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地区特建筑

阿托品试验
闽中地区的特建筑
主要内容:福建是我国传统民居的宝库,闽西土楼、闽南红砖房早已著称于时。在闽中地区,乡土建筑也散发出独特的光彩。福建闽中民居主要类型有“一明两暗”型,“三合天井”型,“土堡围屋”型,“连排屋”型等。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与风格,体现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
摘要:福建  闽中民居  乡土建筑  主要类型  建筑文化  独特风格
福建是我国传统民居的宝库,闽西土楼、闽南红砖房早已著称于时。在闽中地区,乡土建筑也散发出独特的光彩。我国学者曾将当地民居概括为“一明两暗”、“三合天井”、“土堡围屋”以及“连排屋”这几种类别。如此划分虽属粗略,但基本反映了当地复杂多样的建筑形态。而闽中地区的最优特的当属永安青水的乡土建筑。
建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风俗民情,地理气候环境,传统建筑工艺的不同,闽海系各区的民居建筑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闽中区民居作为闽海系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同样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与风格,体现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
, 闽中地区的地域分布与建筑文化
性转换1. 闽中地区地域分布
    建筑文化的形成与语言条件,人文条件,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人文条件是决定传统民居特点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则是决定传统民居地域差别的主要因素。根据方言分布,地域文化,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闽海系可分为五大区:闽南区,莆仙区,闽东区,闽北区和闽中区。闽中区包括今三明市党章,永安市,沙县三地。根据其地域又分为南北两片:南片为永安市,三明市列东,列西,三元;北片只有一个沙县。
2. 闽中方言与建筑文化
    福建居民大多数是北方移民的后裔,在长达千年的迁移时间里定居在不同的地域,与当地土民融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与福建传统建筑文化的形成密切相关。福建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两晋,止于两宋,时间前后跨越千年。从东晋到唐末,大规模的汉人入闽有三次,现闽方言的三大支系(闽北方言,闽南方言,闽东方言)就是在此期间形成的。闽方言的另外两个支系(莆仙方言,闽中方言)形成较晚。大约在两宋时期,从闽南方言中分出莆仙方言,元、明之后从闽北方言中分出闽中方言。闽中方言区主要分布于宋代南剑州,延平府,闽江上游的沙溪贯穿其中。永安、沙县为南北两种不同口音的代表。据周振鹤先生分
析,造成方言分化变异的原因有三:首先是移民越走越远,与中心区的来往越来越少,方言也就越来越隔阂。其次,移民带来的方言难免要与土著方言接触,并且吸收土著方言的成分,这也增加了方言的变异。第三,一个方言的两头受邻区方言的影响,歧异也因此增加。闽中是福建最迟定型的方言区。沙溪流域最早只有一个沙县,地盘大,人口少。到明代分置永安县,沙溪上游才有了进一步开发。它的东边是闽东方言区,西边是客家方言区,南边是闽南方言区。处于这几种方言混杂的交合处,闽北方言受到影响是不足为奇的。因此,原为闽北方言区的闽中区一带,所说的话逐渐与闽北方言分手,分化为闽中方言区。闽中移民大部分是闽北移民的分支,只是他们从浙江、江西过来之后走得更远,到达闽江上游沙溪流域。闽中区的地理和气候决定了该地区的特点:青山长绿,植被多样,极少干旱,宜于农耕。但由于谷地狭窄,水陆交通不够畅通,与外地交往历来较为困难,养成了人们知足长乐、眷念故土、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的小农经济思想。闽中人独处山区,自成一体,热爱家乡,淡泊名利。体现在民居的风格上,造成了传统民居外观纯朴,不求奢华,讲求实用的山林文化气质。
,闽中民居建筑的主要类型
闽中区地处福建腹地,南面为闽南区,东面为闽东区,北面为闽北区,西面为客赣混杂区。东西南北各种文化成分混合交融。加之闽中是福建开发最晚的地区,外地移民众多。移民带来了各自原住处的建筑文化,因此闽中民居建筑呈现出多元建筑文化现象。福建闽中民居主要类型有“一明两暗”型,“三合天井”型,“土堡围屋”型,“连排屋”型等。
1.“一明两暗”型
bsr这种类型在闽中民居中很盛行。它的平面布局类似莆仙民居中的“四间房”,正中为大厅,两侧对称地安排房间,房间根据使用要求分成前后间。“一明两暗”布局就是一座三开间的房屋,也可根据使用需要布置成“一明四暗”(五开间),“一明六暗”(七开间)和“一明八暗”(九开间)。厨房等附属房间一般放在两侧或后侧。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眉山村邓宅是典型的“一明两暗”型布局。一层当中是大厅,两侧为卧房,分为前、后厅左右为厨房。通过一个楼梯到达第二层过厅,过厅两侧为卧房,同样分为前后间。环绕一周设走廊,联系十分方便。在二层过厅前部设美人靠,可以在此凭栏观景。这种布局的民居,一幢共有382厨,彭树杰30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一户人家使用起来很方便。沙县琅口镇林宅是“一明两暗”式横向扩展型。面宽为七开间,正中为客厅,两侧对称为卧房。这类房子在闽中民居中
占了大多数,开间为奇数,正中为客厅,进深方向分为前后间,厨房设在侧面和后面。一幢住宅如果房间多了,通常是同宗和兄弟联合建造,中厅建成后大家合用,卧房各自平分,厨房分别设在后面。
2.“三合天井”型
沙县琅口乡茶丰峡村大水湾的“孝子第”就是这类民居的典型代表。其布局是沿三条纵向轴线安排了9个院落。当中轴线上的房间尺寸大,体量大,装修豪华。两侧轴线的房间尺寸适中,装修一般。厨房等附属用房放在最后一进的后侧,用一横向走廊与卧房隔开。厨房后面是一横向庭院,庭院后部登上几级台阶是一个台地,作为休闲,观赏之地。该宅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纵向进深长,横向面宽窄。这与莆仙民居浅进深、宽开间的布局相比,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类型。纵向进深长的后果是许多房间开启门窗势必对着厅堂而不是对着天井,因而造成许多卧房为暗房间,采光通风效果不好。二,全宅均为木柱落地承重,当中只用木板为隔墙,主厅堂采用抬梁式木构架,侧厅堂和卧房则用穿斗式木构架,造成了当地俗称 “千柱落地”的大型宅屋。在其木构架周边围上一围厚度为60cm的生土墙体,作为防卫之用,开上数量不多用于交通的门,形成一个外封闭,内开敞的使用空间。三明市列西
吴宅也是一座“三合天井”式民居。面宽5间,厅堂占了3间,平面为“一明两暗”布局,两侧卧房门全部对着厅堂。进深二进,方整对称。单层木构,梁架外露。山墙上为闽中民居常用的木披檐。院墙低矮,整个宅院开敞轻巧,是小型民宅的典型形式。
3.“土堡围屋”型
该类型是闽中民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由四周极其厚实的夯石生土的“城堡”环绕着中心合院式民居组合而成。建造年代均在清中、后期。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的“安贞堡”是“土堡围屋”型民居中最精彩的实例。
安贞堡,俗名“池贯城”,位于永安市槐南乡是福建省罕见的一座大型民居建筑,是省内现存最完好的古代夯石建筑之一。安贞堡创建于清代光绪11年(1885年),是太学士池占瑞和其子池云龙所建,历时14年完工,耗金万两。福建省安贞堡整体是围廊式土楼以厅堂为中心结合的院落式民居,它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大小房间320余间,建有正堂、下堂遗传学三大定律18处,备有12间厨房和5口水井,可供千余人食用。安贞堡的主人池占瑞,是清末当地的贡生和财主。鉴于清末匪患四起,他倾其万余资财,建此土堡。
安贞堡坐西朝东,前部呈方形,后部为半圆开,依山而建,逐次增高,远远望去,层次分明,气势不凡。堡前有一块可容数千人的露天练兵场。堡正面两侧有凸出5米的角楼,用以扩大防卫角度,对进攻正门的来敌给予夹击。正门为一道用巨石砌成丈余高拱形大门,上有“安贞堡”三个大字,两旁书一对联:“安于未雨绸缪固,贞观沐风谧静多。”正门前后有两重,前重是两扇六七寸厚的木板门,后重是一道大铁门。正门顶上设有两处灌水孔,用以防范火攻。
堡内建筑分为二进,左右对称,穿斗与抬梁式结构相结合,随地势逐次升高,远眺其屋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城堡的木建筑分为上下两层,每层有内走廊。全堡共有房间350间,厅、堂、卧室、书房、粮库、厨房、厕所齐全,还有水井和下水道,可容千余人居住。堡内墙四壁布有射击孔180个、眺望窗90个。堡内装饰华丽,飞禽走兽、牡丹吐艳、孔雀开屏、腊梅迎春等壁画和屋檐上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故事的浮雕人物造型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连排屋”型
该类型通常是在县镇一类城市用地比较紧张的地方采用。它的平面实际上就是“一条龙”和“
竹筒屋”式住宅的综合。如沙县城关建国路东巷的连排屋,一排11开间,每间统一模式。靠近马路的是客厅(也有的辟为店面),进去是卧房,卧房边留一条1m左右的走廊,直通后面厨房,厨房后部各家均有小天井。从厨房设一楼梯倒着走(楼梯开口在天井),进入前面二楼部分。
三,闽中民居建筑的主要特征
1.承重结构和墙体材料
闽中民居建筑由于受外来影响较大,在墙体材料的选用上种类繁多,不拘一格。如建造院落式民居主要墙体材料为砖、石,建造土堡围屋的主要材料为生土。但这些都不是最典型的。在闽中民居建筑中材料来源最为广泛,使用最频繁的仍数木材。因为闽中地区为林区,满山遍野生长的各类木材是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建筑资源。闽中民居建筑承重结构采用的是木构架承重,砖石或生土围护。承重木构架通常为穿斗式木构架或抬梁式木构架或两者混合的构架形式。主厅堂为求得宽大的体量空间和梁,枋装饰效果,通常采用抬梁式木构架。次厅堂或卧房则用比较简单的穿斗式木构架,因此闽中民居也有“千柱落地”之说,意思是形容民宅中柱子之多。木板隔墙分上下两截,由横向和竖向的木板做骨干,
横向叫横棂,竖向叫竖筒。下截一般作平墙,用厚约1cm的厚木板拼成,一般做平缝,较高级的民居也有做错缝或企口缝。上截一般在地脊柱两侧分成三堵,几支竖筒做复竹线,横腰及竖筒均削成插角,对称插成90°角,内嵌入堵板。堵板四周刨凹,宽约寸许,深约5mm,中间凸起的形状,整个称复竹线板堵隔墙。也有的山区民居采用菅蓁(一种芦苇)杆或竹片编织成格堵板装配上墙面,然后用稻草粘土浆(稻草斩碎约两寸许,搅拌上壳灰粘土)打底,最后用白灰砂浆抹面。
2. 建筑装饰
闽中民居的外立面大多朴素,整洁,很少有多余的装饰,体现了山区人诚实,纯朴的性格。但在沙县的一些乡镇的传统民居建筑中,常可看见“风狮爷”之类的装饰物高踞在屋脊之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风狮爷”也称“瓦将军”,是当地人用来辟邪除煞镇风之物,材料为陶烧制品。内容通常是人物、猴子、狮子、香炉。原来我认为只有在闽南沿海一带才有此物,想不到在沙县这远离大海的山区也有“风狮爷‘的存在,真让人始料不及。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2:27: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378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民居   建筑   方言   文化   房间   厨房   卧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