、⽣物景观四类景观;后者包括建筑景观、⽂化艺术景观、风⼟民情。
  6.旅游资源中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然景观,其中核⼼是地质地貌景观;该类资源除了具有多样性、⾮凡性、长存性的特点,还具有季节性、地域性。主要体现教育性意义的是⼈⽂景观,它除了具有可创造性的特点,还具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7.旅游资源的价值中,美学价值、科学价值主要是针对⾃然景观⽽⾔;历史⽂化价值主要是针对⼈⽂景观⽽⾔;经济价值则是共有的。⾃然景观美包括形象美、⾊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其中形象美是核⼼。
  8.⾃然景观的欣赏需要合适的观赏位置:雄伟⼭峦——远眺;峡⾕、洞⽳、⼀线天——置⾝其中近观;
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观赏点(发挥想象);瀑布——适当距离仰视;江河湖海——登⾼俯览兼远望;湖沼池塘——低临⽔⾯近观;⼭⽔组合景观——乘船(筏)游览。
  9.我国南⽅⼀些⾼⼭最宜夏季观赏,原因是:①夏季⾬⽔多,⼭中多云雾,景⾊丰富并具有变化;②兼受避暑之效。风景名⼭的云海⽇出最宜⾬过天晴时观赏,原因是:①具有朦胧美;②霞光丰富了景观的⾊彩美。
  10.常⽤的园林构景⼿法有主配、层次、框景、借景。主景是园林景观的精华,配景、借景起衬托作
⽤,不能喧宾夺主,⽽要和谐统⼀;框景往往以门、窗、洞为景框,具有组合、集中、凝练风景和造型的作⽤;借景往往是借园外的⼭峦峰林衬托园内景⾊。
  在丰富园林景观层次的⼿法中:采⽤欲藏先露、欲扬先抑的⼿法,以求⼭重⽔复、曲径通幽之境界的是障景法,往往借⽤假⼭、屏风、⽵林等景物;隔景法则常⽤墙、廊、篱、堂等物,把园景隔为不同景区,不仅丰富了景观层次,且造成隐约呈现难窥全貌、近在咫尺但不可及的意境。
  11.⾃然与⼈⽂的和谐统⼀是⼈⽂景观建造的最⾼准则,其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因势、得体,与⾃然协调并突出⾃然美,往往还通过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轶事等⽂学艺术形式来渲染⼈⽂景观。民俗风情则是⼀定地区⼈们与⾃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12.欣赏⾃然景观,不仅要达到悦形、怡情的审美境界,还应追求精神上的升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体验美的最⾼境界。
  13.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包括:①环境污染;②破坏动植物资源;③破坏背景环境;④破坏⽂物古迹;⑤冲击正常社会秩序。它会影响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1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包括:①游览价值;②市场距离;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④地区接待能⼒;⑤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其中游览价值是基础,其余四⽅⾯是制约因素。
  15.旅游的游览价值不仅体现在资源本⾝的美学价值、历史⽂化价值,还要考虑该地区旅游资源的集状况和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市场距离主要指旅游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经济距离指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的时间和费⽤。
  旅游市场需求⼤⼩,与经济⽔平正相关,与经济距离负相关,与资源开发价值正相关。
  交通条件是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理,进⽽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地区接待能⼒不仅取决于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硬环境)、服务质量(软环境),还取决于景区的环境承载量(与开发程度有关)。从根本上说,与经济⽔平有关。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定时空条件下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常以容⼈量来衡量。容⼈量是指在满⾜游⼈游览的最低要求——⼼理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旅游环境的前提下,景区旅游单位⾯积内所容纳的游⼈数。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16.⼀个地区经济⽔平⾼,则旅游的市场需求⼤,市场距离远,交通状况好,地区接待能⼒强,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因⽽环境承载量就⼤。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图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轮廓。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是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2.世界政治地图的变化:地理⼤发现揭开序幕;⼀战后,德国缩⼩、奥匈崩溃、苏联出现、英法衰败、美⽇兴起,出现芬兰、波兰、奥地利、匈⽛利等国;⼆战后,德国分裂,欧洲东部很多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亚⾮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80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南斯拉夫分裂,苏联解体,逐步形成“⼀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
  3.地缘合作→区域性国际组织,如阿盟、⾮统、东盟。
  地区性冲突:阿以冲突、印巴之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英阿战争、朝鲜战争
  阿以冲突的原因:巴勒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被占领⼟问题、⽔源问题。
  地区性冲突的影响因素:①民族宗教⽭盾;②领⼟纠纷;③资源问题;④外来势⼒⼲涉。
  4.巴以冲突和海湾战争产⽣原因的异同:同——地理位置都很重要,都有西⽅国家的插⼿;异——巴勒斯坦地区的民族、宗教⽭盾原因更主要,⽽海湾地区跟⽯油资源的关系最⼤。
  印巴之争根本上是宗教原因,也有历史原因——蒙巴顿⽅案。
  5.世界经济的核⼼地区⾸先出现在西欧,后来有北美、⽇本和澳⼤利亚(南⾮)等地加⼊;同时使拉美、⾮、亚⼴⼤地区变成边缘地区。
  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技术先进,⼈均收⼊⾼,进⼝原料、燃料,输出产品、技术和资⾦——处于世界经济的核⼼地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技术落后,⼈均收⼊低,输出原料、燃料,进⼝产品、技术和资⾦——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10: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378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市   景观   经济   旅游   因素   影响   发展   地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