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堂:《黄帝内经·素问》第5章金匮真言论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中医草堂:《黄帝内经·素问》第5章⾦匮真⾔论原⽂和⽩话⽂翻译
【原⽂】黄帝⽈: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母,⽣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阴长,阳杀阴藏。阳化⽓,阴成形。寒极⽣热,热极⽣寒;寒⽓⽣浊,热⽓⽣清;清⽓在下,则⽣飧泄,浊⽓在上,则⽣(⽉真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翻译】黄帝道:阴阳是宇宙间的⼀般规律,是⼀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长毁灭的根本,有很⼤道理在乎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道理也不外乎阴阳⼆字。拿⾃然界变化来⽐喻,清阳之⽓聚于上,⽽成为天,浊阴之⽓积于下,⽽成为地。阴是⽐较静⽌的,阳是⽐较躁动的;阳主⽣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热,热到极点会⽣寒;寒⽓能产⽣浊阴,热⽓能产⽣清阳;清阳之⽓居下⽽不升,就会发⽣泄泻之病。浊阴之⽓居上⽽不降,就会发⽣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上为云,天⽓下为⾬;⾬出地⽓,云出天⽓。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五藏;清阳实四⽀,浊阴归六府。
【翻译】所以⼤⾃然的清阳之⽓上升为天,浊阴之⽓下降为地。地⽓蒸发上升为云,天⽓凝聚下降为⾬;
⾬是地⽓上升之云转变⽽成的,云是由天⽓蒸发⽔⽓⽽成的。⼈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出于上窍,浊阴之⽓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与四肢,浊阴内⾛于六腑。
【原⽂】⽔为阴,⽕为阳。阳为⽓,阴为味。味归形,形归⽓,⽓归精,精归化;精⾷⽓,形⾷味,化⽣精,⽓⽣形。味伤形,⽓伤精,精化为⽓,⽓伤于味。
【翻译】⽔分为阴阳,则⽔属阴,⽕属阳。⼈体的功能属阳,饮⾷物属阴。饮⾷物可以滋养形体,⽽形体的
⽣成⼜须赖⽓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的,就是精可以化⽣功能。⽽精⼜是由⽓化⽽产⽣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物,饮⾷物经过⽣化作⽤⽽产⽣精,再经过⽓化作⽤滋养形体。如果饮⾷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亦可以使经⽓耗伤,精可以产⽣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为饮⾷不节⽽受损伤。
北京庙会标王【原⽂】阴味出下窍,阳⽓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之⽓衰,少⽕之⽓壮,壮⽕⾷⽓,⽓⾷少⽕,壮⽕散⽓,少⽕⽣⽓。⽓味⾟⽢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伤痛,形伤肿。故先痛⽽后肿者,⽓伤形也;先肿⽽后痛者,形伤⽓也。
【翻译】味属于阴,所以趋向下窍,⽓属于阳,所以趋向上窍。味厚的属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厚的属纯阳,⽓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泄下的作⽤,味薄的有疏通的作⽤;⽓薄的能向外发泄,⽓厚的能助阳⽣热。阳⽓太过,能使元⽓衰弱,阳⽓正常,能使元⽓旺盛,因为过度亢奋的阳⽓,会损害元⽓,⽽元⽓却依赖正常的阳⽓,所以过度抗盛的阳⽓,能耗散元⽓,正常的阳⽓,能增强元⽓。凡⽓味⾟⽢⽽有发散功⽤的,属于阳,⽓味酸苦⽽有通泄功⽤的,属于阴。⼈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发⽣偏⽣,则阳⽓受损⽽为病阳⽓发⽣了偏⽣,则阴⽓耗损⽽为病。阳⽓发⽣了偏⽣,则阴⽓耗损⽽为病。阳偏⽣则表现为热性病症,阴偏⽣则表现为寒性病症。寒到极点,会表现热象。寒能伤形体,热能伤⽓分;⽓分受伤,可以产⽣疼痛形体受伤,形体可以发⽣肿胀。所以先痛⽽后肿的,是⽓分先伤⽽后及于形体;先肿⽽后痛的,是形体先病后及于⽓分。
【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翻译】风邪太过,则能发⽣痉挛动摇;热邪太过,则能发⽣红肿;燥⽓太过,则能发⽣⼲枯;寒⽓太过,则能发⽣浮肿;湿⽓太过,则能发⽣濡泻。
【原⽂】天有四时五⾏,以⽣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有五藏化五⽓,以⽣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上⾏,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咳嗽。
【翻译】⼤⾃然的变化,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五⾏的变化,因此,产⽣了寒、暑、燥、湿、风的⽓候,它影响了⾃然界的万物,形成了⽣、长、化、收藏的规律。⼈有肝、⼼、脾、肺、肾五脏,五脏之⽓化⽣五志,产⽣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寒暑外侵,可以伤形。突然⼤怒,会损伤阴⽓,突然⼤喜,会损伤阳⽓。⽓逆上⾏,充满经脉,则神⽓浮越,离去形体了。所以喜怒不加以节制,寒暑不善于调适,⽣命就不能牢固。阴极可以转化为阳,阳极可以转化为阴。所以冬季受了寒⽓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温病;春天受了风⽓的伤害夏季就容易发⽣飧泄;夏季受了暑⽓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疟疾;秋季受了湿⽓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咳嗽。
【原⽂】帝⽈:余闻上古圣⼈,论理⼈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所发,各有处名;溪⾕属⾻,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其信然乎?
【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圣⼈,讲求⼈体的形态,分辨内在的脏腑,了解经脉的分布,交会、贯通有六合,各依其经之许循⾏路线;⽓⽳之处,各有名称;肌⾁空隙以及关节,各有其起点;分属部位的或逆或顺,各有条理;与天之四时阴阳,都有经纬纪纲;外⾯的环境与⼈体内部相关联,都有表有⾥。这些说法都正确吗?
【原⽂】岐伯对⽈:东⽅⽣风,风⽣⽊,⽊⽣酸,酸⽣肝,肝⽣筋,筋⽣⼼,肝主⽬。其在天为⽞,在⼈为道,在地为化。化⽣五味,道⽣智,⽞⽣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为苍,在
⾳为⾓,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胜酸。
【翻译】歧伯回答说:东⽅应春,阳⽣⽽⽇暖风和,草⽊⽣发,⽊⽓能⽣酸味,酸味能滋养肝⽓,肝⽓⼜能滋养于筋,筋膜柔和则⼜能⽣养于⼼,肝⽓关联于⽬。它在⾃然界是深远微妙⽽⽆穷的,在⼈能够知道⾃然界变化的道理,在地为⽣化万物。⼤地有⽣化,所以能产⽣⼀切⽣物;⼈能知道⾃然界变化的道理,就能产⽣⼀切智慧;宇宙间的深远微妙,是变化莫测的。变化在天空中为风⽓,在地⾯上为⽊⽓,在⼈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为苍,在五⾳为⾓,在五声为呼,在病变的表现为握,在七窍为⽬,在五味为酸,在情志的变动为怒。怒⽓能伤肝,悲能够抑制怒;风⽓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过⾷酸味能伤筋,⾟味能抑制酸味。
【原⽂】南⽅⽣热,热⽣⽕,⽕⽣苦,苦⽣⼼,⼼⽣⾎,⾎⽣脾,⼼主⾆。其在天为热,在地为⽕,在体为脉,在藏为⼼,在⾊为⾚,在⾳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恐胜喜;热伤⽓,寒胜热,苦伤⽓,咸胜苦。
【翻译】南⽅应夏,阳⽓盛⽽⽣热,热甚则⽣⽕,⽕⽓能产⽣苦味,苦味能滋长⼼⽓,⼼⽓能化⽣⾎⽓,⾎⽓充⾜,则⼜能⽣脾,⼼⽓关联于⾆。它的变化在天为热⽓,在地为⽕⽓,在⼈体为⾎脉,在五脏为⼼,在五⾊为⾚,在五⾳为徽,在五声为笑,在病变的表现为忧,在窍为⾆,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为喜。喜能伤⼼,以恐惧抑制喜;热能伤⽓,以寒⽓抑制热;苦能伤⽓,咸味能抑制苦味。
【原⽂】中央⽣湿,湿⽣⼟,⼟⽣⽢,⽢⽣脾,脾⽣⾁,⾁⽣肺,脾主⼝。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在体为⾁,在藏为脾,在⾊为黄,在⾳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在味为⽢,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风胜湿;⽢伤⾁,酸胜⽢。
【翻译】中央应长夏,长夏⽣湿,湿与⼟⽓相应,⼟⽓能产⽣⽢味,⽢味能滋养脾⽓,脾⽓能滋养肌⾁,肌⾁丰满,则⼜能养肺,脾⽓关联于⼝。它的变化在天为湿⽓,在地为⼟⽓,在⼈体为肌⾁,在五脏为脾,在五⾊为黄,在五⾳为宫,在五声为歌,在病变的表现为哕,在窍为⼝,在五味为⽢,在情志的变动为思。思虑伤脾,以怒⽓抑制思虑;湿⽓能伤肌⾁,以风⽓抑制湿⽓,⽢味能伤肌⾁,酸味能抑制⽢味。
【原⽂】西⽅⽣燥,燥⽣⾦,⾦⽣⾟,⾟⽣肺,肺⽣⽪⽑,⽪⽑⽣肾,肺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在体为⽪⽑,在藏为肺,在⾊为⽩,在⾳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在味为⾟,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寒胜热;⾟伤⽪⽑,苦胜⾟。
雷电颂朗诵
【翻译】西⽅应秋,秋天天⽓急⽽⽣燥,燥与⾦⽓相应,⾦能产⽣⾟味,⾟味能滋养肺⽓,肺⽓能滋养⽪⽑,⽪⽑润泽则⼜能养肾,肺⽓关联于⿐。它的变化在天为燥⽓,在地为⾦⽓,在⼈体为⽪⽑,在五脏为肺,在五⾊为⽩,在五⾳为商,在五声为哭,在病变的表现为咳,在窍为⿐,在⽆味为⾟,在情致的变动为忧。忧能伤肺,以喜抑制忧;热能伤⽪⽑,寒能抑制热;⾟味能伤⽪⽑,苦味能抑制⾟味。
【原⽂】北⽅⽣寒,寒⽣⽔,⽔⽣咸,咸⽣肾,肾⽣⾻髓,髓⽣肝,肾主⽿。其在天为寒,在地为⽔,在体为⾻,在藏为肾,在⾊为⿊,在⾳为⽻,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燥胜寒;咸伤⾎,⽢胜咸。
【翻译】北⽅应冬,冬天⽣寒,寒⽓与⽔⽓相应,⽔⽓能产⽣咸味,咸味能滋养肾⽓,肾⽓能滋长⾻髓,⾻髓充实,则⼜能养肝,肾⽓关联于⽿。它的变化在天为寒⽓,在地为⽔⽓,在⼈体为⾻髓,在五脏为肾,在五⾊为⿊,在五⾳为⽻,在五声为呻,在病变的表现为战栗,在窍为⽿,在五味为咸,在情致的变动为恐。恐能伤肾,思能够抑制恐;寒能伤⾎,燥(湿)能够抑制寒;咸能伤⾎,⽢味能抑制咸味。
【原⽂】故⽈: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之男⼥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翻译】所以说:天地是在万物的上下;阴阳如⾎⽓与男⼥之相对待;左右为阴阳运⾏不息的道路;⽔性寒,⽕性热,是阴阳的象征;阴阳的变化,是万物⽣长的原始能⼒。所以说:阴阳是互相为⽤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
【原⽂】帝⽈:法阴阳奈何?
西安pm2.5【翻译】黄帝道:阴阳的法则怎样运⽤于医学上呢?
加权平均值【原⽂】岐伯⽈:阳胜则⾝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热,齿⼲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寒,汗出,⾝常清,数栗⽽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翻译】歧伯回答说:如阳⽓太过,则⾝体发热,腠理紧闭,⽓粗喘促,呼吸困难,⾝体亦为之俯仰摆动,⽆汗发热,⽛齿⼲燥,烦闷,如见腹部帐满,是死症,这是属于阳性之病,所以冬天尚能⽀持,夏天就不能耐受了。阴⽓盛则⾝发寒⽽汗多,或⾝体常觉冷⽽不时战栗发寒,甚⾄⼿⾜厥逆,如见⼿⾜厥逆⽽腹部胀满的,是死症,这是属于阴盛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持,冬天就不能耐受了。这就是阴阳互相胜负变化所表现的病态。
【原⽂】帝⽈:调此⼆者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调摄阴阳的办法怎样?
【原⽂】岐伯⽈:能知七损⼋益,则⼆者可调,不知⽤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阴⽓⾃半也,起居衰矣;年五⼗,体重,⽿⽬不聪明矣;年六⼗,阴萎,⽓不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知之则强,不知则⽼,故同出⽽名异⽿。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智者有余;有余则⽽⽬聪明,⾝体轻强,⽼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为⽆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之守,故寿命⽆穷,与天地终,此圣⼈之治⾝也。
【翻译】歧伯说:如果懂得了七损⼋益的养⽣之道,则⼈⾝的阴阳就可以调摄,如其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发⽣早衰现象。⼀般的⼈,年到四⼗,阴⽓已经⾃然的衰减⼀半了,其起居动作,亦渐渐衰退;到了五⼗岁,⾝体觉得沉重,⽿⽬也不够聪明了;到了六⼗岁,阴⽓萎弱,肾⽓⼤衰,九窍不能通利,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会常常流着眼泪⿐涕。所以说:知道调摄的⼈⾝体就强健,不知到调摄的⼈⾝体就容易衰⽼;本来是同样的⾝体,结果却出现了强弱不同的两种情况。懂得养⽣之道的⼈,能够注意共有的健康本能;不懂得养⽣之道的⼈,只知道强弱异形。不善于调摄的⼈,常感不⾜,⽽重视调摄的⼈,就常能有余;有余则⽿⽬聪明,⾝体轻强,即使已经年⽼,亦可以⾝体强壮,当然本来强壮的就更好了。所以圣⼈不作勉强的事情,不胡思乱想,有乐观愉快的旨趣,常使⼼旷神怡,保持着宁静的⽣活,所以能够寿命⽆穷,尽享天年。这是圣⼈保养⾝体的⽅法。
【原⽂】天不⾜西北,故西北⽅阴也,⽽⼈右⽿⽬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阳也,⽽⼈左⼿⾜不如右强也。
【翻译】天⽓是不⾜与西北⽅的,所以西北⽅属阴,⽽⼈的右⽿也不及左边的聪明;地⽓是不⾜于东南⽅的,所以东南⽅属阳,⽽⼈的左⼿⾜也不及右边的强。
【原⽂】帝⽈:何以然?
qbz95b【翻译】黄帝问道,这是什麽道理?
【原⽂】岐伯⽈:东⽅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下虚,故使⽿⽬聪明,⽽⼿⾜不便也;西⽅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上虚,故其⽿⽬不聪明,⽽⼿⾜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翻译】歧伯说:东⽅属阳,阳性向上,所以⼈体的精神集合于下部,集合于下部则夏部强盛⽽上部虚弱,所以⽿⽬不聪明⽽⼿⾜便利。如虽左右同样感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则⾝体的右侧较重,在下部则⾝体的左侧较重,这是天地阴阳之所不能全,⽽⼈⾝亦有阴阳左右之不同,所以邪⽓就能乘虚⽽居留了。
【原⽂】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纪,地有五⾥,故能为万物之⽗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
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长收藏,终⽽复始。惟贤⼈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中傍⼈事以养五藏。天⽓通于肺,地⽓通于嗌,风⽓通于肝,雷⽓通于⼼,⾕⽓通于脾,⾬⽓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注之⽓。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名之;阳之⽓,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象雷,逆⽓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地之理,则灾害⾄矣。
蛋清粉【翻译】所以天有精⽓,地有形体;天有⼋节之纲纪,地有五⽅的道理,因此天地是万物⽣长的根本。⽆形的清阳上⽣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为纲纪,⽽能始万物春⽣、夏长、秋收、冬藏,终⽽复始,循环不休。懂得这些道理的⼈,他把⼈体上部的头来⽐天,下部的⾜来⽐地,中部的五脏来⽐⼈事以调养⾝体。天的轻清通于肺,地的⽔⾕之⽓通于嗌,风⽊之⽓通于肝,雷⽕之⽓通于⼼,溪⾕之⽓通于脾,⾬⽔之⽓通于肾。六经犹如河流,肠胃犹如⼤海,上下九窍以⽔津之⽓贯注。如以天地来⽐类⼈体的阴阳,则阳⽓发泄的汗,象天的下⾬;⼈⾝的阳⽓,象天地疾风。⼈的暴怒之⽓,像天有雷霆;逆上之⽓,象阳热的⽕。所以调养⾝体⽽不取法于⾃然的道理,那麽疾病就要发⽣了。
【原⽂】故邪风之⾄,疾如风⾬。故善治者治⽪⽑,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也。
【翻译】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体,急如疾风暴⾬。善于治病的医⽣,于邪在⽪⽑的时候,就给予
;技术较差的,⾄邪在肌肤才;⼜更差的,⾄邪在五脏才。假如病邪传⼊到五脏,就⾮常严重,这时的效果,只有半死半⽣了。
【原⽂】故天之邪⽓,感则害⼈五藏;⽔⾕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感则害⽪⾁筋脉。
【翻译】所以⾃然界中的邪⽓,侵袭了⼈体就能伤害五脏;饮⾷之或寒或热,就会损害⼈的六腑;地之湿⽓,感受了就能损害⽪⾁筋脉。
【原⽂】故善⽤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之不殆。善诊者,察⾊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知部分;视喘息、听⾳声,⽽知所苦;观权衡规矩,⽽知病所主;按尺⼨,观浮沉滑涩,⽽知病所⽣。以治⽆过,以诊则不失矣。
【翻译】所以善于运针法的,病在阳,从阴以诱导之,病在阴,从阳以诱导之;取右边以左边的病,取左边以右边的病,以⾃⼰的正常状态来⽐较病⼈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的病变;并且判断太过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进⾏,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所以善于诊治的医⽣,通过诊察病⼈的⾊泽和脉搏,先辨别病症的属阴属阳;审察五⾊的浮泽或重浊,⽽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发出的声⾳,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诊察四时⾊脉的正常是否,来分析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4:27: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30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阴阳   浊阴   形体   清阳   变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