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第一代导演
概述: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20世纪的初叶——19世纪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特点
1.“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此后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潜水钟与蝴蝶 下载
2.创作艰苦:缺乏经验借鉴,拍摄条件简陋。
3.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联系时代要求,重视电影的教化作用。
触指
4.受中国传统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的影响大: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在拍摄上,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总之: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代表人物及作品:
郑正秋:《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拍)、《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张石川:《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第二代导演
概述:
第二代导演被誉为“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主要活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甚至到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特点:
1.思想内容上:摆脱单纯的娱乐,开始反映社会生活。这也是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
2.在艺术形式上,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开始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代表人物及作品:
吴永刚的《神女》,夏衍的《春蚕》,费穆《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沈西苓和袁牧之的《桃李劫》等等。
第三代导演
概述:
第三代导演指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
特点:
1.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
2.深入展现矛盾冲突。
3.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艺术意蕴等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代表人物及作品:
1.谢晋(1923—2008),是第三代导演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执导36部影片,获国内大奖23次,国际大奖10余次,共6次获得“百花奖”,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谢晋导演的电影几乎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被海外影评家誉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
谢晋不但有艺术上的创新精神,更具有社会责任感,致力于创作出真正具有精神价值、人文关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谢晋1947年开始电影导演生涯,代表作品有:《女篮五号》、《红娘子军》、《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战争》、《女足九号茧自缚》。
2.谢铁骊,八十年代把鸿篇巨制《红楼梦》分为六部搬上了银幕。
第四代导演
方立天概述:
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主要代表人物吴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黄健中、滕文骥、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等。
最是寻常梦特点:
1.病房呼叫系统设计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是中国第一代影人电影导演。
2.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中国历史、中国革命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通过第四代导演之手和诗人情怀前所未有地被提升到诗意化和浪漫化的高度。
代表人物及作品:
张暖忻的《青春祭》、《沙鸥》,谢飞的《本命年》,黄建中的《小花》,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杨延晋的《苦恼人的笑》、《小街》,滕文骥的《生活的颤音》,黄蜀芹的《人·鬼·情》。
第五代导演
概述: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
特点:
莫小奇和贝小贝影片特征与自身经历密不可分:
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代表人物:
最杰出的代表有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此外,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的作品。
第六代导演
概述: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特点:
带有鲜明的自身形象的烙印:
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的影响,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时代的印象性记忆,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
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他们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代表人物:
代表导演包括张元、陆川、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刘冰鉴、王一持、李欣、宁浩、张海洋等。
注释:
①影人电影的概念是由香港大学中文系黄继持教授于1983年在一次会上提出提出来的。黄教授同时提出了三个概念:“戏人电影”、“文人电影”和“影人电影”。他把郑正秋等人的电影称之为“戏人电影”,原因是“受到文明戏与戏曲的巨大影响”;他把左翼文艺工作者编导的电影称之为“文人电影”,原因是“他们并非电影科班出身,以文人或话剧工作者进入电影,特
别重视电影的文学性,强调主题思想,也发展出与此相应的一套‘现实主义手法’”;他把孙瑜的作品称之为“影人电影”,原因是他是“电影科班出身”。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3:21: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288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电影   导演   中国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