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部门、地区结构的变化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部门、地区结构的变
湿婆天化
一、传统经济体制下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
在传统经济体制(指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体制)下,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是超常规性的。
世界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表明,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一般表现为:①从三次产业的比例看,开始时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很大,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很小;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并超过第一产业而成为主体产业;但第二产业在达到一定的高峰后,其比重便缓慢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并逐渐取代第二产业的主体地位。②从工业内部看,工业化初期轻工业占主体地位,以后它的比重趋于下降,其主体地位逐渐为机械工业和一系列新兴现代工业(如化学和电器工业、电子和微电子工业等)所取代。这一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然而,中国的工业化则从一开始就直接使生产要素向重工业迅速转移,而且在长时期内不加区别地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超常规性的产业结构。vero
1949—1952年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由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极端落后,而当时经济工作的中心又只限于恢复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制止恶性的通货膨胀,无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因此,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是极端落后和严重畸形的。1952年,在中国的国民收入总额中,农业的比重为57.7%,工业和建筑业为23.1%,运输业和商业为
19.2%[1];许多重要工业部门,如汽车、拖拉机、飞机制造业和重型机器、精密机器制造业等均为空白。
自1953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动。由于工业基础薄弱,
加之受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因此,“一五”时期(1953—1957年)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钢铁、有金属、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和重化工等工业部门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全国工业生产的年递增速度达18%,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一些新的产业部门(如汽车、拖拉机和新式机床制造业等)相继建立。这一时期工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填补空白的性质,产业结构的变动基本上是合理的、正常的。但由于过份强调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够,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已有所显露。高辛烷值
1958-1960年是中国建国以来产业结构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中,由于片面
发展重工业,特别是“”过程中钢铁工业的孤军突进,更造成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其主要表现是:农业生产遭到重大破坏,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衡;重工业内部钢铁冶炼工业超前发展,采掘工业滞后,机械制造能力超过原材料生产能力。在产业结构严重倾斜的同时,出现了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致使物资(特别是消费品)严重匮乏,市场供应极度紧张,整个经济的运行陷入困境。因此,从1961年到1965年,中国的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十分艰难的调整时期。
调整时期产业结构失调的状况得到了改善,但这一趋势在1966年开始的“”时期再度被逆转。由于贯彻了以备战为中心的建设方针,“”时期的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战备型特点。这一时期再次以钢铁产量为核心编制整个工业生产计划,强调钢铁地区自给,并以战备为由强调分散布局和地方自成工
业体系,从而造成大面积的重复布点,在全国范围内破坏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正常的经济协作,加剧了各产业部门比例关系的失调,使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更加不合理。
什么是堰塞湖
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一个时期中,由于急欲扭转受破坏的国民经济,不适当地提出要在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并在1976—1985年的10年中建成10个“鞍钢”、10个“大庆”等120个大型项目。这种不切实际的追求超高速度发展的战略,致使产业结构进一步失调。
总之,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超常规性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产业配置顺序超前发展。即在工农业的结构变动中,工业超前发展;在工业内部的结构变动中,重工业超前发展;在重工业内部的结构变动中,重加工工业(主要是机械工业)超前发展(详见表7.1)。
表7.1 中国工农业、轻重工业产值的构成(按当年价格计算)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趋于下降,这是正常的现象。伹经济改革以前,中国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呈如此急剧下降的趋势(即从1952年的56.9%下降到1978年的24.8%),则是不正常的。由于农业长期被忽视,农业技术改造缓慢,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1978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4.6%,农业劳动者占工农业劳动者总数的85.5%,但农产品却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五”时期(1958—1962年)以来,几乎每年都要净进口粮食几十亿斤[2]。
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变化的普遍规律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依次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产业,依次成为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而中国在轻工业尚未充分发展之前就人为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实际上跳过了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的阶段,从而造成霍夫曼比值的超常规性下降。霍夫曼比值作为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一个度量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程度的标准。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期,消费资料工业的比重较大,因而霍夫曼比值大于1;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资本资料工业的比重上升,最终超过消费资料工业的比重,因而霍夫曼比值小于1。中国1952年的霍夫曼比值为1.34,但到1979年已猛降为
0.62;而经济发展水平比中国高得多的日本,1978年的霍夫曼比值为0.60[3]。
实验语音学
世界各国重工业的发展通常分两个阶段,先发展煤、电、运输等基础工业,然后发展机械制造等加工工业;而且一般都在人均国民收入250美元的水平上才使加工工业高速发展。而中国却在基础工业尚未成熟、人均国民收入还很低时就使加工工业高速发展起来。这也是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中的一个失常现象。
冠东集装箱码头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44: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292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产业结构   工业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