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电影艺术的民族化与全球化

简论电影艺术的民族化与全球化
作者:刘双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1期
    刘  双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电影艺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族性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民族化与全球化作为一对概念似乎也日渐复杂。一方面,作为“视觉的世界语”,在新技术新手段的操作下佳作不断;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精神需求,民族化又是一个重大课题。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坚持民族价值观念,融入现代技术手段,兼具全球文化视野,电影艺术的发展才具有光明的前途。
    关键词:电影艺术;全球化;现代化;民族化
李宝健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5884( 2011) 01 - 0154 - 02
    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的商业属性注定了电影艺术走向世界的必然性。在东西兼顾的商业化创作心态下,电影艺术的民族性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出于本土意识对经济一体化、文化同质化趋势的担忧,为了保护民族电影产业、捍卫文化多元性和坚持民族价值观念,一股以民族化对抗全球化的思潮也悄然出现。然而,电影艺术究竟需要民族化还是全球化,似乎陷入到了一个语义悖论当中。
    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斐曾指出:“真实地反映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就必然是民族的。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过分强调民族化有副作用。”著名美学家李泽厚也指出:“不能把那些固定的僵化的形式,说成一定是民族形式。过分强调民族性,排斥外来的东西,进场时民族要趋于保守的时候。”电影史家邵牧君则认为:“‘民族化’是一个针对外来文化的口号。他要求把外来的影响置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管辖之下,把外来文化改造(化)成符合民族传统特点的形态。”他进而断言,“在文化问题上鼓吹‘民族化’的道路,必然意味着今随古制,崇尚国粹。”上海市金汇实验学校
    总的来说,在当下中国的电影界大致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电影艺术是“舶来品”,是“视觉的世界语”,是与传统最缺少关联的国际性新型艺术;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中国最早有“影戏”的传统,电影似乎是早已有之,故应强调走民族化的道路。
    一电影艺术是国际性的新型艺术,是“视觉的世界语”诺顿安全特警
    电影艺术是“视觉的世界语”。就拿《阿凡达》来说,在《泰坦尼克》之后沉寂多年,卡梅隆从2005年起着手筹拍《阿凡达》,在四年半的时间里自己研发3D摄像机,进行技术创新。这可以说是一部“开启好莱坞电影的崭新时代”的电影,接近5亿美元的耗资,不仅开辟了电影3D技术的新天地,它带给我们的视听感受也是划时代的。当座位上的观众身临其境的成为“阿凡达”进入潘多拉星原始森林时,惟妙惟肖的视觉让我们彻底地迷失在潘多拉星的奇幻世界中无法自拔,丰富多样的草本植物,阳光般伸展的针叶花瓣,漫天飞舞的“灵魂树”种子,包围着屏幕前的每一个人。在《阿凡达》中,导演卡梅隆把他亲手打造的潘多拉奇幻世界以体验的方式呈现在了观众眼前,这在电影史上绝无仅有。
    与之同时期上映的《孔子》则是一部反映中国民族特的电影。该片可位列现今国产片特效之首,虽其特技效果不能与《阿凡达》相比,但其技术含金量却也能体现出现今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本片使用了近四百余个特效镜头,接近半年的制作周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在该片的细节上,导演胡玫做到了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无论是季平子的葬礼还是鲁国的朝堂,齐国兵马还是卫国的都城……即使是简朴的孔子学社,却也暗藏玄机。每一件道具的设置都颇具匠心,如片中一个普普通通的水罐,都是细致的还原为当时孔子专门设计用来教导学生的教具。如此的细心雕琢,让我们恍惚间似乎回到了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看到了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也走进了史书中的故事。
    是的,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从某种角度而言或许是一种西方化、现代化的走向,但鲁迅先生在论及对西洋文化的吸收问题时曾说过,“虽是西洋文化吧,我们能吸收时,就是西洋文化也变成我们自己
的了。好像吃牛肉一样,绝不会吃了牛肉自己也变成牛肉的”。新型电影或许是反传统的,但事实上未与传统文化脱节,在“新”的同时,可以大量吸收西洋文化的影响,但其结果仍然是中国人自己的电影。我们可以“新”技术、“新”创意,但只要导演把握好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张力关系,我们就可以坚持民族化的立场。
    二  中国的“影戏”传统是我走民族化道路的重要根据
    “影戏”是中国最早的电影名称,由“影”和“戏”组合而来。所谓“影戏者,戏也”,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其最初的目标就是博取观众的叫好和掌声,可以说是一个古老但又新奇的被商业化的娱乐形式。
    “影戏”是中国电影的奠基。在近代中国人的记忆中,电影最初是以“西洋影戏”的角进入日常精神生活领域的。这种来自异域的“影戏”虽然在外部形态上与本民族早已有之的影戏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新鲜事物。作为一种舶来品,他的传人无疑也是“西风东渐”的产物,然而从文化催生的层面来看,外国电影的传人也促使了中国民族电影的诞生。
    中国式电影可说是戏曲的一种“民族迷恋”的转变。郦苏元和胡菊彬在关于中国无声电影的著作中宣称,早期中国电影经历了很多阶段:“最初由戏曲片开其端,继之而起的是纪录片和短故事片,最后以一批长故事片的摄制完成为终点,构成早期电影创作发展的整个过程。”戏曲电影是通俗的、亲切并明
显具有中国特的,一些经典戏曲作品的传播让其远远超出了以前的地域和语言界限,如家喻户晓的传奇浪漫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可以体现出戏曲电影的适应性、多样性。事实上,中国的第一批电影可能就是戏曲片,一些经典戏曲被改编或者直接搬上银幕,可以说,名曲名段为早期中国电影带来了“致命的诱惑”。
    著名东方学家爱德华·萨伊德在《东方学》中指出:“每一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自我身份的构建——因为在我看来,身份,不管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法国的还是英国的,不仅显然是独特的集体经验之汇集,最终都是一种建构——牵涉到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构建,而且总是牵涉到对于‘我们’不同的特质的不断阐释和再阐释。每一个时代和社会都重新创造自己的‘他者’。因此,自我身份或‘他者’身份绝非静止的东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历史、社会、学术和政治过程,就像是一场牵涉到各个社会的不同个体和机构的竞赛。”
    三全球化背景下,电影全球化和民族化的平衡
    当下,我们要承认全球化已是一个事实,而强调民族化应该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中来谈——是动态中的民族化。民族文化并非永恒地固守一个恒定不变的民族本质,那是不切实际的。从这些言论我们不难发现,“民族化”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今天,这一对互相依存又相对立的范畴,其关系无疑更趋向于紧张。各国正极力与好莱坞霸权展开抵抗,抵抗电影的文化特性毫无疑
问地决定了它必然具有的民族性,但其界限的模糊以及电影文化与商业特性的抵牾使电影创作陷入了困境,即,如何平衡电影的全球化和民族化。
    在我看来,“民族化”可以是现代化审美的一支,在对待现代化与民族化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心平气和的来谈论,不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不要因为追求现代性的立场把它看成势不两立的对立面而完全否定。辩证全面地来理解民族化,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今天,民族化并非是一个落后的口号,他完全可以“抵抗”全球化,与现代化构成充足的张力成为极为可贵的一个维度。或许我们可以用民族的亭台楼榭、民俗人情来讲述远距离的陈年往事,来呈现民族彩,甚至是用西方的现代价值观念来诠释民族文化。艺术作品中的民俗,如果能深刻地反映民族文化基质,更好地服务于作品的思想,那么它即使局部失真也不失存在的价值。
姚俐竹
植物编艺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对民族化口号的重提,意味着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关系的认可。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所主张的:“不同文化类型应当超越各自传统和生活形式的基本价值的局限,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并在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中消除误解,摒弃成见,以便共同探讨对于人类和世纪的未来有关的重大问题,寻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应当是作为国际交往的伦理原则得到普遍遵守。”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社,1999.
    [2](德)哈贝马斯.从感性印象到象征表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rf2.0
    (责任编校杨凤娥)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3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257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电影   文化   民族化   民族   中国   艺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