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贯》的文化传承故事

《十五贯》的文化传承故事
作者:马黎
来源:《文化交流》2019年第10期
农远资源网
jomo
        浙江昆剧团,被新华社誉为“新中国昆剧第一团”。它载入新中国文化史,是因为改编、排演了《十五贯》,并在北京成功上演,由此改变了昆剧的命运。
        1956年发生的三件事,对浙江昆剧团以及六百年昆剧来讲,是命运的转折。
        1956年4月1日,浙江省文化局批准,“国风昆苏剧团”从“民营公助”转为国营单位,并改名为“浙江昆苏剧团”。
激光笔
        4月10日,濒临倒闭的剧团为了“救活”自己,改编、排演《十五贯》,并在北京首演。之后,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各看了两场。
        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那篇著名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
mepg中国校园网        就算你不是戏迷,没在现场看过,但一定听过它的名字,就像越剧有《红楼梦》,黄梅戏有《天仙配》,豫剧有《朝阳沟》,《十五贯》便是昆剧的代表作。
        还有周恩来总理那句经典的话:“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历经浙昆六代人,长演不衰
        从“国风苏滩社”到“国风昆苏剧团”,再到“浙江昆苏剧团”,直到现在的“浙江昆剧团”,我们从一个名字的变化上,就能看到一个剧团对昆剧的包容与坚守。昆剧传字辈艺术家,取“传”字,便是希望把昆剧代代相传。“况钟”周传瑛的儿子周世瑞,“娄阿鼠”王传淞的儿子王世瑶,还有刘异龙、计镇华,他们又把《十五贯》传给了下一代。
        这部戏历经浙昆六代人——传、世、盛、秀、万、代,从未间断。今天作为浙昆最小dx7440
一代的“代字辈”是“00后”,依然和前辈——1956年进京演出的原版人马同台演出,传承这部剧。
        而我们在时任浙江省文化局局长、主持《十五贯》剧本改编的黄源的儿子黄明明家里,又看到了另一种“传”。
        從1956年首演开始,各种《十五贯》的戏单,一一“穿”上塑料套,没有一点灰尘。还有从1955年开始,黄源主持整理的《十五贯》初稿、整理本、第一版、电影分镜头等油印剧本,各个剧种,各种语言的《十五贯》剧本、连环画,厚厚的60多份众意见的原稿,以及记录的周恩来总理关于《十五贯》的讲话……分门别类,装在两个“档案盒”中,干干净净。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32: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289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昆剧   剧团   改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