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后殖民主义背景下的全球化在当代中国已是生存现实,它不仅意味着物质科技、生存方式和生态层面的变化,还意味着民族心理在全球化的新浪潮中得到重新塑造,具体表现为当代社会生存价值体系和语言表达体系的紊乱、文化身份的丧失以及语言文化教育中教什么重新成为问题等。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各领域的跨文化交际已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基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证明了包容异国文化和向别国传播本土文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规定要“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尽管学生掌握了大纲要求的语言知识,具备了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却因不了解文化差异、不了解英美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而出现不当的言行,或是误解对方的意思,造成交际障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仅仅传授语言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相关理论研究
  1.后殖民主义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自上世纪中叶,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旧的殖民体系瓦解,全球进入后殖民时代。后殖民主义理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文化界和文学理论界兴起,创始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终身教授萨伊德。他的主要著作是《东方主义》和《文化和帝国霸权主义》,其理论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显学。所谓后殖民,并不是殖民的终结,而是殖民后的殖民,它和前殖民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殖民。后殖民主义借助其经济实力和历史原因,以各种形式把轴心国家语言渗透到别国,从而影响改变后者的语言文化,使这些国家的语言陌生、非纯化,并对轴心国家的强势语言产生依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英语的使用及文化内涵在变化,我国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想也随之改变。提倡重视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并不是反对发展吸收国外优秀文化。英语教育者不应被动接受,而要积极推动这种变化,并从各个方面规划可以立刻做的事,如研究学生需要,修订课程目标,增加有关文化和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与认知的内容等,以适应后殖民主义英语在中国的发展。
  2.跨文化交际 京华时报 农夫山泉
  跨文化交际概念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在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为传递信息、沟通思想而进行的交际活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尽管语言的沟通没有问题,但
碎纸片的拼接复原因思维方式、风土习俗、价值观念等差异,交际中会遇到一定的障碍和困惑。所以,要进行有效的交际,需要借助语言和非语言两种行为。这两种行为的综合运用能力,就是所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人才,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随着社会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入世后,由于对外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官方、个人的对外交流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成了普遍现象。英语的全球普及、其所有权非国家化以及英语言的文化使用,要求英语使用者具备跨文化能力,后殖民背景下的英语教育重视跨文化教育。英语教育模式应该转向“使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工具”,跨文化能力是衡量英语使用者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准。培养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任务。
  二、后殖民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莫迪亚诺在国际英语向心圆理论中指出,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标志是其跨文化交际功能,跨文化能力将成为衡量英语使用者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后殖民背景下的英语教育模式应加强跨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为目标,使“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工具”。跨文
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应包括以下内容:
  1.培养异文化兴趣,建立多维文化视域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介绍英美文化时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异文化兴趣,也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承本土文化。教学中,注意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的实用、科学、关联性的同时,还要遵循教学的阶段性原则,循序渐进地制定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
  建立多维文化视域,应该着眼于大文化教育,而不是双文化教育。首先,英语学习者应该是多文化人,而不是双文化人,即学习者不必内化英美文化;其次,英语学习者不应只是被动学习接受异文化,还应具备向异文化成员解释介绍本土文化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却更容易忽视。Smith指出,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教育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与异文化成员交流自己的文化。大文化教育应立足于三个层面:目的语文化层面、本国语文化层面和国际目的语文化层面。
拓扑优化  2.尊重文化差异,寻不同文化的共同点
  任何形式的跨文化交际都会产生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歧义、不适甚至挫折感。世界上的文化千差万别,既具有共时性又具有历时性,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这一特点。文化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只有相对理解。文化行为也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例如,美国人对赞赏的反应是表示感谢,东方人却多自我贬低以示谦虚。这都是文化不同的表现,不能由此认定美国人不自重或比东方人更礼貌。在与异文化的接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心理换位、角转换,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文化成员的文化行为。
  世界上的文化多种多样,但是这种不同是相对的。不同文化的成员在其基本的动机和要求方面有共同点,他们以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行为方式解决同样的问题。东西方有许多文化习俗正好相反。例如,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名在前姓在后;中国人写地址时,习惯由大到小,而西方人却由小到大;东方人头衔在姓名之后,而西方人头衔在姓名之前。以上文化行为表面上相去甚远,但是本质是一致的,即建立了一种使生活有序可循的习俗。所以,在语言文化教学中,要注意文化的相似性,并努力寻、发掘文化共同点,获得文化认同能力。
  在后殖民主义背景下,不应对异文化抱敌对态度,也不可以采取拿来主义。本土文化是发展变化的,传统可以改造和突破。有了这样的理性和胸怀,后殖民主义和本土文化的对抗就可以
走向对话并在对话中相互消解,以达到新的平衡。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教学应贯穿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
  基金项目:本文是济宁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英语言发展演变的趋势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KLX04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学院)
黄竹白毫>杨宪益 戴乃迭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35: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258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语言   交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