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就业质量问题的理论探讨和政策研究

张玉舜深化对就业质量问题的理论探讨和政策研究
                                          曾湘泉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为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提升我国劳动者就业质量问题的理论探讨和政策研究需要深入开展。 研究就业质量问题的重要意义 传统经济理论中,对就业的关注只限于就业的数量方面:均衡就业数量是劳动力市场中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等后暂时稳定的数量状态;充分就业是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数量。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就业定义愈发不能满足劳动者多元化的就业目标,也不利于国家进行政策调整。 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欧盟成员国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制定者,开始探讨超越单纯数量意义的就业概念,即劳动者从就业中所获得的全面的效用和价值,也就是我们所探讨的就业质量。狭义的就业质量概念指劳动者的内在就业质量,如:工作满意度、经济回报、非经济回报、技能和培训、职业发展机会、工作内容、工作匹配程度等。广义的就业质量还包括劳动力市场就业质量,如性别平等、工作健康和安全、工作生活平衡、社会对话、非歧视、劳动力市场中介等。国际劳工组织也于1999断肠猿年从体面劳动的角度提出就业质量的概念,更多地聚焦于劳动者在工作中应该享有的基本权
利和机会,这些权利和机会是每个劳动者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的核心标准。无论从劳动者个人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就业质量已经成为发达经济体,以及国际组织高度关注的领域。 尽管关注就业质量的声音大都来自于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就业质量问题往往更为严重。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中,约60%的劳动者在缺乏工作安全性,低收入,缺少社会福利、发展机会、教育和培训的非正规部门中就业。改革开放30多年间,虽然我国经济总体水平不断上升,人均GDP民意网增速达到9.6%,但和劳动者福祉密切相关的就业质量却并没有显著提高,在某些方面甚至呈现出倒退的迹象。工资增长停滞、工资拖欠、超长加班、强迫劳动、劳动条件恶劣、劳动保护不力、工伤与职业病频发、劳动合同不规范、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等都是低就业质量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表现。普通劳动者没有能够充分分享经济增长的益处,反而不断扩大他们在生命、时间、健康、个人发展和家庭幸福上的牺牲。 过去30联合基因多年来,以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导致的低就业质量在微观上加剧了劳资关系紧张;在组织层面导致劳动者素质低下,劳动者技能增长缓慢,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在宏观层面上影响到经济结构平衡、导致内需带动经济乏力、收入及社会地位不平等不断积累等。应该说,过去的发展模式下,低就业质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十二五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
间内,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导致以低就业质量保证的低成本运作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但另一方面也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提升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从劳动力需求角度观察,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已形成长期趋势。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受高等教育体会产生较大需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将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需求持续增加。外部主要经济体经济疲软,贸易保护情绪上升影响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经济结构调整速度受到国内成本上升、地方债务加重、劳动关系紧张等多重因素影响,难以保持稳定。这些都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我国劳动力供给方面,主要受人口结构和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变化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看,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新增劳动力数量开始减少,导致青年就业压力大幅度减少;劳动力总体,尤其是青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年限延长,对我国的结构调整构成具有积极的作用。不利的方面,制造业招工难的问题还会继续;大学生供给总量不断增大,就业压力持续增加;二代农民工观念变化,劳动力招募、保留及激励难度加大,等等。 这些变化趋势要求未来我国就业工作以提升就业质量为重点,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就业质量。这包括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中介、信息平台建设,以提高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企业规范用工关系、改善劳动条件,加
强职业安全和职业保护、职业病防治,提高员工工资水平,改善管理方式,增进员工满意度和归属感,以更好地吸引和保留劳动力;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投资,提升员工素质和技能,以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带来的挑战。这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也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提高就业质量的政策着力点 就业质量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劳动者自身达成共识,共同提高。就业质量的提升,在短期内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积极推进,建立明确的政策目标和完善的政策体系。长期来看,还是要依靠劳动者自身素质提高带动市场力量共同推进就业质量的提升。 就近期而言,提升我国就业质量的政策着力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保持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并重。坚持两者并重的难点在于,在经济增长面临困难的时候,政府和企业往往会更专注于解决眼前的困难,忽略就业质量的提高,显然这对经济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国外有研究表明,提升就业质量不仅会带来劳动者福利改善,也会对经济环境产生明显的正外部性,从长期来看则有提升就业数量的潜力。因此,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是就业工作的一体两面。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统一规划,协调配合,实现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同时提升。 二是政府要在就业质量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各国推进就业质量提升的经验来看,政府在推进就业质量方面处于重要地位。如果没有政府在法律和规则上的保
障,会导致企业之间,尤其是依靠低技能劳动者供给的加工制造业企业之间产生低就业质量的寻底竞赛,形成低就业质量的囚徒困境。短期看可能帮助企业提高了利润,但从整体和长期上看则会损害经济社会整体的利益和长远的竞争力。同时,政府要强化政策导向,除了劳动力市场政策外,协调金融、财税、贸易等多方面的政策形成推动就业质量提升合力。政府应支持和推动学术研究机构加强对就业质量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尽快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质量理论框架与测量、监控体系。还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加强提升就业质量的宣传,积极开展和增强社会对话,使就业质量提升成为企业和劳动者的共识。 三是提升就业质量要求就业政策和管理更加精细化。传统上的充分就业政策目标对工作的异质性关注不够,而只是把就业数量作为政策追求的目标。追求就业数量的政策指标即为就业和失业的二分指标。但是,就业质量与就业数量却不相同,它更关心不同工作的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性本身给劳动者造成的客观和主观影响。不仅要关注影响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还要关注这些因素对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人 (性别、年龄、区位)以及这些人所处的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影响。提升就业质量要求更精细化的政策导向和企业内部更精益的管理模式。由于劳动力队伍结构的长期改变,劳动者所看重的就业回报也会改变,就业政策制定者应该了解这样的变化。同时,提升就业质量要求企业努力提高人力资
源管理水平,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吸引和保留企业的人力资源。 四是不同层级就业体就业质量的侧重方面应有所不同。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地域、行业、制度等因素,不同的就业者可能面对着截然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他们面对的就业质量的问题并不相同。处于劳动力市场最低端的就业者,如一些临时用工、非正规就业人员、非标准劳动关系用工人员,处于劳动力市场的边缘,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就业地位的获得。对于这部分劳动者,提升就业质量工作的重点在于运用各方力量推动就业,同时消除欠薪、加强安全生产、提供失业保障等最紧迫的问题,即对非正规就业的保障和规范尤为重要。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产业工人,面对提升就业质量的迫切问题在于工资、工时问题。工资和工时的问题应该同时予以考虑,否则会导致工资和工时此消彼长的局面出现。专业技术人员、城市白领为主构成的知识型劳动者,面对提升就业质量的迫切问题在于技能提升、职业发展、工作自主性与挑战性等,对于这类型就业者,应该加强企业培训、完善工作设计与职业生涯规划、塑造有利于员工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企业文化等。 不同层级的劳动者所面对的就业质量问题不同,在政策制定上可能会导致冲突。既要维持不同层级劳动者在核心劳动标准上的趋同,同时又要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提供更多的政策倾斜和保护,也要激发知识型劳动者的创新热情,这对政策制定者的智慧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政策
层面对于就业质量提升在短期内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要使市场对就业质量提升产生推动力,最终还是要依靠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总体上,我国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就业软技能的培育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c12蛋白芯片 深化对就业质量问题的理论探讨和政策研究 就业质量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成为劳动经济和人力资源领域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国内对就业质量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深化对我国就业质量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对策研究。 一是研究建立我国就业质量的测量指标体系。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微型企业、家庭服务及自营就业所占比重很大,如何结合我国的就业环境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质量测量指标,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二是要加强对我国劳动者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和研究。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等有关国别就业质量的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就业质量差异很大,且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我国劳动者整体就业质量偏低,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模式选择、制度因素、劳动力市场效率、企业管理水平、劳动者自身素质等有一定关系。而我国的劳动者队伍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新一代的劳动者的就业预期和期望也在发生改变,这样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劳动者对工作本身的主观评价。因此,观察和了解我国劳动者更为看重就业中的因素,如安全性、收入、福利、稳定性、组织氛围、工作条件等,不但能为就业质量
的其他研究奠定基础,而且只有这样,才可能为国家在十二五时期出台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就业质量的法规和政策提供直接的依据。 三是加强对重点就业人的就业质量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城市困难就业体、非正规就业体、女性劳动者、残疾人、农民工等就业体易进入低就业质量的工作,也易成为劳动力市场的边缘人。近年来,由于大学生规模扩大,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日趋下降,这一体的就业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应加强对上述人的就业质量研究,全面评估其就业质量水平,并提出改善其就业质量的政策建议。 四是要重视与就业质量相关的若干重大政策的评估。提升就业质量的政策要与我国整体劳动力市场发展目标相一致,也要与我国产业政策、教育政策、进出口政策、金融财税政策等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就业质量可以为判断劳动力市场发展以及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标准,也可以为我国对外进出口争端解决提供依据。为此,借助现代劳动力市场政策评估工具,加强对已有的产业政策、教育政策以及其他相关政策的效果评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就业质量研究的重要方向。 总之,就业质量的范围涵盖个体、组织、劳动力市场三个层面,涉及到收入分配、劳动法律法规、教育制度和培训制度、劳动力市场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业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政府从政策和行政层面常抓不懈,也需要政府、企业界和劳动者达成共
识,更需要理论界深入开展对就业质量问题的理论探讨和政策研究。这样才可能保证就业质量提升成为劳动者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基础,使就业质量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使得提升就业质量的政策不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和阻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nrb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29: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298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就业   质量   劳动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