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财务管理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盈余管理特征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
会计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广泛研究的重要课题,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企业为达到各种目的而采取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不仅带来了整个社会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更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降低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会计准则通过制定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有力地约束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会计准则又无法完全消除盈余管理,甚至可能引发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盈余管理行为诱发的市场会计信息危机又促进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一方面,弥补了旧准则的不足,使更多的会计事项有了计量的依据,减少了企业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空间;另一方面,新准则坚持原则导向,在执行中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准则做出职业判断,
这些自由的选择权和裁量权给上市公司提供了更多的盈余管理机会。因此,对上市公司在新准则实施下的盈余管理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预期目标:
本文将以浙江省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为例,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对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前后的财务报告数据及附注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施新准则后企业存在的盈余管理手段,总结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盈余管理的特征,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为完善新会计准则提供帮助。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盈余管理的概念
在西方学术界,可以从“信息观”和“经济收益观”两个角度来解释盈余管理。在信息观下,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以获取某些私有利益的披露管理。Healy and Wahlen (1999)则认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在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
者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在经济收益观下,Teoh(1998)认为,盈余管理是用会计选择的方法的选择运用来提前确认收益和推迟确认支出可以调整报告盈余和增加报告
裸持资源盈余。Scott(2005)认为,如果管理当局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自行选择,他们一定会选择那些对自身效用或是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在国内学术界,盈余管理也受到广泛关注。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陆建桥(2002)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章永奎、刘峰(2002)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为特定目的对盈余进行操纵的行为。宁亚平(2004)从企业价值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准则允许情形下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但是这些活动或交易的增加或是减少不影响公司价值。张祥建和徐晋(2005)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政策法规及会计原则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或是非会计手段,凭借一定的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或是与其相关的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误导其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盈余管理手段研究
我国学者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紧密结合我国盈余管理的实践,对我国上市公司在新准则实施后的盈余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张西萍,沈烈(2007)研究指出,新准则体系下出现了许多需要人为主观判断的因素,例如计量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预计资产未来可能的现金流量、如何选择折现率、认定资产组合的方式等诸多环节增加了变动因素以及需要大量的主观职业判断成分,这就为企业经营管理者通过主观选择会计政策实施盈余管理创造了新的可能空间。
李兵(2007)研究指出,新会计准则大范围的应用公允价值这一属性进行会计计量,使得会计报告的相关性属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公允价值下的财务报告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但同时也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
张静怡和张红梅(2007)指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
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 来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扩大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空间,增加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但我们还要认识到,盈余管理本身的积极意义,盈余管理的使用应当在合法的范围内,把盈余管理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限制其负面影响,发挥其正面作用。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王辉(2007)对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变化进行研究,总结出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原有的盈余管理手段受到的限制,以及新盈余管理手段的出现,提出上市公司需要慎重的选择适当的盈余管理手段。
葛文宏(2010)通过对新准则的研读及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企业可能利用新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并且提出随着应用指南和其他相关细则的出台,随着利益相关者判断能力的不断增强,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一定会日益缩小,企业管理当局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会日益公平,最终实现双赢。微粒体
邹武平(2009),门志平(2010),马强(2010)主要从会计选择与会计变更这两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方法和途径,研究了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且提出会计准则并非完全为防范盈余管理而设置,由于新准则增加了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的运用,不可避免地又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操纵空间。
3盈余管理计量方法研究
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检验是盈余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早期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主要是关注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Watts和Zimmerman (1986)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了分红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自Healy(1985)之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
焦点逐渐转向应计利润。现有研究文献提供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主要包括应计利润总额法、应计利润具体项目法和分布密度法。在这三种盈余管理计量的方法中,应计利润总额法运用最为广泛。目前常用的主要有Healy模型(Healy,1985)、DeAngelo模型(DeAngelo,1986)、行业模型、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Dechow、Sloan、Sweeny,1995)五个模型。Dechow等人(1995)对比这几个模型的检测能力,发现修正的Jones 模型最好,Jones模型次之。
在国内,由于实证研究起步较晚,对盈余管理进行实证分析的模型多来源于西方模型的直接引用或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做出修正。魏海明等人(2000)对我国上市公司IPO过程和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的检验都是直接用Jones模型,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琼斯模型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具有一定的
适用性。于彬(2005)采用修正后的Jones模型来计量微利公司利用可操纵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以分析各种盈余管理手段对利润影响的程度。结果发现,我国微利公司在微利当年具有普遍地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但非经常损益项目才是微利公司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王建刚,刘庆艳(2009)通过选取了我国部分上市公司2005年至2007年三年的相关财务指标数据,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前后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整体而言,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并无明显不同;第二,新会计准则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不同。
这些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让我深刻地了解了盈余管理的整个发展历程,以及前人有关盈余管理所用的各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就目前我国的实际而言,部分学者通过对模型解释能力的检测认为,在研究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实证时,基本琼斯模型和修正的琼斯模型较优。因此,建议选择修正的Jones模型来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盈余管理只是一种财务管理技术,并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的立身之本是产品质量和经营水平的提高,不能过分依赖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只有脚踏实地努力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若企业将盈余管理的负面效应夸大化,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则不仅影响管理者的决策,而且也还会导致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失误,则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从完善会计信息的角度对因会计准则不完善性导致的过度盈余管理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参考文献
[1]Schipper K.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 (9).
[2]Healy P M,Wahlen J M.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1999(13).
[3]Teoh,S.H.,Welch,I and Wong,T.J.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Long Run Market Performan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8(1).向达
[4]William· K· Scott.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J].Prentice Hall,2005(9).
[5]魏明海,谭劲松,林舒.盈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6]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2(9).
[7]章永奎,刘峰.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2 (1).
[8]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 9).
[9]张祥建,徐晋.盈余管理、配股融资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J].经济科学,2005(1).
[10]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07(2).
[11]李兵.新企业会计准则——租赁准则解读[J].会计之友,2007(4).
[12]张静怡.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时代经贸,2007 (8).
[13]张红梅.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的思考[J].新西部,2007(18).
[14]王辉.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变化[J].财会月刊,2007(4).
苏俄拳王[15]葛文宏.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分析[J].中国商界,2010(7).
[16]邹武平.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的八大途径[J].审计与理财,2009(1).
[17]门志平.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途径探析[J].科技信息,2010(25).
[18]马强.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途径的探讨[J].网络财富,2010(7).
[19]Watts R,Zimmerman L.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J].Englewood Cliffs,1986(7).
[20]Healy P.M.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5(7).毛发湿度计
[21]DeAngelo L.E.Accounting Numbers as Market Valuation Substitutes:A Study of Management Buyouts of Public Stockholders [J].Accounting Review,1986(3).
[22]Dechow,P.M.,Sloan,R.G.,Sweeney,A.P.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5(2).
[2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
拉姆齐定价[24]于彬.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
[25]王建刚,刘庆艳.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9(2).
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1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研究
1.1 盈余管理的概念
1.2 盈余管理的动机
1.2.1 筹资动机
1.2.2 债务契约动机
1.2.3 避税动机
1.2.4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动机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49: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277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盈余   管理   企业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