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角度对我国西北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实证分析1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角度对我国西北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实证分析
                               
一、西北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是指个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种共同的相似倾向,是产业布局不合理的表现之一。
西北地处内地,远离沿海和发达地区,交通运输、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历来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计划经济基础根深蒂固,并受各自地区利益的驱动,不注重基础产业以及主导产业相辅助行业的发展,而竞相盲目发展投资少、短期回报快的一般性行业,这加深了产业结构性的矛盾。
改革开放前,我国各地区在强调建立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时,都要求产业齐全,产品样样都有,排除了地区间的合理分工。西北各地区基本上是以重化型、政策导向型工业为主导产业,呈现出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结构特征,资源型城市也大多是依托重化工业的建立而创设。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西北产业结构的惯性效应和继续坚持“赶超”的发展思路,西北地区在经
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基础上不惜花费巨额投入,追求发展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造成了大量低效的重复建设。
二、西北五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1997——2007年十年间,西北五省各省的GDP增长幅度达三到四倍。从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的增长幅度来讲,陕西和新疆要高于其他三省。第一产业增幅最大的是甘肃省,增长了20倍,其他四省仅增长了两到三倍;五省第二产业增幅较平均,都达到了四到五倍,其中增幅最大的青海省增长了近六倍;五省的第三产业也有三到四倍的增幅。
各省的三次产业结构都呈现出较大的变动,第一产业比重都有所回落,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一,比较符合霍夫曼定理阐述的工业化进程中农业比重逐步降低,工业和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的现象。
经过十年的调整,甘肃和新疆的第一产业比重还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调整效率较低,其他三省则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第二产业的比重普遍较高,陕西、青海和宁夏的工业比重都达到了50%以上,特别是青海省的工业比重由1997年的39%上升到%,有很大幅
度的提高;各省的第三产业比重变动在十年间各有差异,甘肃第三产业比重幅度上升,由1997年的%上升到,%,宁夏和新疆的第三产业比重也有小幅度上升,陕西和青海有所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北五省这十年间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比较慢的。
三、西北五省产业结构相似度分析皮皮鲁总动员在线阅读
为了更系统地反映西北五省产业结构的特点,我们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表示西北五省的三次产业结构相似度,其计算公式为:
商标法
其中: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i区域第k产业的比重;为第j区域第k产业的比重。当ρ=1时,表示两个对比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一致;当ρ=0时,表示完全不一致。根据西北五省2007年现价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比计算西北五省间产业机构的相似系数,见表1.
表1                        西北五省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省区
1980
1986
抢抢族
1991
1997
2001
全国平均水平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资料来源:1980-200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的平均值相比,甘肃和宁夏的产业机构与全国平均水平最为相似,三次产业的毕总最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新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别最大;省际比较来看,西北各省区三次产业结构的相似度非常高,即使从产业结构比重差距最大的陕西与新疆两省来看,相似系数也达到,而陕西和青海的三次产业结构相似度最高,相似系数达到,而新疆与其他四省的产业结构相似度都相对较低。
从西北部各省区内部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十分相似,产业的内部构成也极为相似,比如第一产业中大多以种植业为主,第三产业中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第二产业中以资源型、重化工业为主,其中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平均超过80%,其中青海省中工业比重达到%,重工业比重最低的陕西也达到%,各省区轻重工业产值比见表2。
表2                        2004年西北部工业结构
硅酸铝纤维毡
地区
工业结构/(%)
轻工业
重工业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西北部
全国
数据来源:西北部各省区2005年统计年鉴
    在“十一五”规划中,陕西省以高新技术、旅游、国防科技、能源化工、果业、畜牧业为特产业,把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宁夏以煤炭、电力、石化、冶金、机电、轻纺工业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青海把水电、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金属作为支柱产业,以冶金、医药、畜产品加工、建材作为优势产业;甘肃省以石油化工、冶金、有金属、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制药为特优势产业;新疆把石油石化工业、煤煤炭煤化工业、电力工业、特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特支柱产业。
四、结论与建议
目前,西北区域的轻重工业结构、加工工业结构以及工业产品结构都具有高度的趋同性,集中表现为各地区脱离当地条件和比较优势,背离地区间的产业合理分工,追求完整工业体系,从而形成门类齐全、自成体系的封闭式产业结构。在微观经济层面上直接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企业规模不经济两重经济效率损失,加剧能源、原材料短缺与某些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工业内部大都是以资源开发型的原材料工业为先导,而轻工业和加
工业发展滞后,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西北区域各地区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促进和互补关系,协调性比较差,产业结构难以形成独特优势和特,出现严重的产业趋同现象,引起地区间市场封锁与分割,违背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原则,保护落后,限制先进,阻碍西部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北区域各地区不仅产业结构趋同,而且许多支柱产业的集中程度很低,导致规模经济和主导产业难以形成,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困难,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面对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的新形势和新机遇,西北地区盲目追新和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造成了新一轮的更高层次上的产业趋同。例如一些西北省市区在“赶超”思想下,无视高新技术对重化产业的拉动作用,盲目片面地发展软件产业,建立软件园,既难以与东部和沿海地区抗衡,更难以赶超国外同类产业,不仅造成巨大的资金浪费,而且与东部和沿海地区在高新技术发展上造成新的类同。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对西北五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以下建议:(1)要明确各省产业定位,强化专业分工,根据内外部环境,制定产业发展的目标、计划和模式等;(2)利用学
习和创新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为区域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3)严格控制能矿企业的消耗和污染,同时利用东部成熟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消耗,节约资源,减少污染;(4)增强和优化产业关联建立合理有效的能矿产业集,实现区域内产业间的循环;(5)加强西北五省经济的交流和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40: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292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产业   产业结构   西北   比重   地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