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在抗战中的作用

第二十卷第六期楚雄师范学院学报Vol. 20 No. 6 2 0 0 5 年1 2 月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Dec. 2005
论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形成与
在抗战中的作用*
刘绍卫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是日本全面侵略的文化应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着民族危亡,在全国的抗日热潮的推动下,一切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进行广泛的争取民族的解放与独立的文化活动。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团结了广大文化人士,有力地推动了抗战文化运动的开展,培养了大批抗日文化新生力量,改变了一些地方文化落后的面貌,为我党开辟了一条动员广大众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大后方抗日文化的发展,促进抗战文化的繁荣。
关键词: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军国主义文化;抗战文化;文化人
中图分类号:K62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7406(2005)06 - 0054 - 06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一次全面较量,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是一次军事斗争,也是一次政治、文化的较量。曾经多次强调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在1942 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在我们的民族解放斗争中,有各种战线,就中国也可以说有文武两条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1]抗战时期的文化人,虽然存在着不同的阶级意识形态,甚至同一阶级中的各个阶层,也都有各自的思想流派和学说派别,曾进行过尖锐激烈的论争。但面对着民族存亡,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背景下,在全国抗日热潮的推动下,一切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也在爱国的洪流中,进行广泛的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的文化活动,组成了广泛的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救亡工作,开展广泛的抗日文化活动,涌现出一股时代文化创造的新风。
一、全国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战之前,上海是全国文化的中心,首先承担发动抗日救亡运动的任务。1935 年8 月1 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建立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年,12 月12 日,上海文化界发表了《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表示“华北教育界‘最后一课’的决心,是值得赞佩的。华北青年热烈的爱国运动,尤其引起我们的十二万份同情。” 这个宣言促成了全国文化界的广
学生科技网
泛联合。1936 年1 月28 日,上海各界抗日救亡联合会成立。在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1936 年5 月31 日,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代表18 个省60 多个抗日救亡团体。
同时,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团结广大作家,1936 年春,“左联”自动解散,并展开了“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讨论。经过争论,文艺界逐渐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起来。1936 年10 月,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艺界各方面代表人物共21 人,联合签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全国文学界同仁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救国而联合。在文学上,我们不强求其相同,但在抗日救国上,我们应团结一
* 收稿日期:2005  - 08  - 16
作者简介:刘绍卫,男,广西兴安县人,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中国古典文学、民族民间文化。
致以求行动之更有力。”[2]表明两个口号论争基本结束和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从而为更
广泛的抗战文艺运动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七·七事变”的消息传来后,上海文化界立
即成立了各种救亡团体,如上海救亡演剧队、国民救亡歌咏协会、美术界救亡宣传团、学生战时服务团、童子军战时服务团、游艺界救亡协会、战时摄影服务团、教育战时服务团等等。
上海沦陷后,文化界人士云集武汉。为了进一步团结全国文化界人士共同抗日,1938 年3 月27 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文协的成员不分阶级、阶层,不分文学流派,都在爱国主义的旗
帜下团结起来。1938 年5 月4 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抗战文艺》发刊词开
宗明义地指出:“我们要把整个的文艺运动,作为文艺的大众化的运动,使文艺的影响突破过去的狭
窄的知识分子的圈子,深入于广大的抗战大众中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也说道:
“ 过去中国文艺界虽有过几次全国性的组织,但是因种种原因不能一致,总不能有良好的成果。现在情
势已完全不同了,全国上下,已集中目的于抗日救亡。”“我们感到文艺抗战工作的重大,散处四方
的文艺工作者有集中团结,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伟业的必要。”文艺“为祖国的抗战服务”成了广大文
艺工作者的共同信念。接着,戏剧、电影、美术等全国性抗敌协会也先后成立。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口号,对于鼓励作家深入现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许多作品迅速反映生活,歌颂
前线和后方的新人新事,形式上趋于通俗,适应着战争初期形势的需要,诗歌、报告文学、戏剧都有
较大发展,小型作品尤其活跃一时,几乎所有的文学体裁也都报告文学化了。“文协”在全国组织了
数十个分会及通讯处,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该刊自1938 年5 月4 日创办,至1946 年5 月终刊,先后出版71 期,是贯通抗日战争时期的唯一的文艺刊物,起到了推动抗日文艺活动的作用。并组织
作家战地服务团、访问团,分赴西北和中原战场,进行抗日宣传;提倡文艺大众化、文艺为抗日战争
服务。文协的成立,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继“左联”之后文艺界的一次大联合,是文艺
界团结的一面旗帜,具有广泛的统一战线性质。随后,在文协的指导下,新闻界、戏剧界、音乐界、
美术界等文化界各条战线的全国性抗敌协会相继成立,标志着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为全国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1937 年底,中共领导下
的青年救国团(简称青救团)在武汉成立,发展团员5 万余人,湖北邻近各省都有青救团的组织,
青救团与北平成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齐享盛名,有“北有民先,南有青救”之说。1938 年3 月25 日,武汉召开中国学生救亡联合会代表大会,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为大会题词。1938 年3 月27 日,周恩来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并发表演说,他说:“今天
到会场后最大的感动,是看见了全国的文艺作家们,在全民族面前,空前的团结起来。诸位先知先觉,是民族的先驱者。有了先驱者不分思想、不分信仰的空前团结,象征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可以凝固的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周恩来被大会推举为“文协”的名誉理事。进步人士老舍任“ 文协” 总务部主任,主持日常工作,文艺界进步人士掌握了“ 文协”的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通过国共合作,在武汉、重庆、桂林等地设立八路军办事处等公开组织,并通过集
会、演讲、游行、座谈、办工人夜校、开办职工服务社、发行《新华日报》等方式,多渠道地动员
众,使统一战线工作有坚实的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林伯渠等
到国民党统治区共商国事,并公开接触文化界人士,建立广泛的抗战文化联系。在周恩来等直接领导
下,抗战前期国统区的文化运动深入开展起来。《新华日报》、《众》等报刊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
版,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各项主张,成为时代的号角和抗战文化前进的灯塔。如《新华日报》
在发刊词中严正地申明了办报的宗旨:“本报愿意在争取民族生存的伟大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
角。在‘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之原则下,本报将尽其绵薄提倡与赞助一切有利于抗
战之办法,设施,方针,力求其迅速确实的实现。本报力求成为全国民众的共同呼声。”[3]苏联
的《真理报》赞扬到:“自从《新华日报》出版第一天起,它便广泛地揭起了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
主义者、为中国独立与自由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光荣旗帜。”[4]实际上,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广泛的抗
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团结了广大文化人士,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救亡的中流砥柱,成为抗日救亡
的核心领导力量。
二、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在抗战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只有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参加才能取得胜利。因此,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文化形式进行宣传,提高了全国人民对于抗战建国的觉悟和认识,巩固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信心,增强了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加强了中华民族战斗的勇气和实力。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战文化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批抗日文化新生力量,改变了一些地方文化落后的面貌,为我党开辟了一条动员广大众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途径,成为教育和团结人民,启发众觉悟,积蓄革命力量,丰富众文化生活,推动了大后方各抗日文化的发展,促进抗战文化的繁荣,也促进各解放区抗日文化运动的开展。
1. 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是动员广大众的一条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途径抗战爆发之前,全国文
化界就已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心中涌动着一股强烈的民
族主义爱国情感,他们在“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到前线去!”“到敌人后方去!”等口号的激励下,自觉地把个人汇入全民族的抗日洪流中去,从而使抗日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七七事变”后一周,即7 月15 日,上海剧作者协会扩大改组为中国剧作者协会,当即决定夏衍、张庚等16 人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在沪的著名编导和演员100 余人参与其事,20 余天后,该剧正式演出。7 月28 日,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成立。淞沪抗战期间,整个上海文化界都投入保卫上海的斗争。8 月20 日,在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主持下,成立13 个救亡演剧队,有的留在上海,有的奔赴内地和前线。9 月3 日,又由22 名孤儿组成“孩子剧团”。8、9 月间,邹韬奋创办《抗战》三日刊,郭沫若、夏衍、阿英(钱杏)等创办《救亡日报》,茅盾主编《呐喊》(第二期改名《烽火》),胡风主编《七月》周刊,叶浅予、张乐平等组成漫画宣传队,积极扩展抗战文化宣传阵地,上海还创办了《抵抗》、《救亡日报》、《文化战线》、《战时联合旬刊》、《光明》和《战线》等几十种报刊,宣传抗日救亡,充分发挥了鼓舞抗战的作用。1938 年7 月,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发起了“ 七七” 周年纪念活动,以各种方式进行抗日宣传,还组织慰劳团到各战区慰劳,
在武汉发动“献金”活动。“献金”活动声势浩大,5 天之内参加献金众达50 余万人,献出金额超过100 万元。
1936 年5 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建立,标志着广泛的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以“保障领土完整”和“图谋民族解放”为宗旨,建议停止内战,制定共同抗
战纲领。“文协”和文化界其他各抗敌协会成立以后,进一步动员文化界人士到前线战场上去,到游
击区去,到一切内地城市乡村去,掀起一个“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运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政治部第三厅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将上海演剧队以及北平、武汉等地撤退到重庆的文艺团体,组
迈克尔哈内克成了10 个演剧队和4  个抗敌宣传队,打着第三厅的招牌,“用他们的钱,演我们的戏,唱我们的歌。”[5]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文艺界的同志同仇敌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组成抗日
救亡演剧队,掀起了大规模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随着形势的发展,绝大部分文艺战士抵达重庆和桂林,形成了抗日战争期间重庆、桂林等大后方话剧演出空前繁荣和广泛普及的局面。这一时期,许多
知名的电影和话剧编剧、导演、演员聚会重庆,如著名的导演和演员应云卫、张骏祥、史东山、谢流、马彦祥、沈西岑、赵丹、白扬、秦怡、张瑞芳、舒秀文、胡蝶、魏鹤龄、施超等等,他们多以国泰大戏院、杭建堂、银社、青年馆等处为基地排练节目和正式演出。
广大文化工作者,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一支战胜敌人的必不可少的文化军队,其他各抗日文化团体也都纷纷组织文化人士入伍下乡,宣传、慰问和服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抗战文化运动广泛的反映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坚强意志,从小说、诗歌、散文、音乐、美术、戏剧、新闻、出版,都加入到了抗日文化运动的洪流中,有力地配合着在军事战线上的抗日活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 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有力地推动了抗战文化运动的发展
“战争使民族得到了新生,使人民大众广泛的觉醒。”[6]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
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7]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推动了抗战文化运动的广泛开展,为抗战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抗日战争之所以能最后
取得全面胜利,“文化界的启蒙运动的扩大与深入,也在这中间起着很大的作用。”抗战期间,戏剧的进步最为明显,其中,尤以话剧影响最大。“ 过去的话剧,仅为少数知识分子
所爱好,现在已普遍吸引了广大的众,这是抗战以前始料所不及的。时代推动着话剧,而话剧也开
拓了时代。”特别在1944 年西南剧展的举行,是一次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大联合,把桂林抗战文
化运动再度推向高潮。吕复编剧、赵明导演、剧宜九队演出的《胜利进行曲》,对于动员众,鼓舞
人民抗日斗志,提高胜利信心,起到积极作用。马识途曾经回忆道,中国共产党“把众团结在一
起,逐步形成波澜壮阔的政治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组织青年阅读抗战文艺书籍,特别是延
安和根据地的抗战文艺书籍,苏联的进步文艺书刊,同时还办文艺壁报,组织文艺报告会、讨论会、
诗歌朗诵会等等。用这些方法来团结大量的众是比较有效的。青年们从这些进步文艺书刊中得到启
发,必然逐步走向进步。可以说在国统区民主活动的兴起和文艺活动的展开几乎是分不开的。”[8]马
识途的感受反映了当时普遍民众的呼声。
3. 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培养了大批抗日文化新生力量反帝反封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革命传统,
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全国各地风起云
涌的救亡活动,经常采用的方式就是演剧、唱歌、组织读书小组等文化活动。抗战后期,桂林沦陷,
大批文化界民主人士转移桂东,在中共广西省工委及广西其他地方民主人士的帮助下,在中国共产党
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积极行动起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充分利
用当地的众基础,争取地方官员支持,会同当地文化界人士共同开展抗日救亡民主运动,促成了桂
东抗战后期广西的抗战文化基地形成。在桂东原有地方报刊《八步日报》、《昭平三日刊》等,民主
文化人士大量到来后,创办了《广西日报》昭平版,1944 年先后创办了新文化书店、兄弟图书公司
等7 家私人书店。[9]如《广西日报》昭平版利用战时的没有新闻检查的有利条件政治环境,广泛开展
抗日民主宣传活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主方针和“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反对投
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主张,转载国内外新闻和新华社消息,介绍和评析国内外重大事件。
该报日发行量达3000 份,广泛销售昭平、平乐、贺县、怀集、八步、富川、钟山、蒙山、荔浦、信
都、梧州各地外,还流传到湘南的江华、临武和粤西的连县等地,成为动员敌后众和青年学生投入
智能卡阅读器抗战的有力武器。兄弟图书公司,“经售文化供应社、开明书店等出版的比较进步的书籍。另外,还
从新华日报桂林营业处进了一批莫斯科中文版的马列主义著作。”[10]宣传进步抗战文化思想。桂东的
民主文化人士还创办了临江中学黄姚分校、黄姚图书馆,开办各种形式的读书会、诗社。民盟东南总
支创办《民主宪政》杂志,并以学校为基地定期举办民主讲座,聘请莫乃、徐寅初、梁漱溟、何
香凝、柳亚子等社会名流主讲,听众除学生外还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内容以针对时局和大家迫切
关心的问题为主,听众常达数百人,有的来自邻县富川、钟山。这一切都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爱国民
主意识,培养了抗日文化的新生力量,有力地推动了桂东的抗战文化运动发展,也使桂东成为广西敌
后抗日文化中心。中国共产党还通过统战的形式,利用国民党的教育机构,培养抗战进步人才。如广
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由中共秘密党员杨东莼主持,培训了1400 余名干部,师生中绝大多数人成为
抗战文化工作者和抗日民主文化战士。
混凝土裂缝论文4. 突破了国民党的文化专制,确立了抗战文化的方向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文化界的空
前大团结,推动了抗日文化运动的发展,但抗战文化
运动中仍然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仍然无法消弭反对国民党的文化专制的任务。说:“在中国两
大矛盾中间,中日民族间的矛盾依然是基本的,国内阶级间的矛盾依然处在从属地位。”[11]抗日战争
初期,国民党在较大程度上停止了对抗战言论的禁锢和控制。武汉失守后,随着国民党妥协和反共逆
流的日益增长,对抗战文化予以种种限制、控制和压迫。1938 年7 月,国民党中常委先后颁布《修
正抗战期间图书杂志审查标准》和《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方法》,把革命言论诬蔑为“谬论”和“反动言论”一概予以禁止或取缔。1939 年1 月,国民党社会部还拟订了《抗战时期文化团体指导工
作纲要》,把许多进步的文化团体强行改组或解散,以致许多进步人士被捕,惨遭杀害。1940 年9 月,政治部第三厅亦被改组。
面对国民党的文化专制,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  三三制”等民主措施,开
展广泛的抗战文化运动;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运用正确的
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抗战文化理念,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斗争方针策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抗日文化方针,确立新民主主
义文化方向,为全国抗战文化运动指明了方向。1939 年9 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报
告中提出,在统一战线中要坚持我党独立自主的原则,在国统区工作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
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1940 年1 月同志发表的《新民主主
义论》,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
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2]对全国进步文艺界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也给边区和其他民主根
据地的文艺运动带来深刻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文化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显示出极大的包
容性和亲和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推动了抗日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促发了文化界的文
化抗战激情,形成了浩荡的抗日文化大军,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力量,使抗战文化不仅有反对日
本侵略的文化品性,而且也有要求民主的文化要求,确立了抗日文化的政治主题(反对日本帝国主
义侵略,实现民族解放),形成了抗日与民主的两大内涵。它引领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化的前进方向,对团结抗战、凝聚民族精神、创造优秀的抗战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5. 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推动和改变了抗日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态势由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过去中国文化主要集中在上海、北平、南京、武汉、广州等沿海沿
江各大城市,其他省份则相对落后。抗战前的广大西部地区,不仅城镇化水平低,而且城市发展水平
也不高。人口方面,最多的是成都,在1937 年为453154 人”,[13]而此时全国50 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和
特大城市共有9 个,最大城市上海为370 万人”。[14]城市面积方面,面积最大的也是成都,1934 年为20. 4 平方公里,而此时的上海为527. 4  平方公里(13  个未接收区面积共365. 7  平方公里未计算在
内[15])。工业方面“战前中国的现代化工业部门大都集中在沿海沿江的一些大中城市。据统计,1937 年
抗战前夕,全国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共计有3935 家,其中上海达上1279 家,占总数的32. 5% ,而西南
蓟县叠层石
西北各省仅273 家,占总数的6% 。”交通运输方面,由于地理条件复杂、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等原因,西部交通落后。“到1937 年止,占全国土地面积60% 的西南西北地区,铁路线路总长度只占全
国(不包括东北)铁路里程的6% 。”[16]战前的西部城市规模小,工业基础薄弱,交通运输落后。教
育文化方面,有的边远省份甚至没有一所大学,中学也很少。
通过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推动了抗日文化的发展,改善了这种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大后方
的许多地区有了大学、电影制片厂、各种学会和科学研究机构。作家战地访问团和慰问团将“文协”
分会、文艺小组、通讯处散遍全国各地。伴随着工业的内迁,高校的内迁也正在进行。抗战前夕,全国
共有各类高校108 所,大多设在北平、天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抗战开始后,教育部指示平、津、沪、京的一些重要高校西迁,到西南或西北地区建立抗战教育基地,“1937 年至1939 年间,除燕京辅
仁等教会学校保持中立未动,上海交大等校迁入租界外,内迁大后方的高校有52 所。”1940 年,英美
与日本关系交恶,原迁上海公共租界及云南广西等地的高校又相继内迁。高校内迁以及大批文艺界新闻
界知识界人士的到来,给闭塞落后的西部城市带来了新鲜文化,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城市教育科学文化卫
生等的发展,也促成了西部抗日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的一个区建立了两三个剧团,“真正有了士
兵的演剧活动。”[17]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战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乡村普遍建立了识字组、
夜读组。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实际,用现实主义的文化眼光,运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对“文艺
大众化”问题进行了初步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们不仅在民族文化形式的创造方面,到了
民间的创造之源,而且要把中华民族解放的这个伟大壮烈的主题,用带有中国气象的民族艺术表现手法,创造了抗战文化的繁荣之花。对国统区抗战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能不对边区的文化运动有影响,不能不对边区文化的发展增加许多阻难。”[18]
总之,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在宣传动员众积极投入抗日战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带着
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凝聚着抗战文化人的心血,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示,许多文化
工作者以笔作为刀,以文章作为战场,与日本侵略者、汉奸文人及一切有碍于抗战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传统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一切文化活动都集中在抗战这一点,集中于抗战有益的这一点。”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17: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289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民族   上海   全国   文艺   运动   协会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