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专项训练:等高线地形图(附答案)

专项训练:等高线地形图(附答案)
一、单选题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 
A. 海拔高    B. 坡度陡    C. 坡度缓    D. 海拔低
2.能—目了然地看出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是(  )
A. 等高线地形图    B. 分层设地形图
C. 地形剖面图    D. 政区图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①等高距全图是一致的  ②等高线是可以相交的
③等高线是可以重叠的  ④等高线是不可以闭合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在等高线分层设地形图中,绿代表(  )
A. 海洋    B. 平原    C. 冰川    D. 高原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可以判定为(  )
A. 山谷    B. 盆地    C. 陡崖    D. 山脊
6.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山谷的是(  )
A. a    B. b    C. c    D. d
7.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若干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  )
A. 盆地    B. 陡崖    C. 鞍部    D. 山顶
8.下列关于等高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等高线上面标的数据是相对高度    B. 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  
C. 等高线上面也可以不标数据    D. 等高线地形图上不能表示出平原
9.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主要表示山脊的是(  )
A.     B.     C.     D.
10.有关地图知识的叙述,正确的说法是( 
A. 等高线闭合的地区,数值由内向外变小的为盆地
B. 分层设地形图上,绿比黄代表的高度要高
C.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D. 任何地图的上方总是北方
二、综合题
11.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向。( 
(2)河流丙的流向大致是自北向南。(
(3)B点的海拔是 600 A点和B点的相对高度大于 200 、小于 400 。(
(4)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是 100 。(不稳定的特里罗安
(5)如果C D两条虚线中有一条表示小河,该小河应位于C处。(
(6)甲地比较适合建自来水厂。( 
12.读图12“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自由梦幻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相应地形部位的名称, A     B      
2 A地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     米;同一时间测得AD两地的气温相比,______地气温更高。
3 C地位于D地的______方向;若测得CD高数笔谈两地图上距离约2厘米,两地实际距 离是 ________千米。
4)某徒步旅行者在此山区迷路,当他发现一条小溪时,果断沿着小溪向下游前进,摆脱困境。请解释这种做法的合理性:      
13.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A点的海拔高度是       米,此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是       米.
(2)B处的地形部位是    
(3)C处的地形部位是    
(4)图中所画的①、②、③三处河流中,有一处错误,应该是       (填数码)
14.如图是某班同学野外考察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回答图中地形部位名称.C处是    E处是      B-D             2)如果B-D是一条小河,其河水应是向       方向流去.
3)甲、乙的相对高度是  米.如我校七年级要进行一次攀援活动应选择  处进行 4)如果甲、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 2厘米,那么,它们的实际直线距离约是    千米.
15.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量算图中EC间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实地距离为 _     千米.
(2)AF所代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化学分析计量 _     缓冲溶液  _    
(3)图中B点的海拔为 _   米,等高距为 _    
(4)C点位于B点的 _     方向.
(5)少年雏鹰网如果在D坡和E坡开垦梯田,应选择在 _      坡,判断的依据是 _    
16.
读图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两处,适合攀岩的是     处;适合漂流的是     处.①河段小河的流向大致为      
(2)在图中正确的位置标出“鞍部”
(3)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1厘米,若要在两地间修建缆车,已知比例尺为13000000,则缆车线路长度至少     千米.
(4)图中CD两山坡更适合修梯田的是     坡.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1:40: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349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等高线   地形图   两地   表示   地形   距离   代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