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四个典型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中国东南四个典型海域的中国东南四个典型海域的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周秋麟    陈宝红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
杨圣云齿轮模数
(厦门大学海洋学系,亚热带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
摘要摘要
摘要  本文结合历史资料和2001~2002年的调查成果,对中国东南4个典型海域南麂列岛海 域、东山—南澳海域、三亚海域和山口—涠洲岛海域的海洋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人类活 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4个典型海域拥有丰富和独特的海洋生物多样性, 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关键词  典型海域  海洋物种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生物多样性
中国海域拥有独特的地理、水文和气候等环境条件,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海域生物资源极 为丰富,拥有巨大多样性的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类和落结构。到目前为止,我国管辖海域已 记录了海洋生物20278种,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多种多样的海洋生境为许多珍稀生 物如中国鲎、中华鲟、白鲟、海豆芽、儒艮、、中华白海豚、黄唇鱼等提供栖息环境,这些物 种对于全球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在南方的水域尤为典型。如何管理和保 护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种及其生存的环境以及中国海洋的生物多样性,是中国乃至全世界 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选择中国东南沿海四个典型海域,即南麂列岛海域(浙江省)、东山—南 澳海域(福建省和广东省)、三亚海域(海南省)和山口—涠洲岛海域(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别代 表中国典型的海岛生态系统、海湾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洄游通道、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红树林生 态系统,通过对各典型海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为进一步管理和保护中国东南海域的生 物多样性提供依据。
1  1  各典型海域的海洋环境特点各典型海域的海洋环境特点各典型海域的海洋环境特点
四个典型海域跨越东海、台湾海峡、南海北部和北部湾。各海域海流系统复杂:在东海海域 除了浙-闽沿岸流、台湾暖流和南海暖流等控制性海流系统外,还受到沿岸流和上升流锋面 (潘玉球等,1998)和台湾海峡逆温跃层(颜文彬,1991)的影响;台湾海峡南部海域则受到闽- 粤沿岸流、珠江等河南省汝州市
江河的径流和海峡暖水及南海暖流的影响;三亚海域由于面向大洋,完全受 到南海暖流的影响控制;而山口—涠洲岛海域则还要受到北部湾封闭的影响。
1.1南麂列岛海域
南麂列岛位于浙江省平阳县东南海域,由52个面积大于500m2的岛屿组成,距大陆沿岸 30海里*,因此具有典型的海岛生态系统特征和外海性海洋生态系统特征。台湾暖流和长江径流在本区汇合形成锋面,导致不同生态物种(寒带、暖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分布。并且, 在南麂列岛附近终年存在沿岸上升流。该上升流区的叶绿素和浮游生物的数值非常高,而且氮 磷比例起变化(蒋加伦,1986)。上升流可以把富含营养物质的底层水源源不断地输向上层,这 是维持南麂海区海水肥沃的一个重要因素(孙健璋, 2000)。独特优越的海洋环境使南麂列岛周围水域成为中国重要的渔场之一。《中国21世纪议程》将南麂列岛列为惟一的岛重点区 域。
1.2东山-南澳海域
东山-南澳海域跨越广东和福建两省,北回归线从该海域间通过。东山湾实际由三个海湾 组成,即东山湾、诏安湾和宫口湾,这些半封闭的海湾都是由基岩和河口平原组成,初级生产力 范围为0.32~17.2 mg/m2, 年平均值为3.33mg/m2。南澳湾包含有许多小海湾,如后江湾、前 江湾、云澳湾、燕墩湾、竹栖肚湾、青澳湾和深澳湾, 水深一般6~12m(海湾志编辑委员会,  1998)。该海域地处亚热带,
拥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湾生态系统,又有漳江等河水的输入,夏季受 南海的外海水和台湾暖流的影响,秋季受闽浙沿岸流的影响,还受到台湾海峡逆温跃层的影 响,此外,在南澳水域也发现有上升流(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委员会, 2000)因而该海域的生 物种类非常丰富,有多种生态类,也是许多贝类种苗的生产区。在东山-南澳水域附近,由台 湾暖流上升流形成了台湾浅滩大渔场。
1.3三亚海域
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主要受到南 海季风漂流和南海暖流的影响。整个保护区面积55.68km2,保护区海岸线210km:40%是岩岸,20%是珊瑚礁。该区是热带太平洋珊瑚礁分布带的最北端。该海域由三个海湾组成,即亚龙湾、榆林湾和三亚湾,各具绵长的沙滩。海湾切割进陆地,风波不兴,为鹿角珊瑚的发育提供 了良好的环境(海湾志编辑委员会, 1999)。珊瑚礁特殊的地形地貌、水文状况和优越的生境条 件使该海域分布着高度多样性的海洋动植物区系。
1.4  山口-涠洲岛海域
该区包括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涠洲岛和斜阳岛。山口红树林保护区位于广西壮 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总面积8000 hm2(陆域和海域面积各占4000 hm2),其中红树林有林 面积 730 hm2 ,红树林生态系养育着丰饶的生物;涠洲岛是一座火山岛,位于北海市的东南方 48km的海域,是广
西沿岸最大的岛屿;斜阳岛位于涠洲岛东南方。涠洲岛和斜阳岛位于北部 湾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位置,周围水域基本不受陆地径流影响,高温高盐,北岸、 东岸和西南岸有不甚发育的珊瑚礁。由于珊瑚礁生长的地理位置独特,并且有多个品种,因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海里=1.853 km
极具保护价值。涠洲岛和斜阳岛海域生物多样性丰富,生物区系呈现热带、亚热带的特点。岛 上有多种海鸟和候鸟,目前,涠洲岛已建立了一个自治区级鸟类自然保护区。p2p传输
各典型海域的生物多样性
2  各典型海域的生物多样性
各典型海域的生物多样性
2.1南麂列岛海域
该海域已经鉴定的各种海洋生物1851种,包括贝类421种、大型底栖藻类178种、小型藻 类459种、鱼类379种、甲壳类257种和其它海洋生物157种。其中虾类79种,种数居浙江省 第一位,有东海首次记录4种,浙江首次记录12种。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该海域的贝类和藻类资源特别丰富,两者分别占全国贝类和藻类种数 的30%和25%,约占浙江省贝藻类种数的80%,大约30%的种类为我国沿海分布的北界或南 界。其中有36种贝类目前在中国沿岸仅见于南麂海域;而黑叶马尾藻、头状马尾藻和浙江褐茸 藻是在南麂列岛发现的世界海藻新种,还有22种藻类被列为稀有种。在459种小型藻类中有 30种为我国海洋藻类新记录。南麂列岛的物种体现出很好的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性,从而使南 麂列岛获得了“贝藻王国”的美誉。
由于独特的海洋环境条件,南麂列岛的贝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区系复杂,既有在全国沿 岸常见的广温广分布种类,又有由黄海冷水团带到浙江沿岸的少数冷温带种类。同时,由于该 海域受台湾暖流的影响,出现了较多的热带性种类,甚至过去只发现于海南岛南端和西沙岛 的典型热带种也出现在这一海域,这些种类在福建沿海尚未发现,从而形成了明显的“断裂分 布”现象。当然,亚热带种类是南麂列岛贝类组成的最主要成分。根据初步统计,在南麂列岛海 域发现的物种总数中,东海和南海常见的热带种占50%、,广温和广布种占40%,主要分布于渤 海、黄海和东海北部的寒带和寒温带种占5%,主要分布于南海,最南分布到厦门水域的热带 种占5%。这样一来,我国南北海域的各类贝类在南麂列岛几乎都可到它的代表种。这种热 带、亚热带和温带三种不同温度性质的贝类生态类型同时并存的现象,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在国际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南麂列岛大型底栖海藻在温度性质上可分为暖水性、温水性和冷水性三类:其中暖水性种 类有51种,温水性种类有130种,冷水性种类仅1种。可见南麂列岛大型海藻的温度性质具有 明显的暖温带性质,
同时含有相当多的亚热带性成分,其区系为暖温带性向亚热带性过渡的典 型。该海域成为研究海洋藻类的重要基地。
此外,南麂海域既是一些北温带冷水性甲壳类分布的南缘临界,同时也是一部分暖水性甲 壳类分布的北界。
2.2  东山-南澳海域
该区已记录的海洋生物1286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7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24种和 省级重点保护生物20几种。有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1996)名单中的极危物种(CR)1 种,濒危物种(EN)6种,易危种(VU)2种;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1995)附录Ⅰ的有10种,附录Ⅱ的有14种,附录III的6种。有红树林植物5科6属6种和珊 瑚6科10种。其中,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 hainanus Swinhoe)、花龟(Ocadia sinensis
Gray)、(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 Gray)和环纹华游蛇(Sinonatrix aequifasciat a  Barbour)为中国特有种。
本海区属热带一亚热带区系,海洋生物以暖水性种和热带性种为主。
以浮游生物为例,根据温、盐适应性的差异和分布范围,本海区的浮游植物有5个不同类 :①广温
广盐类,该类分布广、出现率高、且数量大,是本区最重要的类之一;②广温低 盐类是本区仅次于广温广盐的重要类;③高温低盐类; ④高温高盐类;⑤暖温性类。 浮游动物以近岸暖水类最重要,其次为河口低盐类,两者占浮游动物总个数的绝大多数。
浮游动物可分为4个类:①河口低盐类;②暖温性类;③近岸暖水性类;④广高温 高盐类。
尤其重要的是,由于本区位于南海和东海的交界处,常年受到各种海流和上升流的影响, 生产力较高,位于本区外海一侧的台湾浅滩是我国最稳定的渔场之一,因此该区既是多种国内 和国际珍稀物种的生长和繁衍区域,还是许多具有国际生物多样性意义的海洋生物的洄游通 道。如珍稀海洋哺乳类生物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主要出现在河口港湾水域,其在中 国北部分布界限是长江口(30030′N)(黄宗国,1990),该水域是其重要的繁衍和洄游通道。此 外,在这一海域洄游的生物还包括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伪虎鲸(Pseudorca  crassidens)、灰鲸(Eschrichtius,robustus)、灰海豚(Grampus griseus)等重要哺乳类以及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绿海龟(Chelinia mydas)、蠵龟 (Caretta C. gigas)等珍稀龟类和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等,它们皆为本地种。而珊 瑚和红树林在本区的分布也说明该海域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和比较优越的环境质量。
该区具有各种各样的生境,相应形成了高度多样的生态系统,在大范围分类上包括河口、港湾、岛屿、珊瑚、红树林等生态系统,从底质的角度考虑,最重要的是沙滩,沙滩成为海龟类和中国鲎的重要产卵场。
2.2三亚海域
本区至少记录了300种鱼类、300种无脊椎动物(约70种甲壳类、10种棘皮动物和220种 双壳类)和60多种大型底栖藻类。主要的地方种和濒危种有黄殖翼柱头虫(Ptycodera  flava)、短殖舌形虫(Glossobalanus morteenseni)、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多变鲍 (Haliotis ovina)等。
该区域最显著的是拥有丰富多样的珊瑚物种。珊瑚一般可分为软硬两类,珊瑚礁是由硬珊 瑚类的石珊瑚(亦称造礁珊瑚)建造的。造礁石珊瑚分布在温暖、透明度高、贫营养的热带浅水 海域,在全球有两个都处于赤道北侧的多样性中心,一个在印度一太平洋,另一个在热带大西 洋。相应地可分为两个动物区系,即印度一太平洋区系和大西洋一加勒比海区系。中国的珊瑚 礁属于印度—太平洋区, 种类数占有该区的四分之一(陈刚等,2000),三亚海域是印度一太平 洋区系造礁珊瑚分布的北界。分布有110 种左右的造礁珊瑚,已鉴定到13科34属和1~2个 亚属,还有30种软珊瑚。这些珊瑚大部分是印度—太平洋区系的常见种。其中1997年发现的 截顶蔷薇珊瑚( Montipora truncata)是世界新记录。这些珊瑚在三亚湾的两侧和岛屿附近生 长良好,一些海区的珊瑚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其中在三
亚大东海、小东海和牙龙湾的珊瑚礁覆盖率和保护程度尤其好。高度多样的珊瑚种类保护了丰富的珊瑚礁生物区系,共同形成了中 国最重要的珊瑚礁海洋生态系统。
2.3山口-涠洲岛海域
山口—涠洲岛海域共发现1956种海洋生物。该海域分布有730 hm2 的红树林,包括10种红树林植物和5种半红树植物,120 hm2 的海草,主要是喜盐草(Halophila oralis) 和二药藻(Halodule pinifolia)。在红树林中有海洋藻类224种。软体动物是红树林系统中的主要生物 类,有双壳纲40种、腹足纲33种、头足纲8种。节肢动物有68种,鱼类53种,环节动物门有 6种。另外,在红树林系统内还发现纽虫动物门1种,星虫动物门2种,腕足动物门1种。中国 鲎是该海域的优势种。红树林还是鸟类的栖息地,调查结果显示,在山口红树林系统中,有鸟类 139种,分别隶属于16目32科。在这些鸟类种,有13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位与涠洲 岛-斜阳岛鸟类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候鸟为目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6.63km2。保 护区鸟类有160多种(16个目,34个科)。此外,该区还有重要哺乳动物儒艮。
在上述种类中,有中国濒危的红树林种类,如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木榄 (Bruguiera gymnorrhiza)和红榄李(Lumnitzera)。有中国濒危海草:如喜盐草(Halophila  oralis )和二药藻 (Halodule pinifolia)。有严重濒危鸟类: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和黑嘴鸥(Larus saundersi)。
有中国二级保护鸟类,如蓝八鸫(Pitta cyanea)、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雀鹰(Accipiter nisus)、黑鸢(Milvus korschum)、灰脸鵟鹰(Butastur indicus)等。而儒艮为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是全球濒危物种 (VU A 1 cd, IUCN 1996),也是CITES的濒危物种,并且数目在逐年减少。
该区最显著的是有大量的红树林分布。中国具有210万km2的潮间带和盐沼湿地,其中大约15 000 km2的红树林, 不到世界红树林总面积的0.1%(周秋麟等,1999)。山口红树林可分为6个系,即白骨壤系(Form Avicennia marina)、秋茄系(Form. Kandelia kandel)、海漆系(Form. Excocaria agallocha)、木榄系(Form. 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系(Form. Aegiceras cornifulatum )和红海榄(Form. Rhizophora stylosa)。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分布有木榄纯林。本区红树林的种类组成与广东省的相似,其中广布种和嗜热种比例较高,显现出热带和亚热带之间的过渡特征。由于海南的红树林移植到大陆的成活率低于广西的物种,因此广西的红树林种在大陆移植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本区的红树林海岸是广西的三种海岸中生物性海岸的代表,其他两种海岸为岩相海岸和淤积海岸。
该海域的区系特征可以用鱼类说明。北部湾的鱼类区系主要是印度—西太平洋的鱼类,大 部分是热带和亚热带沿岸鱼类。由于北部湾的三面环陆,湾内的鱼类形成独立的区系,大部分 都在湾内生活和繁殖,少部分做短距离洄游。鱼类区系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他动物的区 系特征。
儒艮和海草形成独特的区系,儒艮靠海草为生。本区分布的两种海草也说明该海域具有亚 热带特征。
鼠齿盘各典型海域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
导电复合材料3各典型海域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
中国的海岸带和海洋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威胁。在过去10年间,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空前 发展,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人口也有巨大增长。这种增长一直延续到现在,正日益影响着 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这个区域面临
着许多问题,其中包括生境破坏、外来物种入侵、土地利用规划不周、污染、过度捕捞和其他形 式的资源利用不当。
南麂列岛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军事区。50年代中期渔民在南麂列岛落户,此后由于过度采集贝类、藻类,以及家庭污水和固体废物的随意处置与缺乏计划的养殖和旅游开 发活动,已经对生态系统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原先非常丰富的藻类和贝类例如等边浅蛤 (Gomphina aequilatera.)都已经减少。同时,引进的外来物种如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和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等对生态的影响并没有得到监测和评价。
在东山—南澳海域附近的居民主要是传统渔民。由于人口的增长和过渡捕捞,渔业资源已 经越来越少。
附近的居民就发展海水养殖业和海沙开采业。养殖网箱密度过高有可能网住中 华白海豚,尤其是幼兽;而开采海沙会破坏海龟和中国鲎的产卵场或惊扰正在产卵的海龟。非 法捕捞和采挖活体珊瑚依然是本海域造礁珊瑚的主要的威胁。第二个威胁可能来自旅游业的 快速发展。
在三亚海域,珊瑚礁沉积体的发育只有8000多年的历史。依靠小小珊瑚虫日积月累的碳酸钙积聚,建造了这一厚达10m的珊瑚礁沉积体,成为鹿回头半岛的主体。20世纪60年代以 前,鹿回头珊瑚礁造礁石珊瑚落基本上处于未受人为活动干扰的自然状态。三亚由50年代仅2000多人的小渔村发展为现在近10万人的三亚市区和三亚港。随着海岸城市建设和港口建设,农业育种和海滨旅游开发,珊瑚及珊瑚礁被大量滥采乱炸用作垒墙铺路建材石料和烧制 石灰;珊瑚和贝类被大量采挖用来制作旅游商品和观赏工艺品;在礁区过度捕捞经济海洋动植 物,甚至在礁区大量采用炸鱼等破坏性捕鱼手段;而来自陆地和港动的污染物的侵害,来 自陆地水土流失和海底拖网的海水悬浮沉积物对珊瑚生长的干扰等,都使沿岸的珊瑚和珊瑚 礁遭到了严重破坏并发生了巨大的衰退性变化,造成生态系统失衡。60年代初,鹿回头湾造礁 石珊瑚种属达12科24属8l种,占海南岛总种数的70%以上。近30多年来,鹿回头湾造礁石 珊瑚原有种属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在三亚的有些岸段,60年代生长良好的活珊瑚已基本消 失并难以恢复。鹿回头湾岸段原来相当茂盛的礁坪菊花珊瑚带和蔷薇珊瑚带现已一片荒凉,礁 坡活珊瑚生长下限变浅,茂盛带范围变窄。覆盖降低,到处可见炸坑、断枝珊瑚和死礁决,活珊 瑚被垃圾和泥沙覆盖,海藻和海胆盛行。海洋生物资源明显下降,过去广为分布的一些高经济 价值的珊瑚礁生物,
如石斑鱼、龙虾、海参、海马、、珍珠贝、夜光螺等现已很难见到它们的 踪影。珊瑚礁生物地貌功能严重受损,海岸侵蚀威胁加重。
在山口--涠洲岛海域,人类活动的威胁包括对海草和红树林的破坏,把红树林区生境改造成虾池等。建设防浪堤阻断了海水进入红树林区、陆地、水产养殖的污染和在红树林收获海产 品等都是人为影响。海草床面积的缩小和潮沟的淤积已经给儒艮的生存造成重大问题。在涠 洲岛海域,非法捕捞活动和渔船的抛锚已发现对珊瑚礁造成影响。此外,随意抛弃垃圾造成环 境污染,是海岛的重大问题。这些威胁已经缩小了海草的分布面积、破坏了珊瑚礁的健康、降低 了红树林的分布面积。由于旅游业发展,岸边发现有人为踩断石珊瑚的现象。而水产养殖业, 在珊瑚礁水域设置人工投饵的鱼排可使鱼排下80%的造礁石珊瑚白化,严重破坏珊瑚礁的生 长。
风流组织部长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3:42: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1249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海域   珊瑚   中国   珊瑚礁   生物   分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